《全球史评论》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术辑刊。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全球史研究和教学机构,以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为依托,吸收中国史专业的教师参加,主要从互动视角探讨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家、跨地区的历史现象,并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该中心于2004年在刘新成教授的倡议下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球史理论、地中海史、近代世界文明互动、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全球化、全球视野下的20世纪国际冲突、全球史中的中国等几个研究方向,培养相关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全球史评论》创刊于2008年,最初为年刊,从2015年(第8辑)起改为半年刊,每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辑,至2018年底已经出版15辑。本刊由刘新成教授任主编,刘文明教授任副主编,并聘请国际上著名的全球史学家彭慕兰(Kenneth L Pomeranz)和夏德明(Dominic Sachsenmaier)担任学术顾问。目前《全球史评论》已收录在中国知网“学术辑刊”中(),并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收录为CSSCI来源集刊。
《全球史评论》下设“论文”“评论”“书评”三个主要栏目。“论文”为原创性的问题研讨,每一辑基本上按照某一主题来组织论文。例如,第5辑的主题为“文明的相遇、互动、共生”,第6辑为“大历史与全球史”,第7辑为“多维视野下的地方与全球”,第8辑为“民族国家弱化时代的历史学”,第9辑为“地中海史”,第10辑为“新帝国史”,第11辑为“欧亚大陆的联系与交流”,第12辑为“全球视野下的近代早期世界”,第13辑为“跨文化视野中的‘他者’”,第14辑为“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第15辑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周边与世界”。 “评论”或为某一论题的综合性的学术史考察,或为重要论著的深度评论。“书评”是对国内外近期出版的全球史新著的评介,成为了解国内外全球史研究最新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外,还有“学术信息”一栏,报道全球史领域重要学术活动的相关资讯。
《全球史评论》致力于介绍最新的全球史理论,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提倡有关跨文化、跨国家历史现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视野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探寻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迁及其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史评论》创刊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世界史知名学者的好评和支持。原《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曾担任本刊学术顾问,全球史的奠基者之一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曾致信全球史研究中心予以勉励,著名全球史学家布鲁斯·马兹利什(Bruce Mazlish)曾专门为本刊撰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球史评论》已成为展示国内外全球史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并在国内外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全球史研究领域中一份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全球史评论》竭诚欢迎各界学者投稿(投稿邮箱为cnuglobalhistory@163.com),希望刊载更多具有新观点、新史料和新方法的全球史学术论文,与广大学者一道推动全球史研究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