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索·发现》聚焦龙门石窟,讲述国宝修复保护故事

《探索·发现》聚焦龙门石窟,讲述国宝修复保护故事

《探索·发现》聚焦龙门石窟,讲述国宝修复保护故事近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龙门石窟修复保护纪实》,节目分两期分别介绍了万佛洞前室南壁观世音像龛、奉先寺北壁等身立佛等的数字化修复历程及奉

近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龙门石窟修复保护纪实》,节目分两期分别介绍了万佛洞前室南壁观世音像龛、奉先寺北壁等身立佛等的数字化修复历程及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实施过程。

万佛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的中段,该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在洞窟前室南壁离地约1米的位置,有尊开凿于唐代中早期的观世音造像,它以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刻被誉为“龙门最美观世音”。遗憾的是,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损坏,最能体现造像神态的发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被损毁。

2020年初,龙门石窟研究院首个数字复原工程正式启动,复原的对象就是这尊“龙门最美观世音”。虚拟修复工作首先以三维扫描测绘数据判断石刻面部的缺失情况;在充分考虑同时期、同类型造像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老照片资料进行泥塑造型复原;再借助检测仪器,判断像身和洞窟的颜色残留,还原出色彩;最终以3D打印技术完成实体复原。最终,这尊观世音像“修复如初”,以“线上AR展示+线下3D打印”的形式,穿越千年时空重现芳华。

探索发现2024_探索·发现_探索发现纪录片

3D打印的“龙门最美观世音”

此后,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龙门石窟研究院先后将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佛首、一件神王造像、两件北魏交脚菩萨造像,在龙门石窟都找到了一一对应的位置。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目前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有不少造像已经崩塌或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盗凿而流落各地。如今,通过数字技术,这些身首分离的造像重新展示于世人面前,同时也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魅力。

2021年12月,龙门石窟启动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这是自1971年以来,时隔50年,奉先寺再次启动大型保护工程。本次大修重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奉先寺进行“大修”的同时,还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与石窟寺考古工作,对其进行全面“体检”。

科研团队运用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探测分析了卢舍那大佛表层含水率、表面颜料成分、岩石矿物成分、不同时段佛身表面温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层修补层厚度及佛身岩石完整性等表征文物本体客观存在状态的技术参数,为病害发育程度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有赖于给石窟“体检”的高科技手段,研究人员在大修之余收获了多个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研究人员除了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发现绿色、红色、黑色颜料外,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琉璃呈暗绿色,质地均匀,熠熠闪光。虽然卢舍那大佛双眼内无眼珠,但通过观察其开凿方式,推断卢舍那大佛在造像时具有与普贤菩萨相似的眼睛结构,后期可能缺失。奉先寺北壁的梁孔内均有楔形基槽,则为石窟寺建筑构造方式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顺利完工,为石窟寺保护利用开辟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借助多学科参与、多种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多部门合作,我们才能再现龙门石窟昔日的光彩。”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保护和研究任重道远,龙门石窟研究院将继续探索,为大家呈现鲜活、生动的历史。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王青茹 文/图

上一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经典收藏).pdf
下一篇: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