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真实/绝对”及其展开的先验基础论
1.1.绝对:绝对是一切的唯一真实,一切在且仅在绝对之中,绝对即真如无为;
1.1.1.绝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心经》玄奘三藏译本),绝对在且仅在表述上一分为二,根据《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及《大般若经》等,可权且分为“能证绝对”(破尽无明的超越有情)与“所证绝对”(法性/佛性/法身/法界);
1.1.1.1.所证绝对既是真空,也是妙有;
1.1.1.1.1.真空既是自空永空的体空,也是在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析空(零落空、邻虚空)。
1.1.1.1.2.妙有既意味着绝对在一切东西上面的影响(中且假),也意味着绝对不被一切东西所影响(空且中)。
1.1.1.2.能证绝对作为此在,证悟所证绝对;
1.1.1.2.1.完全的能证绝对既是智的、全知的、正遍知的,也是善的、无烦恼的、明行足的,他是且仅可能是佛。(与2.4.2.3.3“先验绝对论”对照)
1.1.1.2.2.根据《妙法莲华经》及对它的天台宗解释,完全的能证绝对(佛)乃至他的相似(六即佛中的分证即佛与相似即佛),使用化身作为显现的身体、享用报身作为功能的身体、也启用法身作为实际的身体。(与2.4.1.3“四现实轮”对照)
1.1.1.2.3.能证绝对在一切东西上(天台宗所谓“如来不断性恶”【天台大师《观音玄义》】),且通过一切东西证悟所证绝对(“究竟蛣蜣”论【四明尊者《观经疏妙宗钞》】):佛法界百如与其余九法界百如恒交互共存(“一念三千”),且一切东西发挥到极致都将归入佛法界(也即如是,“究竟即恶”、“究竟即魔王”、“究竟即地狱”、“究竟即外道”乃至“究竟即数学”、“究竟即六艺”、“究竟即此在”、“究竟即……”等“究竟即一切”皆意味着“究竟即佛”)。
1.2.一切:一切(有为法)都是绝对的幻象、假名或属性,这三个词是同一绝对在历史、认识、本体条件下的不同展开形式;
1.2.1.东西:即有为法,东西在尚未被认识的情况下是自然可读但尚无规定的,被认识的东西同时被此在指认或感知为信息、情感;
1.2.1.1.一个东西自然可读,首先意味着它在物理上是有一个对应能量的。(与2.4.2.1.1“自然的先验可读性解释”对照)
1.2.1.2.对热力学第一及第三定律在先验意义上所尝试做的合并:一个东西的能量不可能产生或消灭,而只可能转移或转化。
1.2.1.3.信息流既通过此在传播(如指认、说话及其他任何身体行动),也通过自然可读的其他东西传播(如计算机的运行与输出、物理定律的实现与维持、生物体的代谢与演化)。
1.2.2.此在:此在是能生活着且能指认的东西;(与2.4.2.3.1.2“爱意行为”、2.4.2.3.2.3“指认行为”,及3.1.3“生活”对照)
1.2.2.1.海德格第一公理:此在“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存在与时间•导论》1.4,汉译本第14页),这种交涉既是有情绪地生活(前反思地在此)、也是指认式的筹划(操心操劳操持)。
1.2.2.2.有情必定是此在,但生物未必是此在;
1.2.2.2.1.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会自发减少(具有强烈先验意味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代谢这一种特定耗散形式使得自身的熵不断有节奏地减少的热力学系统,即生物。
1.2.2.2.2.受到来自世界(世界中的巴克莱曲线)的影响(“受”)、认识(“想”,包括指认、爱与感知)来自世界(巴克莱曲线)的影响,并再对世界重新施加影响(“行”)的东西,即有情。
1.2.2.3.此在总是对无明无始有终的(无论是就轮回的世俗永恒性而言,还是就今生“有死且往往对出生伴有淡忘现象”的有终时间性而言)持续但往往非连续的克服;(与3.2.1.1“无明有终性”相对照)
1.2.2.3.1.无明,是一切黑暗的永恒源头,寓于每一个瞬间的绝望或体验上的无知;在且仅在此在的永恒回溯的意义上(如果在佛教立场上,无明生成的问题确至少可部分地被合法提出)、带来最初的先行存在(关于“无明缘行”的无明)与先决存在(关于“与法性、法性与”的“无明”)。(此小节的部分观念受启发于谢林的《世界时代》与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
1.2.2.3.2.此在之为此在的意义,在且仅在于(世出世间的)准先验的正义,即它的操心与操劳所及的、能处在任二者之间的、尚未但总仍还可能的,被定位为善的希望,在于尚未(共同)解•放与(共同)解•放的希望、在于尚未解脱与解脱的希望,在于尚未共同解脱与共同解脱的希望;(此小节的部分观念受启发于布洛赫、海德格、德里达、朱红、方向红、张双利等人)
1.2.2.3.2.1.此在的解-放,即社会意义上的共•产达成,它至少意味着社会中一切此在与每一此在可能的最大世俗自由、意味着阶级与私有制的结束,也意味着物质生产力的极大丰富与生产资料的有序按需分配;它的不完全、非共同的相似体即可能的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1.2.2.3.2.2.此在的解脱,即超越、真实意义上的不再被影响,它通过对绝对的证悟与不断的戒定慧三学修行而逐渐完全实现;共同解脱,需要已(逐渐)解脱者(圣者的还相回向;这里包括完全解脱的佛或逐渐解脱的菩萨——根据《法华经•药草喻品》偈文,也包括实际为菩萨的二乘贤圣在内的还相回向)与尚未解脱者(众生的往相回向)之间的共同努力。
1.2.3.历史:即绝对迄今为止的整个幻象化过程,此在对它的认识即历史(学)认识;(与3“历史论”对照)
1.2.3.1.现今/现在:是从每一个确实之此到每一个可能之彼的因果节点,是来自未来的希望(首先不超出此在)与可能的信息佯谬性增加(如电视剧《神秘博士》新版310中的所记台词或新版904中的所装扮形象)行运的临界点,也是层累的所有相关的(归根结底但并不直接意味着所有“过去历史”)过去历史所压迫的零点。
1.2.3.2.时空:是因果影响(过去影响未来,可能通过或不通过此在)得以实现的媒介,是信息闭环(未来影响过去,可能超出或不超出此在)得以展开的通道,是数学形式上至少局部与欧几里得空间微分同胚的流形。
1.2.4.认识:即绝对在此在上的能所二重化;(与2.4“先验认识论”,特别是其2.3的3种先验论对照)
1.2.4.1.现实:任意一条世界中的巴克莱曲线,及其影响此在的过程、被此在认识(包括被此在感知、被此在爱、被此在指认)的过程,对该此在而言,都是一个现实(即局部平凡现实——作为一个包括巴克莱曲线、此在、影响映射及全部工具纤维在内的四元组)。
1.2.4.2.一个现实,总可以被分解成客体化的现实(世界中施加影响的巴克莱曲线)、无意识的现实(巴克莱曲线影响此在)、有意识的现实(此在认识巴克莱曲线)与主体化的现实(认识巴克莱曲线的在世此在)4部分。
1.2.5.本体:即绝对在其一切属性上的显现方式本身,此在对它的认识即数学认识。(与2.4.2.2.1的巴迪欧第一公理对照)
2.先验方法论
2.1.先验通则(仿高尔吉亚真实三退步)
2.1.1.一切依真实为本,但真实本身的成立除使用反证法并依赖对“对其种种解释”的相信外别无他法。
2.1.2.一切以实事、事实为准,但实事与对它的纯印象间、“纯”影响的事实与夹杂指认在内的“种种情况”间一般总是存在难以弥合的认识论或生存论鸿沟——但难以弥合并非不可能弥合。
2.1.3.一切从实际出发,但出发者并不总能确定好相应实际,甚至在相应限定条件下,所需要借以出发的实际也存在不可能的情况。
2.2.拉卡托斯先验法则(参见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数学、科学与认识论》)
2.2.1.事实不可能与理论完全通约。
2.2.2.理论逼近、推断事实。
2.2.3.一切成熟理论都无法完全证实(对成熟理论,总会有新案例出现并尝试推翻它)或完全证伪(对成熟理论的新案例,总会有新解释出现并尝试补好它)。
2.3.信仰的先验原理简论
2.3.1.信仰对一切成熟或不成熟的理论推断进行引导。
2.3.2.信仰不可能被从外部毁灭,只可能从内部瓦解。
2.3.3.此在无时无刻不在信仰着。
2.4.先验认识论
2.4.1.观察,作为最理想的一种阅读(包括观察在内——在且仅在巴克莱曲线无限接近于实事的情况下、阅读成为观察),其手段(工具)包括且必须包括身体;
2.4.1.1.根据(佛教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无色界此在存在“细色”身。
2.4.1.2.轮回中的此在作为pudgala,“如木生火、如日流光”(地婆诃罗三藏译本《大宝积经•大乘显识经》),至少可能以介质间传导或感应交变传递等方式在不同身体间进行传播。
2.4.1.3.(太虚师《真现实论》“四现实轮”)四圣(特别是佛菩萨)了解世界(“现变实事”)“实事间相互影响”的真实相(“现事实性”),通过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等的修行得以对其证悟(“现性实觉”),从而逐渐将世界作为身体、并以此来施加影响(“现觉实变”)于世界(“现变实事”)本身。
2.4.2.文本,即阅读的对象,是实事(通过或不通过此在)在编码中所形成的可印象化事件集;
2.4.2.1.世界先验地是自然可读的、累次可读的,更是完全可读的;
2.4.2.1.1.伽利略自然(或世界)先验可读性解释,具体参见《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及《存在与事件•沉思11》,即:自然(希腊语φυσικ)(通过或不通过此在地,其中后者是一切物理定律、化学生理学原理或生物学演化得以可能的根据)可以被当成一个文本。
2.4.2.1.2.对文本的任意解释仍会构成新的文本。
2.4.2.1.3.世界的最终文本化在且仅在于它的完全被规律化(拉普拉斯式的),这需要此在成为全知者(成佛)——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等佛教经典,可以推定,佛陀在(但未必仅在)拉普拉斯式的意义上是全知者。
2.4.2.2.数学先验有效性公理,即不通过此在进行的编码与通过此在进行的编码至少在形式上都与数学结构同构;
2.4.2.2.1.巴迪欧第一公理(参加《存在与事件•导论》):数学即本体论,对于数学的研究就是对于存在显现本身的研究、数学研究没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对象。
2.4.2.2.2.高斯-韦伊-朗兰兹公理(即朗兰兹纲领核心精神的最大扩展):代数数论的研究在数学本体论的研究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能将分析、代数、几何与数论等各个数学分支领域的研究统一起来。
2.4.2.2.3.结构主义第一公理:当前可被了解到的所有数学结构,都可演绎地通过几种母结构——装配在集上的拓扑结构、代数结构与序结构而得到(除此集论形式的,还可采用数学范畴论形式的结构主义公理)。
2.4.2.3.纤维丛版本的仿柏拉图-康德先验论: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与先验绝对论三部分;
2.4.2.3.1.先验感性论,或爱情、亲友情如何可能:此在“带情绪地(它的具体表征,即“爱意映射”)”将全空间(恒存在从全空间到基空间的“影响”映射)世界中的巴克莱“曲线”E投影到“自己”的基空间B(生成纤维的轴)上;
2.4.2.3.1.1.影响映射:世界影响此在,它在数学形式上,无论具体到每一个点还是扩展到整体,都与从一个集(就纤维丛模型而言,即全空间集,它是一个拓扑空间)到另一个集(就纤维丛模型而言,即基空间集,也是一个拓扑空间)的映射同构。
2.4.2.3.1.2.爱意映射/爱意行为,或称“情绪情感意向映射”,简单地讲,任何一个影响映射的逆映射,就此在而言,都直接地可以是一个爱意映射(但作为对影响映射的所逆,还需奠基于与指认行为相关联但不相等同的能逆感知,简单地讲,类比于高斯定律或法拉第感应定律、“爱是铺在感知外面的一层”“由于感知到被爱者行为而穿出爱意线”“在所感知到的有关被假设爱者的东西发生改变后产生感生的爱意即思念”【参阅拙作《恋爱学实例分析》中的有关段落】);它在爱情中会就此在而言非理性地将“深不可测的小客体a”(参见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及拉康的相关文章)诱导到世界中去、从而实现一般而言非完全单射的满射;它的对应表达,及与其相同胚的那个笛卡尔直积(见2.4.2.3.2及其3)或至少那个直积中的工具项——这种情况下,叫它作“传情”,作为一个笛卡尔直积,即(能传情,所传情),特殊地,若所传情中涉及适当的传情反馈期望,则相应的至少两个传情还将可能构成一个相爱代数结构(最简单的相爱代数结构,是相爱的阿贝尔可交换群,它以先验爱者为恒等元,互为逆元的是“我爱你”与“你爱我”)。
2.4.2.3.1.3.巴克莱曲线(具体参见《人类知识原理》全书,特别是其第一章),被感知:即一切被感知到的“对象化”存在,如果世界中的什么东西对某一此在而言、尚还不是一条巴克莱曲线,则对该此在而言它尚还“不在”,特别地,即使这一曲线尚还未被指认出来但已确实影响(如在笛卡尔式“我思”中往往尚未被笛卡尔这样的思者所意识到的海德格式“情绪”:畏、恐惧或焦虑)到了此在(这即是说,它已被“无意识地”感知),则对该此在而言,它也是一条巴克莱曲线;另外,考虑到全知者的存在,世界中的一切(每一)都至少可被全知者此在(佛陀)把握为巴克莱曲线组(巴克莱曲线)。
2.4.2.3.2.先验分析论,或数学、自然科学如何可能:投影到此在基空间B上的印象点,按照相应“霍布斯半径”划出其概念去心(其中心是刚好与客体对象点完全符合的主体对象点,或称“真理点”,可以认为,对于绝大多数非全知者而言,它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邻域U,过此去心邻域U,可再作对象化“曲线”E(它们通过这个投影过程——即“指认行为”而真正被对象化)的一组投影,称所有这些投影为“工具纤维”C,对U与C做笛卡尔直积的结果(指认行为),若在数学形式上与影响映射的逆映射同胚,则称“主观指认行为与客观影响映射相符合一致”或“思维与存在相同一”;
2.4.2.3.2.1.霍布斯半径(具体参见《利维坦•论语言第四章》):是在不造成概念演算发生紊乱的前提下,根据世界与知性的公共先验结构,衡量所能容许的最大定义范围(即“霍布斯邻域”)的一个定向矢量。
2.4.2.3.2.2.工具纤维:凡在世界中用以引向、指认、诠释概念所指的各层次上的工具,统称为工具纤维,它必须包括且首先包括(指认者/爱者/感知者的)身体;并且特别地,所有的瑜伽现量进而所有瑜伽、科学实验方面的观察进而所有科学、日常生活角度上的种种阅读式领会进而所有日常决定也都因而受限制于此,毋宁说它首先就总得表现为一切瑜伽者、科学家或生活着的此在的此——但此作为工具纤维在(指认)筹划中组织起来并不断向彼。
2.4.2.3.2.3.指认行为:指认行为作为最素朴的笛卡尔“我思”的形态,在数学上呈现为一个笛卡尔直积,其中一项为主体印象点、主观霍布斯邻域或此在基空间(对笛卡尔式的“我思”而言,即那个被认为直接可推导出其存在的仅仅“能怀疑者”、能怀疑邻域乃至能怀疑点),另一项则为介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工具纤维(对笛卡尔式的“我思”而言,即帮助施展“怀疑”这一特定指认行为的一切“工具”,如笛卡尔正进行怀疑时的身体、特别是身体中瞄向或指向某个被怀疑“对象”的眼球或手指等)。
2.4.2.3.3.先验绝对论,或佛法、所有可能形式的哲学如何可能:除非对于全知的此在,否则,一般地,“巴克莱曲线向此在中特定霍布斯邻域的映射的逆映射”(爱意行为)与“霍布斯邻域同工具纤维的笛卡尔直积”(指认行为)之间的同胚,尚还不直接意味着世界(存在)与此在(思维-情感的载体)之间的同构、符合乃至同一;而只有全知的此在,即佛陀,通过完全证悟世界存在(既从“空”即根本【无为】的方面,也从“假”与“中”即所有或幻【有漏】或实【无漏】的方面证悟世界、证悟存在,也即是说,证悟作为“佛法身”的世界存在),体现、证明并彰显存在与思维(不能不同时提及情感)或思维(同上)与存在之间的同一、符合与同构。
2.4.3.此在对事实的认识,可分解为此在对若干成组实事的认识。
3.就种种先验限定而言可能的历史论(简目)
3.1.历史学与可能的历史
3.1.1.作为定义地,运动历史与研究历史在此在处分野;(本部分有受启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世界时代》、《存在与时间》中有关历史之被定义范围的部分)
3.1.1.1.运动历史(狭义):尚未在若干存在者的存在中与存在本身相交涉的幻象化存在过程,例如铁元素在太阳内部的形成、二叠纪古生物大灭绝。
3.1.1.2.此在历史:即凡在此在的存在中与存在本身相交涉的一切幻象化存在过程;属于它在逻辑范围上应与属于狭义的运动历史呈不相容的矛盾关系。
3.1.1.3.运动历史(广义):即凡未在相应存在者的存在中与其存在本身发生确实具有反思性质交涉的一切幻象化存在过程;属于它在逻辑范围上应与属于狭义的运动历史呈不相容的矛盾关系。
3.1.1.4.研究历史(狭义):仅指在此在的存在中与其存在本身的反思性质的幻象化交涉过程,如欧几里得试图将其所了解的数论内容整合起来、《尚书》所载的周公旦“明德慎刑”观念的提出、笛卡尔试图通过我思确认我之在、《律法书/妥拉》所载的摩西与以色列人认为自己与自有永有者立了约、奥斯特1820年在讲座中发现“电生磁”即电流能够对小磁针等磁性物体产生“冲击”、史瓦西1914-1915年在战场中推导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第一个严格解即“史瓦西球对称外部解”等。
3.1.2.生活,即此在在此生存这一过程,它原则上应总首先是单独地在此生存,而此在的一切共在都与发生在不同此在间的相互彼化有关。
3.1.3.善恶,即在此生活的此在之历史性可能;对且仅对于特定生活者类型(如佛陀、菩萨、小乘僧宝、小乘优婆塞、儒生、哲人、诗人、仙人、科学家、销售经理、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有威德饿鬼、地狱众等等)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生活,才能够就善恶性标准(如快乐是善、智慧是善、相爱是善、仁慈是善、节制是善、温柔是善、富裕是善、自由是善、自主牺牲是善、不被压-迫是善、解脱是善、解轮回缚是善、利他共赢是善等等)给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证明。(首先受启发于灵峰蕅益大师)
3.1.4.彼化公理:对在此此在的纯粹彼化是研究历史学(狭义)的——因为完全将“我”看作“你”或完全将“你”看作“我”、作为一切仁爱与理解的基础终归需要起码的反思性质的存在论交涉作为准备;但不纯粹的彼化则不是,后者首先意味着“我”对“别人”/“他人”/“你”/“他”等种种“他者”的先验统一观念(这一先验统一的他人观是直接来自萨特的),因而不仅与思想演化而也至少与种种生活中稳定流动的交往方式、生产方式有关。(除萨特外,本小节中部分观念还受董仲舒、施蒂纳、德里达等人启发)
3.2.对可能的“现实”历史所做的梳理
3.2.1.非历史的历史:无明的发生问题
3.2.1.1.无明系之于世间界限内的“永恒轮回”,对于一切此在而言,无明都必定是可有终的,且这种有终通过破尽的方式实现。(即《大般涅槃经》与生公所谓“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3.2.1.2.无明的发生问题是可以被合法提出的吗?乃至作为轮回必要部分的一切有情此在,在且仅在其先验可能的意义(而非实际经验地涌现出现了、出生并生存生活了的意义)上,其生成问题是可在全知者存在的条件下被一般地提出的吗?
3.2.2.关于经验历史的提要
3.2.2.1.通过听取并相信全知者此在(佛陀)及其相似的介绍性教导,可尝试描述前此宇宙的佛法修行史。
3.2.2.2.通过观察,对狭义的运动历史进行研究,乃至结合被彼化的其他有情之演化,做历史学梳理。
3.2.2.3.当前佛教流布史:在娑婆世界此小世界中,整理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为化身示现后与示灭后的佛法(作为佛陀教导、对它的解释以及对它的实践)流布过程(根据《妙法莲华经》、《梵网经》、《华严经》可知,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中的示现是可以多到不止千亿次的,考虑到我们当前的可能考察范围,因此这里仅限定于此小世界)。
3.2.2.4.作为纯粹彼化之思想演化的研究历史学
3.2.2.4.1.可以按照思想传统的演化脉络彼化。
3.2.2.4.2.可以按照当前学科的分类脉络彼化。
参考文献至少有:
1.《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三藏译本
2.《大般涅槃经》昙无谶三藏译本
3.《大般若经》玄奘三藏译本
4.《般若心经》玄奘三藏译本
5.《大佛顶首楞严经》优婆塞房融笔受润色本
6.《大宝积经》菩提流志三藏辑本
7.《大宝积经•大乘显识经》地婆诃罗三藏译本
8.《华严经》实叉难陀三藏译本
9.《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鸠摩罗什三藏译本
10.《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三藏等译本
11.天台智者大师说、章安尊者记《妙法莲华经玄义》
12.天台智者大师说、章安尊者记《摩诃止观》
13.天台智者大师《观音玄义》
14.荆溪尊者《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
15.荆溪尊者《妙法莲华经文句记》
16.荆溪尊者《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
17.四明尊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18.四明尊者《十不二门指要钞》
19.四明尊者《四明尊者教行录•杨文公三问并法智答》
20.灵峰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21.灵峰蕅益大师《选佛谱》
22.青莲灵乘运遐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
23.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记《瑜伽师地论》玄奘三藏译本
24.太虚大师《真现实论》
25.阿耨楼陀尊者《摄阿毗达摩义论》叶均译本
26.胡作玄、邓明立《20世纪数学思想》
27.冯克勤《代数数论简史》
28.安德烈•韦伊等《数学的建筑》胡作玄译本
29.陈省身《陈省身文集•什么是几何学》
30.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本
31.伊姆雷•拉卡托斯《数学、科学与认识论》,林夏水等译本
32.伯特兰•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苑莉均译,张家龙、牟博等校本
33.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电磁通论》戈革译本
34.S•霍金、G•埃利斯《时空的大尺度结构》王文浩译本
35.梁灿彬、周彬《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
3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本
37.弗里德里希•约瑟夫•谢林《世界时代》先刚译本
38.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梦海译本
39.恩斯特•布洛赫《基督教中的无神论》梦海译本
40.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朱力宇等译本
41.方向红《幽灵之舞》
42.阿兰•巴迪欧《存在与事件•导论》、《存在与事件•沉思11》蓝江译本
43.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
44.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季广茂译本
45.雅克•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本
46.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本
47.邓晓芒《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
48.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本
49.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为他》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本
50.乔治•巴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关文运译本
51.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论语言第四章》刘胜军、胡婷婷译本
52.别涅迪克特•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本
53.奥勒留•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周伟驰译本
54.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十九》
55.《尚书•周书•康诰》
56.《旧约•律法书•出埃及记》“和合本”3:14
57.伽利略•伽利雷《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
58.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59.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60.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61.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谈话中的结构、符号与活动/游戏》
62.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63.勒内•笛卡尔《谈谈方法》
64.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65.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耘》
66.张双利《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布洛赫论“具体的乌托邦”》公开课视频
67.史蒂芬•莫法特等编剧、电视剧《神秘博士》
68.牧场机神《地球Online》系列视频
69.拙作《恋爱学实例分析》
70.拙作《人类行为分析概论》
71.拙作《不完全偏好预设集》
以及,72.大学时代与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系朱红女士的两次关于康德哲学、海德格哲学的谈话(未记录为文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