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把过程搞清楚 沈志华 学术研究的转向: 从中苏关系、 中朝关系到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刘一非: 您早期的研究重点是中苏关系, 后来转向中朝关系的研究, 现在又开始关注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这一学术议题的转向受了 哪些因素的影响?沈志华: 研究课题的选择有几个影响因素: 第一是兴趣, 某个问题要让你有思考、 感兴趣, 并形成问题意识, 我小的时候老有疑问, 为什么朝鲜战争中, 所谓的“侵略者”三天就被打败了, 似乎很不合逻辑, 这也是我后来研究朝鲜战争的动因之一。第二是材料, 对某个议题有兴趣, 但如果没有材料。 研究也没法开展。 所以我们在给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提供建议时, 一是关注他对某个问题有没有兴趣, 有没有问题意识; 另一个是帮助他, 去了解有没有这方面的材料或者新材料, 另外, 在新材料并不多的情况下, 研究者能否从别人已经看过的材料当中, 挖掘出一些新的观点, 提出不同的解读方式。第三是国家需要, 一个问题对国家很重要, 但是我们的研究水平很弱, 就需要组织人去研究。 我最初做苏联史, 其中就既有兴趣, 也是因为国家的需要。我原来当过兵, 后来又当了工人, 前后大概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 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当中,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总感觉自己的生活体验跟报纸上讲的不一样, 报纸上反复宣传无产阶级专政好, 但社会主义国家里, 人和人老是斗来斗去, 而且政策也经常出现失误, 从反右、 大跃进、 四清到文革, 哪一样做对了? 我原来一心想搞理工科, 自学了很多数理化的课程, 1973 年报考清华大学, 考试成绩优异, 但是出了一个张铁生, 大学没上成, 还被作为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批判。
实在想不通, 难道社会主义就不需要科学知识吗?当时就读了些马列的著作, 想解答这些问题, 在读书之前自己也写过一些文章, 比如考研究生之前, 我写过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的文章, 也是想试图解答为什么中国执政党制定的政策老是跟现实脱离、 超越, 最后导致政策实施的失败。所以我读研究生以后, 就想研究这个问题, 正好那个时候我的导师是研究非洲问题的,所以我就想研究非洲社会主义, 为什么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多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很快中国就开始改革开放了, 我们所就想为国家的改革开放路线的探索寻找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 而对中国最有参照性的就是苏联, 所以所里领导找我谈, 问我能不能改学苏联史,苏联史也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就接受了, 选择研究苏联二十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跟这一政策也差不多, 后来虽然有一段时间下海做生意, 但心里还是一直对历史研究抱有兴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