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23年寒假期间,福建工程学院师生积极响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开展“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组建100多支实践队在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追溯与探源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追溯历史文脉,探寻八闽历史文化根基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社会实践队在理学圣地、朱子故里南平寻访朱子文化遗迹,先后走访浦城县的南浦书院、真德秀书院以及武夷山市的武夷精舍。在武夷精舍朱熹园中,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朱熹800多年前所设立的学堂古遗址,深入了解朱熹设帐授徒、著书立说、倡道讲学的历史故事。
参观武夷精舍朱熹园。福建工程学院供图
“石壁镇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也是客家文化、语言的摇篮。”在三明宁化客家祖地景区,土木学院社会实践队参观了庄严壮阔的祭祀广场、怀祖殿、客家公祠等场所,了解了汉人历次南迁以及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客家姓氏起源。在怀祖殿,身为客家人的实践队员们熟练地用客家话向游客们讲解了80字的客家祖训,介绍了蕴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八德”。
走近名镇名村,领略福建古代建筑之美
师生们开展“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家乡建筑文化寻访活动,走访家乡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著名民居建筑,感受高超的民间建造技艺和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顺昌县元坑镇,电气学院实践队通过走访古祠堂、文昌阁、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等形式,感受千年古镇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他们驻足在始建于600多年前的古廊桥“文昌桥”上,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古廊桥的艺术之美和历史文化价值。
文昌桥。福建工程学院供图
逛南靖土楼,游云水谣古镇,吃竹筒饭。计数学院组建的南靖特色文化调研队在当地了解土楼的历史渊源、营造技艺、建筑特点以及与永定、华安土楼的差异,体验当地独特的乡村风情,通过分享第一视角图片、视频和切身的游赏体会,宣传家乡传统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
南靖土楼。福建工程学院供图
“闽南的传统红砖古厝十分讲究装饰,山水、花卉、人物等都是常见的雕饰图案,蕴含了祥瑞之意。还有一种完美融合南洋和闽南建筑风貌的番仔楼。”人文学院师生寻访漳州古城、漳州埭美古村、泉州南少林寺等地,了解闽南民居建筑特色、闽南建筑历史变迁,沉浸式感受闽南地区悠久的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传承。
“修复好的值庆桥留住了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让中国古代廊桥建筑技艺和文化再现光芒。”正在为“千年建州·古韵迪口”文创创意大赛设计备赛的同学们,自发组成社会实践队到南平迪口镇开展实地考察,他们寻访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值庆桥”,感受其融合建筑学、美学、地理学、民俗学于一体的和谐之美,从中获取设计和文化创意灵感。
体验非遗民俗,感受民间民俗文化魅力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咱们福建的传统文化——泉州南音登上春晚啦?”近日,福建省小眼睛助学服务中心“小叶子”自然探索志愿服务团队与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杨桥河南社区联合开展了一场线上公益活动。在“葡萄哥哥”的讲解下,小朋友们认识了南音乐器,了解了千年历史的南音、古老的闽南方言和铿锵的节奏及古老的民族唱法,感受民族声乐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了解木偶戏相关知识。福建工程学院供图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又被称为“傀儡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小电·民俗文化实践队在永春县桃城镇了解木偶起源、木偶制作以及木偶戏的剧本编写、艺术演绎过程,感受民俗“非遗”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材料学院“感受刻纸魅力”实践团在宁德屏南县刻纸文化博物馆实地考察调研,并在屏南第一中学开展刻纸文化宣传活动。他们把非遗技艺搬进课堂,将民间刻纸艺术作为美育载体,让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