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稔哩正成熟;七月七,稔哩乌一滴……”“老师,这首童谣我会,我念给大家听!”在河源市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方言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客家童谣非遗传承人刘立恒正在教小朋友们唱客家童谣,清脆嘹亮的童声与朗朗上口的童谣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河源客家童谣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小时候,祖父祖母会念客家童谣给我听,我从小接受客家童谣的熏陶,后来读研究生时,在做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了很多客家童谣,觉得很有意思,便开始研究客家童谣。”刘立恒介绍,河源客家童谣是指用水源音(河源本地话)吟唱的儿歌,多取材于早期河源地区的乡村生活,语言质朴清新,内容童趣盎然,是折射客家文化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价值。
据悉,河源客家童谣根据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教诲、游戏、逗趣、摇篮曲四类,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农事、渔猎、船运、饮食、作息、爱情、婚育及对人生认识等方面,生动反映了河源地区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和“崇文重教”的教育思想。
“河源客家童谣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和多样化,主要以三言格式为主,夹杂四言、五言、七言格式。”刘立恒说,河源客家童谣风格上叠音词多,韵律感强,句式工整对仗,善于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主题思想鲜明突出,琅琅上口,是世世代代辛勤的河源客家人农耕劳作中、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同时,风趣幽默、反映现实,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失品味,体现了先辈们的生活场景、人生态度和艺术情趣,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河源客家童谣取材于客家山区的农耕生活,体现了历代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客家童谣不仅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塑造也有很大影响。”刘立恒介绍,客家儿童通过吟唱生动活泼的客家童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了解生活常识,认识周边事物,习得文明礼仪,传承客家语言,启迪智慧和培养想象力。同时,通过客家童谣里所记录和保留的风俗文化的词语,可以了解到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利于进一步涵养和丰富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河源客家童谣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怎样让河源客家童谣更好地传承下去已成为客家童谣非遗传承人群体所困扰的问题。“客家童谣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客家童谣比较少,有部分客家童谣已渐渐被大家遗忘。”刘立恒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客家童谣更好地发挥它的文化教育价值,他们从客家童谣的内容取材、创作形式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内容方面,为激发孩子们学习童谣的兴趣,我们更加注重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童谣表达的意思和内涵。”刘立恒介绍,在创作形式上,客家童谣不仅仅局限于吟唱,还组织孩子们通过歌舞、书画及绘本等形式把客家童谣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推动客家童谣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在传播形式上,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以开展线下讲座、展览、培训班、著书等形式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客家童谣传唱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源注重在当代教育中融入河源民间童谣,培养儿童对母语、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全人格的新生代,联合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家童谣作品创作大赛,累积作品800多件,结集出版专刊3本;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小学学生客家童谣大赛,参与吟唱诵读的师生累计20000余人。河源正以多种形式发挥河源客家童谣的“养蒙”和教育功能,推动河源客家童谣贴紧时代脉搏。
全媒体记者| 谢梦君 高雅 刘奇峰
通讯员| 邱锦常
编辑| 邹俏
校对| 谢芳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