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安凤仙

一、课题的提出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城市的学生对课本知识中所举的案例,有些不知所云,使得原本深受学生喜欢的生物课,则变得死气沉沉,仔细一分析,原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从小就养尊处优,很少深入到乡村,深入到生活当中,对自然中很多现象都是一片茫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再一味的注重以认知或知识为中心,把完成认知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学习兴趣,课堂则变成了“一言堂”或是“满堂灌”,甚至变成了“伏台课”,教师的声音则变成了催眠曲。当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我”,眉头紧皱而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被空洞说教训练成只能高喊政治口号的“他”的时候 ,课堂失去了活力,教学失去了意义。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从生物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突破和改变了沿用了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如植物学的分类方法等,同时依据”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和“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的总体思路,增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内容,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强调教学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统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学会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生产或社会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课题理论价值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出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原因与主张“生活即教育”的背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教育与生活相脱轨,致使出现许多“高分低能儿”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空前的危机,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生活,是因为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主张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生活是教育课程的源泉和动力。此外,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它选材于生活,但从生活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接受了生活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课题实践价值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因为“活动”而不再是刻板、僵化的,而是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该课题得到学校、老师的全力支持,研究教师为课题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生物教学经验,并且乐于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为生物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优势。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意味着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去构建个体的可能生活,使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关注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的意识。因此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走进课堂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2)构建课堂的教与学——学生获得的改造后的生活体验(3)走出课堂后的未来发展——学生生成的生活体验,提升生命价值

(2)支撑性理论

①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论

杜威认为教学不应当是学院式的,而必须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提出“教育即生活”,要求“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主张教育的内容要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活动密切相连,要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法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生活化课堂教学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而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水平,真正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即有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反对脱离社会需要、死扣书本、理论脱离实践的教育,也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更充满生命力。

③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生活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更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教材间的联系,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等,将教材中的知识生活化,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师的指导,学生将更容易达到个体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起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使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来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之中,一方面,使新知识、新体验的获得需要以原来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而同化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另一方面,新知识、新体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学生最终能在课堂教学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研究目标:

(1)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与生活联系;

(2)将学生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学习课本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3)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打破教室窄小的空间,让生活走入课堂,也让课堂走进生活,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活动”教学的类型研究

“活动”内容要有机地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活动”内容的设置,多数是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而设计的,有游戏、讨论、调查、课堂小实验等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活动”内容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①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创设不同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意在诱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②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简

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生物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案例,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联系。

③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④生活化的作业——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通过生活化的作业优化学生的实践,使实践更理性化,而不再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开展题海战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和体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成功喜悦,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3)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的研究,力求贯彻实施活动教学的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如探究教学、观看录相、动手制作、角色扮演、网络教学、游戏等有机结合,做了许多有益的教学尝试,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生物教学活动之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4、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 12月)

主要包括了解当前关于活动教学、自主创新性学习国内外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①制定课题组的学习制度和科研制度: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质量,每月阅读一本有关理论书籍。备课时要明确主题的确定,找准与课题的结合点,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②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专著,这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进行教师培训,开展初步实验工作。

③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撰写论文,听评课活动和其他研究交流活动等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和反思。通过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展示成果

④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3)结题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①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②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图书馆、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活动教学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教育实践法:将选择的活动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课堂典型活动教学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

(5)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在活动教学中亲身感受等。

(6)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教师活动案例,从已有的关于对策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今后更进一步地指导教学实践。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研究报告。

(2)主题研究论文(总结心得)。

(3)课题研究资料。

上一篇: 2023年中国石墨烯行业发展概述:应用领域广泛 发展前景好【组图】
下一篇: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