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论与综 述饲用酶制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云南农业大学陈小波李琦华 田允波 葛长荣 韩剑众 张 曦1饲用酶制剂的发展简史酶用于食物制作甚至始于人类对酶毫无知觉的时候, 距今已超过一万年。到 1878 年才有“酶”这一正式名称( 意为“在酵母中”) , 它历史地反映出对于酶性质的了解, 最初是通过研究酵母 、微生物取得的。直到 100多年前, 人们才有意识地在食品工业中应用酶, 而作为饲料添加剂乃是近 50年的事 。本世纪 50 年代以后基础酶学迅速发展, 对酶蛋白的结构、酶的作用方式、酶动力学 、酶的合成和调控日益明析,使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及其研究得到发展。Mc Ginness 等( 1958) 发现, 用水浸泡谷物能提高家禽的生产能力, 使21 日龄的肉鸡增重提高 10%~ 15%。这被认为与饲料本身酶的作用有关, 并试图用微生物酶代替水浸泡法,但受当时酶生产工艺的限制, 未能如愿 。50 年代, Jensen 等将酶加到以大麦为基础的鸡日粮中,证实可以改善动物营养, 提高生产性能。从此, 各国开始了饲用酶的研究 。到 60 年代后期, 鉴于北欧饲料资源以及家禽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再度掀起对饲用酶的研究 、开发高潮。
但当时的一些动物生理学家曾担心, 添加外源酶会破坏或者抑制内源酶的产生 。加上当时人们对酶的制取及使用方法都不太清楚, 试验结果不稳定, 未引起动物学家的注意 。直到1975 年, 美国 Kemln 公司推出了商品饲用酶制剂, 饲用酶的研究才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80 年代的大量研究表明, 添加外源酶不仅不会破坏 、抑制内源酶, 而且能帮助和促进动物的消化吸收, 从而肯定了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此后, 不少国家一直没有中断对饲料酶制剂的研究。1985 年, 芬兰饲料公司首次在以大麦为基础的家禽饲料中使用葡聚糖酶 。到 1988 年,Cultor 和 Suonlen Rehu 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证实复合酶产品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β -葡聚糖酶;②成功地将酶稳定化,确保酶在经制粒后仍然保持高的活力。接着,芬兰饲料国际有限公司( 简称 FFI) 在饲料酶领域又有一连串的革新和更广泛的应用。1989年开发了以大麦为基础的仔猪饲用酶, 1990 年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动物以及不同饲料的复合酶产品, 1991 年证明了饲料酶能减少环境污染, 证实了酶在猪、禽体内的作用模式, 1994 年新系列的家禽酶问世。
如何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降低饲料成本, 减少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量, 减少多余磷对环境的污染, 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新注意点。早在 70年代植酸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因生产成本高而无法应用于实践, 随着对植酸酶研究的进展, 证明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有效地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加拿大已于 1993年11 月批准在猪、禽中应用植酸酶, 美国、芬兰等也有相应产品作为商品应用 。西欧是目前饲料酶制剂用量最大的地区。30 云南畜牧兽医( 1998年第 4期) 杭州商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