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口述史学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口述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吗?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将口述史应用到跨学科研究?9月15日,冠霖书院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杨祥银教授莅临《学术与人生》讲堂,为广大学子带来题为《口述史学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冠霖书院院长王雨磊老师与谈,少旗博士主持。
杨祥银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口述史研究的发展情况。近几十年来在国外、近十年来在国内,口述史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与趋势,其中最直接地体现在历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追溯以往的国家社科立项研究可以发现,与口述史结合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并出现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趋势。以2022年国家社科立项为例,与口述史相关的项目已经不限于历史学,而向文学、民族学、体育学等学科扩散。
为什么要探讨口述史的跨学科性质?杨教授从口述史的属性、特征与功能三个方面做出回答。他认为,就口述史的属性、特征与功能而言,它具有极其多元的性质,这种多元的特征、属性与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杨教授将口述史定义为“真正以人类活动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与领域”。通过口述史,可以采访到几乎全部的人类活动内容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过去的档案历史研究记录特定人群的历史,侧重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不同,口述史关注生活史,尤其是在不同生活方式兴起的今天,口述史研究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例如在减灾研究当中,一些研究者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幸存者的灾难经历,来讨论灾难的应对措施等问题。
口述史与访谈有何不同?为什么“口述史”比“访谈”的概念在今天更受学界的关注?杨教授认为,目前学界更多地使用“口述史”这一术语,出现术语的适用性变化,或许是由于口述史更倾向于从受访者完整的生命历程的角度关注受访者的经历,而不是像一些社会学调查一样直接接触特定主题。他提议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学科出发,进一步探讨口述史与访谈的区别。
杨祥银教授指出,口述史涉及到记忆、回忆、语言、传播、交流、阐释等问题,每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科联系在一起。从这一维度来说,口述史具有极强的多元性。从更深层次拓宽对口述史的理解,不是仅仅将口述史定义为史料收集的方法,否则会将其局限在“客观性”这一问题上,而掩盖了口述史对于特定人群的赋权、让弱势群体发声、被社会倾听等公共价值。口述史的价值不仅是收集史料的价值,而且是口述史作为过程的价值。作为过程的口述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其学术意义,更多释放的是口述史的社会功能。
对于口述史学的功能定位,杨教授给出了全面的界定:“口述史学是二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价值、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就学术价值而言,它可以收集原始资料,拓宽研究视野,更新研究方法,促进跨学科应用;在社会行动议程方面,它可以推动社会变迁,促进社会正义,实现政治和解;在公共历史价值方面,它可以加强公众互动,促进代际传承,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在讲解口述史的特征、属性与功能之后,杨教授又为大家分享了他对口述史在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观察与见解。杨教授以丰富的海外口述史实践案例讲解道:跨空间访谈成为口述史新的实践方式;自动语音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提高口述史资料的利用效率与分析效率。
随后,杨教授对口述史的跨学科关系与跨学科应用进行了探讨。从理论来源来说,口述史学的方法与理论来源是高度跨学科的,例如需要新闻学的访谈技巧、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心理学的阐释等。在西方史学“记忆转向”“叙事转向”和“文化转向”等思潮的影响下,口述史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方法有了深化与革新。口述史的跨学科应用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利用口述史方法来记录、保存、书写与传播相关学科的发展史、学术史,二是口述史学术术语、研究方法与视角、学科理论与功能在其他学科与领域中的深度交叉借用与整合。
对于口述史学的理解,杨教授总结,需要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口述史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及其跨学科应用价值,同时,也应超越将口述史学主要局限于提供史料来源与拓宽研究视野等较为狭隘的研究价值,充分发挥其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促进社会正义与实现政治和解的多元价值与功能。
讲座最后,杨教授与王雨磊老师进行了对话交流。杨老师为大家推荐了口述史的著作与文献(见文末),并针对“口述史如何规避虚假性问题”,“口述史如何嵌入社会”,“口述历史与访谈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交流。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杨教授为学子们倾情分享了口述史学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他对口述史学的见解呈现了口述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关怀,为学子们认识和学习口述史打开新的视野。感谢杨祥银教授的精彩讲座,期待杨教授再次莅临书院!
文章原创观点归杨祥银教授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作者。
杨祥银教授荐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