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回答,对唯物史观的评价大部分集中于历史是否可遇见的,历史的偶然性是否起决定作用,以及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
在表述我的观点时首先对唯物史观做个表述,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史观区别在于他还包括一个唯物辩证法,所以在这里我们狭义准确的表述为辩证唯物史观,两者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这里讨论的时候要注意。
对于我一开始提到的三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上古时期的苏美尔文明时代,假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诞生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这是一个中国夏朝还没建立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原始的农耕文明年代,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能否预见五千年后的21世纪世界的第一强国是美国吗?
2.在冷战初期,美苏刚刚形成自己的战营体系,那个时候的人能否预料到美苏孰胜孰败吗?
第一个例子,答案显而易见,一定不能,那个年代是包括埃及文明都还没有确切形成的时代,更不要提美洲大陆,所有的历史理论学者和史实研究者都不可能预见美国。那么唯物史观是如何表述的呢?这里引出了历史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包括唯物史观在内,在一个大的宏观历史长度内,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预测一个国家的具体发展情况,唯物史观对第一个问题的预测很明确,通俗讲就是,生产力最发达,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够起促进作用的那个国家就是世界第一强国。觉得有一种废话的感觉?对不起,唯物史观恰恰命中了核心,古往今来所有的强国都没有逃脱这个定律,这是一个抽象的表述,但是所有的国家的做法都无出其右,古罗马固守奴隶制所以3世纪危机衰败了,隋唐三省六部改善了政权运营促进了社会发展。比比皆是。
举一个看似反例的正例,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史无前例的征服了欧亚大陆,包括中国、伊斯兰和俄罗斯在内,游牧民族在生产力上落后,却征服了先进的农耕文明,看似违反了唯物史观,但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不了解造成的,辩证唯物史观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否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个反作用不一定是进步的。唯物史观很好的说明了蒙古帝国征服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决定社会发展性质在于生产力,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蒙古帝国征服了这些地区,但没有改变这些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状态,这些地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蒙古只是改变了上层社会,只是改朝换代罢了,蒙古在各个地区的很快被先进文明所征服,中华地区的农耕化与汉化,伊斯兰地区的伊斯兰化等等,蒙古帝国的征服给各地带来了短暂的历史震动,但没有改变历史的总的整体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农耕文明征服游牧文明。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唯物史观是给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只不过这个答案是一个抽象的总结性表述,这个对于今天包含的历史预测在于谁能首先解决束缚自身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谁就能先强大起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共同体辩证法在我们应用这个观点时告诉我们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上层建筑的改革对于不同国家的表现是不同的,例如中国可能是房价、医疗、教育等等,美国可能是枪支、种族等等。问题看似不一样,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这些问题束缚力社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第二个举例,冷战预测,相比于第一个宏观长时空,这个问题比较具体了,回答是,可以,能够预测孰胜孰败,而且这个预测在后期就越来越明显。凯南和汤因比等历史学家很早就直接或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表述了为什么美国会胜利,因为美国首先解决了问题,而苏联没有。那么我们来讨论历史偶然性的地位和人的作用。
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首先举一个例子,买彩票中奖,买彩票中奖是必然的,但是谁中,什么时候中,在哪里中,中多少就是偶然性的问题了。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学当中,我们首先要区分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是必然性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偶然性的问题,对于苏联而言,解决斯大林模式造成的弊端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但是谁来解决,什么时候解决,怎么解决和解决的结果如何就有一点偶然性了,对苏联而言,是哪一个“夫”来解决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还是戈尔巴乔夫?(注,安和戈有一个契尔年科,但我为了顺口没有提,不代表我否认事实)。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戈尔巴乔夫,他的解决方案的结果是苏联成为了历史。
那么唯物史观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我已经提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束缚关系。苏联具体表现在主要如何改变斯大林模式,这个历史必然性就是解决问题,而偶然性就是如何解决 ,苏联可能存在像中国一样改革成功或者是失败发生了革命,苏联的解决方法是改变社会性质,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他解决了历史的必然问题,偶然性是哪一种方案与结果。
在这当中,人的作用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被动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时,生产关系一定会发生变革,形式与时间有所不同,但这个历史的必然规律人是无法改变的。而人的主动性就是在于这种被动性之下,人是具体如何做的,主动性服从于被动性,就是人是在历史的客观规律的要求下,戈尔巴乔夫等人必须解决苏联的问题。人的思维与意志进行创新和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为什么这么做,本质上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的作用当中有两种人还要具体剖析,人们群众和具体的人(一般具体的人在历史中大部分表现为某个历史人物)。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所有的人类社会事务都必须有人的参与,那么人与生产力的关系又怎么解释呢?人到底是束缚于生产力还是靠自己的智慧创新可以掌握生产力呢?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释是,生产力是物质的(评论里某个蠢货请仔细阅读),人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人本身也是生产力,人的思维创造必须同物质结合,必须依靠物质才能推动生产力,人的思维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人是通过物质来改变另一个物质最终做出改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可作用越来越大,但依然没有改变人类的社会的物质性(这里的物质性指人依赖客观存在的事务,不是拜物性)。总结来说,人类思维所做的各种改变,没有改变物质的性质规律,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不可能是三氧化碳、四氧化碳。再怎么思维创造也不能改变。我们首先解释了唯物性。即人的思维不能决定一切。在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大多数,他们所掌握的生产力决定着社会发展,即总体的人掌握着生产力,总体的生产力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是砖头瓦片!!!
而具体的人在历史的作用在苏联的例子已经很明显了,不再另述。
总体来看,唯物史观回答的是一般性的问题,他表述的历史客观规律是准确的,历史的总的发展脉络确实是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每一场历史变革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唯物史观认为的历史规律。
而唯物史观的缺点在于,它本身回答的问题具有一般性,在具体问题上可能就失灵了,比如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中,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在整个事件的作用是有决定性的,唯物史观很难解释。在运用唯物史观回答历史问题时,人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代入唯心观点,比较典型的是在撰写某一历史事实时,民族立场,国家利益从措辞表述中就可以看到,当然这本身不是唯物史观的问题。还有在历史预测的问题上,唯物史观也确实存在着马后炮的嫌疑,但是很多历史理论都有这个毛病,不是唯物史观一个。马克斯韦伯把现代化归结于新教的作用,那如何解释法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呢?亨廷顿把国际关系的未来总结为文明冲突,那又如何解释中国和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呢?现在有些唯物史观的学者的马后炮在于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过分强调了必然性而忽视偶然性,到底是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意恐怕要另作他论了。一些唯物史观的学者总是对一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既定事实侃侃而谈,造成了一股浓厚的马后炮氛围,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批评的。
另一方面,历史学本身作为社科性的学科,不可能做出精准预测,唯物史观那个预测只是做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总结,确实有一点废话的赶脚。近代尝试着将统计学引入社科,创立了计量史学,但仍然不准确,经济学也是经常摔跟头的。所以唯物史观好像能预测,又好像不能。
另外点名批评评论中一个明显不读书,妄自菲薄,不知所以然,自以为是歪曲抹黑唯物史观的错误行为。评论某个人把唯物史观归结为利益,而崇尚理性主义,把唯物史观简单归结为利益两个字是典型的不读书的错误理解。首先我们要说明白这个利益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词,在生产中,一个馒头的成本是十块钱,而大部分群众的可承受力只有五块钱,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我有动力去改善成本降低价格让人们消费得起,那这个动机如果表述为利益是好是坏?或者那位仁兄表述为唯利是图?通过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进行的改革开放怎么就在某些人的眼里成了功利主义了?上层建筑的法律是为了保护大多数的人,保护私有财产、保护生命安全也是利益行为?退一步讲,这本身如果表述为利益,那么在那些人的眼里,是明显的功利主义。因为利益这个词的天生带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回避使用这个词。怎么就成了遮遮掩掩不愿正视了?有的人把这个讽刺为戴高帽,说什么是道德高尚,这不是废话么,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场景下性质能一样吗?
最后再说一句,那些把唯物史观归结为机械的,经济论的,还有什么利益驱使的,或者是把唯物史观和计量史学搞混的,认为历史学或者唯物史观也是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做出数理化预测的,统统都是错误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