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先秦史概况(1990年之前)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先秦史概况(1990年之前)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先秦史概况(1990年之前)国外学者中,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史的研究兴趣最大,成果最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其研究重点偏向三个方面:·社会史:尤注意社会结构的研究

国外学者中,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史的研究兴趣最大,成果最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其研究重点偏向三个方面:

·社会史:尤注意社会结构的研究,如等级、群体、社会组织、聚落形态、社区等。

·礼制的复原及与之相关的宗教问题。

·经济史:特别是田制与生产形态。

2. 注重拓宽史料来源,面较宽,较丰富。

·文献的梳理、考辨

·古文字资料的运用

对甲骨文、金文等专门领域的研究相当深入,格外重视与古文字学相关的古器物学。

·田野考古资料的运用

3. 相当一部分研究选题面较窄,工作比较专精和深入。

日本学者着重于研究的社会结构与宗教、礼制方面的诸课题,恰是我国学者工作做得较少、较薄弱的。

可参考东北师大中国古代史研究室:《战后日本研究中国历史动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一) 古史传说时代

白川静《中国的神话》(1975年)

御手洗胜《关于帝尧的传说》《鲧传说的整理》

赤塚忠《鲧、禹与殷代铜盘的龟、龙图像》

(二) 商史

1. 商王朝与商王国的政治结构

伊藤道治

《殷代的祖先祭祀与贞人集团——殷王朝的结构之一》(1962年)

《从宗教方面所见殷代之二、三问题——殷王朝的结构之二》(1961年)

《中国古代王朝之形成》(1975年)一书的第一部“殷代史的研究中”二、三章,内容与以上两篇论文相近

这一部文章的全文已有中译本,见《日本考古学研究者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香港:东方书店,1990年

池田末利《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1963年)

以上两人都认为殷王朝直接控制区域比较狭小(田猎地是其直辖地,从安阳到沁阳)

有关日本学者所讲的殷商邑制国家问题,从松丸道雄的论著中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

松丸道雄

《殷代的国家构造》(1963年)

《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4册中收录他所撰写的《殷周国家的构造》一节

宫崎市定《中国商代的都市国家与其墓地——商邑在何处》(1970年)

该文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认为殷墟非今小屯 ,而是在淇水与黄河之间。

2. 先公先王

御手洗胜《上甲微与殷王朝的先公谱系》及其《续篇》

3. 祖灵系统与祭祀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

在中日甲骨文商学界均有很大影响,其论述与见解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作用。

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他所谓内祭(即对先王先妣)的研究,着重于研究五种祭祀,即董作宾所谓周祭(参见常玉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章)。同时还对五种祭祀的祭仪作了极为细致的考察。这种考察董作宾在其《殷历谱》中曾做过,但至今对词重要问题作专门研究的人仍很少。

·一部分是对所谓外祭(即对自然神、高祖神及先臣神的祭祀)的研究

赤塚忠《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文化——殷王朝的祭祀》(1977年)(收入了其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多篇有关商人宗教与祭祀问题的文章,但作了修正)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1975年)一书第一部“殷代史的研究”重点实亦在研究商人的祖灵观念、祭祀制度 及其政治作用。

池田末利《卜辞燎祭考》(1980年)

4. 商人家族与商王室

白川静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殷代族的形态——关于所谓亚字型款识》(1958年)

《甲骨文的世界》(1972年)

商王室的构造

持井康孝《关于殷王室构造的一个试论》(1980年)

1. 殷王室是由互通婚姻的十个父系的血缘集团构成的,其中以乙、丁最有力

2. 兄终弟及,兄弟异干,父子异干,是在王室内部防止一族独占王位并防止王室分裂而采取的惯制之反映

3. 母子异干,王妣异干,是王室内部内婚的婚姻形态的反映。

此文受张光直的说法影响,但亦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商人家族的研究

持井康孝《殷代雄族考》七篇收入白川静的论文集《甲骨金文学论丛》。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的图象记号》

5. 甲骨卜辞研究

贝塚茂树、伊藤道治《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探讨》(1953年)

否定董作宾所谓文武丁时代卜辞的断代结果,认为其属于一期武丁时卜辞,将它门区分为“多子族卜辞”与“王族卜辞”,后者是指在殷王朝氏族联合之公共占卜机关外存在的、属于王自身的、私有的占卜机关,前者则是多子族私有的占卜机关。虽然他所对这两类卜辞性质至看法是否妥当仍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其所作断代已接近现在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约属武丁早期),而且从卜辞中划分出非王的“多子族卜辞”也属于创见,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 西周

1. 文献研究

松本雅明

《关于〈君奭〉篇成文的诸问题》《周公即位考——初期〈尚书〉成书之研究》

周公去世侯,召公族势力压倒周公子孙 。

《〈尚书·洛诰〉篇的成文》(1974年)《〈尚书·酒诰〉篇的成文》(1979年)

以周公即位为前提,指出周公即位一、二年三监叛(作《大诰》),二年平定,任康叔为孟侯(作《康诰》),四年发《酒诰》,七年修完洛邑,还君于成王,迁殷民作《洛诰》。

池田末利《〈尚书·洛诰〉解(上)》

认为《洛诰》文末“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是克商后七年(前1021),文首“朕复子明辟”中 ,“子”与“明辟”同格,从王国维《洛诰解》说,否定周公即位说。

2. 西周史事

白川静《西周史略》(1977年)(收入其(金文通释)中)

将西周史划分为几个时期,系统论述了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周初对东南诸夷的讨伐实际上一直持续到穆王时期;

·昭穆为大一统时代,礼乐文化形成;

·共、懿、孝王时是廷礼册命实行、政治秩序完成时期,但同时也是豪族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时期;

·夷、厉王时期,以上倾向更进一步发展,使豪族社会秩序走向崩溃,出现政治僭主,对外关系开始紧张;

·共和后的宣幽期西周王朝只能依赖豪族余势而生存。

其对西周衰亡的经济、政治原因之分析有相当道理。

伊藤道治《根据出土资料试论西周史之再构成》(1964年)

据西周早、中、晚期青铜器出土范围的不同(初中期可远达淮水、长江流域,后期局限于宗周),说明西周势力向东南发展的道路是难行的。

研究方法有特色。

3. 政治结构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国家的统治结构——西周封建制度和册命金文》(1987年)

研究西周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最系统、深入的著作。

木村秀海、木村正隆讨论西周官制的论文

丰田久研究王朝册命仪礼的论文

松井嘉德《关于周王朝的王畿》(1990年)

4. 土地制度

贝塚茂树《周代的土地制度》(1966年)

伊藤道治《裘卫诸器考》(1987年)

松井嘉德《西周土地移让金文之考察》(1984年)

5. 西周金文研究

《有关西周金文的辨伪》(1976年),1973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召开有关金文辨伪的座谈会记录,提出了辨伪的七项标准

松丸道雄

《关于西周青铜器中的诸侯制作器》(1979年)

《西周后期社会出现的变革之萌芽舀鼎铭文解释问题的初步解决》(1984年)

按:舀鼎即曶鼎

武者章《西周册命金文分类之尝试》(1979年)

(四) 春秋

1. 列国世族

宇都木章成绩最为突出

宇都木章《关于三桓氏的形成》之一(1976年),之二(1982年)

2. 政治制度

铃木隆一《一生一及之相续法》(1963年)

江头广有《关于一生一及制中的二三问题》(1959年)

军事制度

花房卓尔《春秋时代晋的军制》(1979年)

佐藤三千夫《关于晋之三行》(1982年)

高木智见《关于春秋时代的结盟习俗》(1985年)

江村治树《侯马盟书考》(1978年)

(五) 秦史

日本学者对中国战国历史的研究,主要精力似集中在战国时的秦国史上,而其中尤对商鞅变法展开多方面的讨论。

有关商鞅变法的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商鞅变法所实行的土地制度,其二是变法对秦国家族形态的影响。对前一个问题,主要集中于对阡陌的讨论,而阡陌制是商鞅变法问题中的难点。

守屋美都雄《“开阡陌”的一种解释》(1957年)

阡陌是将耕地区划为千亩、百亩的道路

楠山修《阡陌的研究》(1969年)

认为阡是千步长(从小川琢治氏的说法),陌则与百家构成的里有关,阡陌是一种作为区划一里百家所分田地之境界的道路

越智重明《关于秦的商鞅变法》(1971年)

“开阡陌”是指为了给耕战之士以赏田而开裂土地

1979年至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木牍记战国晚期秦武王所颁布《为田律》,其中有“亩二畛,一百(陌)道;百亩为顷,一千(阡)道,道广三步”句,证明千(阡)百(陌)确是田间道路,而且阡是千亩间之界道,陌为百亩间之界道。参见李学勤《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文物》1982年10期。

渡边信一郎《阡陌制论》(1984年)

关于赵氏田制改革之开始时间他取横田惟孝《战国策正解》的见解,即赵襄子时已开阡陌,在商鞅实行阡陌制以前。此文考证精细,有自己的独见,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辕田

楠山修《关于商鞅的辕田》(1973年)

辕田是提供军赋的田

越智重明《关于辕田》(1975年)

辕田是按照军功给予赏田

家族制度

牧野巽《商鞅的家族立法》(1975年)

古贺登《阡陌制下的家族、什伍、闾里——父老的秩序与其解体政策之考察》(1975年)

探讨商鞅变法时如何打破以前作为血缘集团居住区的旧里制而建立新里。研究非常细致,其所言里的设置情况非常重要

佐竹靖彦《秦国的家族与商鞅之分异令》(1980年)

太田幸男《关于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所见“室”、“户”、“同居”》

官制

工藤元南《秦的内史》(1981年)《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见大内与少内——围绕秦之少府的形成》(1981年)

(六) 经济史

偏重于农业经济的研究。不独作生产形式与制度的探索,而且往往上升到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社会形态。

天野元之助

白川静《见于〈诗经〉的农事诗》

井田制

小竹文夫《中国井田论考》(1961年)

铃木隆一《井田考——作为周礼中的双分组织之特征》(1974年)

古登贺

《尽地力说考——战国魏李悝的经济政策》(1976年)

《尽地力说·阡陌制补论——主要根据云梦出土秦简》(1977年)

先秦赋税制

佐藤武敏

《殷周时代之税制》(1969年)

《先秦时代的关与关税》(1964年)

佐原康夫《关于战国时代的府、库》(1984年)

此文主要根据战国世亲秦与三晋兵器铭文及青铜器铭文资料而立论,研究方法、视角应当受到重视。已由彭林译为中文,见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先秦史研究动态》(1986年3期、1988年1期)

(七) 政治史

先秦国家形态、与之相关的郡县制问题以及先秦城市问题是讨论比较集中的几个题目

国家形态

宫崎市定《中国古代是封建制,还是都市国家》(1950年)

《中国史概论》(1955年)重申殷至春秋为都市国家,战国为领土国家,秦汉时为古代帝国

贝塚茂树《中国的古代国家》(1952年)

亦提出殷商是都市国家,但认为到殷末,都市国家渐变为世界帝国,向中央集权的领土国家转化

郡县制,日本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表现出细腻、深入的特点,习惯作地区性的考察。

增渊龙夫

《中国古代国家的构造》(1962年)

《关于春秋时代的县》(1957年)

《先秦时代的封建与郡县》(1958年)(已收入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弘文堂,1960年)一书中)

五井直弘《关于春秋时代县的记录》(1968年)

谷口满《春秋楚县试论》(1987年)

先秦城市研究

伊藤道治《先秦时代的都市——其一:考古学所见都城》(1963年)

杉木宪丝《试论中国城郭的形成》(1985年)

佐原康夫《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城郭》(1986年)

江村治树《战国三晋都市的性质》(1986年)

(八) 社会结构

以身份与等级关系、家族、聚落三方面的研究为主

1. 身份与等级关系

石田千秋《众考》(1964年)

岛邦男遗作《殷代非奴隶社会之一证》(1980年)

对“众”持非奴隶身份看法的学者在日本研究中国古史的学者中占有多数。

大岛隆《土田陪敦考》(1957年)

贝塚茂树《关于出现在金文中的“鬲”的身份》(1962年)

木村秀海《关于西周金文中所见小子》(1981年)

增渊龙夫《春秋时代的“国”与国人》(收入《岩波讲座·世界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国家》一节中)《春秋时代的贵族与农民》(1974年)(亦收入《岩波讲座·世界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国家》一节中)

吉本道雄《春秋国人考》(1986年)

河地重造《先秦时代的“士”的诸问题》(1959年)

宇都木章《舆人考》(1979年)

越智重明《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隶属者》(1983年)

2. 家族

江头广《关于金文中的家族制度的二三问题》(1967年)

殷周晚期 与西周时期金文中十干名号可与昭穆制相对照,是基本上从张光直之说。周金文中伯、仲、叔、季之名号,原本表示结婚级别,自西周后期前后,转化为表示兄弟次序之称。“父”本作为表示父子关系称谓,或转变为父世代者之 类别称呼或成年男子之美称。

《姓考——周代的家族制度》(1970年)

注重将人类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古代有关姓氏制度的研究。资料上以《左传》为中心,首先将《左传》所见诸姓分类进行考察。论述了同姓不婚的意义,通过《左传》资料肯定了加藤常贤所主张的二族连世交换婚的存在。此书对《左传》中有关姓的资料做了详细的梳理与多角度的考证,对深入了解先秦家族制度是非常有用的著作。

谷田孝之《关于中国古代昭穆制度发生的考察》(1981年)

批判了以往关于中国古代昭穆制度发生问题的研究皆是试图从结婚阶级上作说明的说法,引许烺光之说,认为在父权社会中,亲子关系与世代关系皆是第一义的,父之权威的直接对象即是其子,丧父制、庙制皆表明父系的原理。他认为中国古代礼书出于维持继承宗族的目的,常强调父子一体,所以在同时亦强调 序昭穆,只是为了避免父子间对权力的竞争而采取的方法。至于强调隔代同一,祖孙重合(如孙可以为王父尸)是一种宗教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认为祖可以通过孙再生,而且要在孙身上实现其内体的再现。昭穆制度是古代宗族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谷田孝之的这篇论文,论证详尽而深入,应该予以重视。

3. 聚落

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1975年)一书中有“邑的构造与对其的统治”一节

江村原《关于西周时代的邑与里》

越智重明《战国时代的聚落》(1971年)

文章名曰战国,但讲春秋情况甚多,尤着重于研究农民的居住状态与城的设置规划。文章主要利用文献,古文字资料基本未用。

池田雄一《中国古代聚落的展开》(1981年)

(九) 礼制

按《周礼·大宗伯》,先秦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对先秦礼制的研究,清人做了很多工作。近几十年来,在我国这方面研究做得较少。

有关吉礼的文章中,集中在对祭礼的考证上

池田末利其中《告祭考——以〈周礼〉“大祝”为中心的祈祷仪礼》有上(1962年)、中(1963年)、下(1964年)三篇,考证最为详密

下斗米晟

《关于周代的祭祀》(1957年)

《关于禘》(1958年)

藤田忠《〈春秋〉中的禘祭、祫祭》(1986年)

栗原圭介《“祊”的神秘特性——古代中国的宗庙仪礼形态之一》(1983年)

庙制

池田末利

辟雍

赤塚忠《关于辟雍》(1959年)

原田种成《关于文献中所表现的辟雍》(1959年)

有关凶礼的论著,主要是对丧葬礼的研究,其中以谷田孝之的专著《中国古代丧服之基础的研究》(1970年)最为重要。

军礼

高木智见《春秋时代的军礼》(1986年)

嘉礼

藤川正数《乡饮酒礼中所表现的秩序和原理》(1954年)

伊藤清司《古代中国的射礼》(1959年)

从论金文中所见行于辟雍中的射礼,推广到咒术之宗教意义

花房卓尔《春秋时代之成人仪礼——关于冠礼年龄》

藉礼

谷口义介

《西周时代的藉田仪礼》(1981年)

《春秋时代的藉田仪礼与公田助法》(1985年)

(十) 宗教

池塚忠、伊藤道治有关殷代宗教的著作

加藤常贤《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思想》(1954年)

试图从文字学角度说明中国古代宗教问题

其内容包括 :1. 古代的侏儒与勾偻;2. 天神与鬼神;3. “仁”的论理与“信”的论理;4. 儒教政治学说的意义

池田末利

《中国至上神仪礼的形式——宗教史的考察》(1964年)

《关于周初对天的不信任观念——其宗教史的意义》(1967年)

在宗教学领域中,对先秦社的研究亦是日本学者比较注意的,其重点在于考察社的起源及其变迁。

小南一郎《社之祭祀的诸形态与其起源》(1987年)

社的起源可以从尚未充分发生阶层分化的部族社会之宗教(呪术)仪式中求得

越智重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与社》(1986年)

认为诸侯之社神,原本是土地神兼始祖神,社与特定的薮泽结合,但后来当社神变化为死去的人物、土地神时,社不再与薮泽结合而作为军需物资的供给源而被围起来。

日本先秦史论著索引

一、专著与论集

中国的古代国家(贝塚茂树)アテネ文库 1952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思想(加藤常贤)哈佛·燕京同志社《东方文化讲座》第三辑 1954

古代殷帝国(贝塚茂树)みすす书房 1957

殷墟卜辞研究(岛邦男)弘前 1958

甲骨文金文学论丛(白川静)油印本 1954-1958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增渊龙夫)弘文堂 1960

金文通释(白川静)1——56辑 白鹤美术馆志 1962-1984

古代殷王朝之谜(伊藤道治)角川新书 1967

岩波讲座·世界历史 4 岩波书店 1970

其中先秦史部分包括:(1)黄河文明的形成(关野雄)(2)殷周国家的构造(松丸道雄)(3)古典的形成(松本雅明)(4)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国家(增渊龙夫)(5)诸子百家论(小仓芳彦)

姓考——周代的家族制度(江头广)风间书房 1970

中国古代丧服之基础的研究(谷田孝之)风间书房 1970

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白川静)平凡社 1971

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之构造(白川静)平凡社 1972

中国的神话(白川静)中央公论社 1975

贝塚茂树著作集(全十卷)中央公论社 1975第1卷中国的古代国家第一部殷周时代的古代国家 第二部春秋时代的都市国家

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资料为中心的殷周史的研究(伊藤道治)创文社 1975

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殷王朝之祭祀(赤塚忠)角川书店 1977

古代中国的都市 讲座考古地理学 2 古代都市(上田早苗)学生社 1983

发掘中国古代(杉木宪丝)中央公论社 1986

中国古代国家的统治结构——西周封建制与册命金文(伊藤道治)中央公论社 1987

二、论文(略)

整理自

历史日本研究中国的人_日本研究中国历史_历史日本研究中国的书籍

先秦史研究概要

8.9

朱凤瀚 徐勇 编著 / 1996 /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陕西首部医改调查纪录片《探索》将在陕西卫视播出
下一篇: 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状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