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世界中世纪史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航路的开辟(侯树栋 北师大)

世界中世纪史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航路的开辟(侯树栋 北师大)

世界中世纪史 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航路的开辟(侯树栋 北师大)第一节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发生是以经济的一定发展和生产力的一定进步为条件。

第一节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发生是以经济的一定发展和生产力的一定进步为条件。

一、农奴制与庄园制的解体

(一)14、15世纪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

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通常是衡量该阶段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尺。

1、手工业

风车、水车安装了齿轮和皮带传动装置,提高了风车、水车利用的效率。

采矿业中使用水力和鼓风机。

出现了自动纺车。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传入西欧,火药推动了西欧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业生产部门——火器制造业。

1456年,德国工匠古腾堡利用活字排版印刷了《圣经》,这是西欧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从此西欧的印刷业迅速发展,用纸张印刷的书籍很快代替了羊皮纸手稿。

已经在船上安装罗盘,绘制了精确的天文表。

2、农业

低地尼德兰的农业相对发达,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趋势。

出现了粮食、牧草交替耕作的制度,即在休耕地上播种牧草,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也为牲畜提供更多的饲料。

(二)农奴制与庄园制的普遍解体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商品交换的发展导致货币地租日益取代劳役地租。

农民斗争对于农奴制度的猛烈冲击。如1358年法国扎克雷起义、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提出的重要目标就是农民拥有人身自由,不再受农奴制的枷锁。

黑死病之后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幸存下来的农民生产生活处境有所改善。

在典型的农奴制下,农奴最基本的义务:为领主服劳役,每周3天到领主的自营地服劳役。

14、15世纪时,农奴或是通过把每周需要承担的劳役折算成货币缴纳给领主,或是干脆逃往城市。这使得劳役地租越来越无法维持,农奴为庄园主提供的劳役越来越少。

在中世纪晚期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货币经济日益普遍的时代,庄园主也意识到:直接经营一大块自营地已经无利可图。黑死病后劳动力的短缺势必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黑死病过后人口减少,社会整体对粮食的需求下降,粮价下跌。所以出现了一个普遍趋势:庄园主开始出租自营地。自营地的废弃也就意味着庄园制度的瓦解。

庄园制的两大支柱:自营地、农奴服劳役。没有农奴服劳役,庄园存在不下去;没有自营地,庄园就不能称其为庄园。此时,这两大支柱都出新了问题。劳役和农奴制的废弃就意味着庄园制的解体。以往受人身依附关系严重束缚的农奴,变成了个体小农,庄园经济转变为小农经济。

农奴获得人身解放需要从两个方面解读:

脱离了领主、庄园的农奴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活动上的自主性。

面对竞争,包括农奴在内的小农分化不可避免,有的富裕,有的破产。农奴从庄园制的枷锁解放后许多人被生活所迫进入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成为城市生活的最底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之一)

二、商业资本的活跃

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在流通领域赚取利润实现增值的资本。

如果说中世纪后期在西欧农村发生的突出变化:农奴制和庄园制解体,那么此时期西欧城市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新现象是:商业资本的空前活跃。

商业资本并不是从资本主义产生之日才有的,它非常古老,只要有商业活动就有商业资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商业资本是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而不断积累,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西欧商业资本的壮大

1、生产专业化

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资本的空前活跃说明:当时西欧生产与交换达到了新的规模。生产的多样化、产品的丰富性是推动商品交换的重要条件,意味着分工的发展。

14、15世纪时,西欧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已经具备了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特征。例如,一些城市的行业的数目在增加(行会数目的增加)。德国的法兰克福生产行业数量达到200多种;巴黎有300多种,反映了城市内部生产分工的精细。

一些地区成为专业生产的中心,提到某城市一定会同产品联系起来。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品、呢绒;低地尼德兰的造船业;香槟和莱茵地区的酿酒业。

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农牧生产区域,如西班牙卡斯提的羊毛;尼德兰的奶酪等。

西欧生产向专业化的发展就为空前规模的商品交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生产与交换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商业资本也随之活跃起来。

2、西欧商品交换的条件:

前提:生产专业化

西欧地区地理环境相对开放,几面环海,便于海上交通。

中世纪之后,西欧主要的国家都是小王国,领土相对狭小,商业资本的活动很容易跨出国境,而具有国际性。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西欧有南北两大国际贸易区。南部地中海国际贸易区掌握在意大利城市商人手中,如威尼斯、热那亚的商人等。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掌握在德国北部的一些商人手中,如汉堡、吕贝克的商人等。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也为西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加速商业资本积累。伴随地理发现,大西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为英国、法国、尼德兰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专题:有关意大利商业资本问题(以地中海地区为例)

在地理位置上,意大利位于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央,因此意大利的城市商人长期占据地中海贸易区的主导地位。如威尼斯城市国家发行的金币“杜卡特”、佛罗伦萨发行的金币“佛罗林”在当时地中海国际贸易中是通用货币,表明了这些城市商人的实力。因此,意大利的城市商人从地中海国际贸易和对对地中海东岸的掠夺中较早地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雄厚的商业资本。

由于经营活动广泛,经商规模大,需要的货币数额巨大,因此意大利人在经商的手段和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发明了提货单、汇票、转账等。

佛罗伦萨的数十家大商人经营银行、高利贷,佛罗伦萨城除羊毛纺织业外,银行业也高度发达。佛罗伦萨城的大商人取得了一项特权:代替罗马教皇在西欧各地代收捐税。所以佛罗伦萨城的许多商人是西欧许多国家君主的债主。

上述材料表明,商业资本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积累得已经相当雄厚。值得注意的是,佛罗伦萨城商业资本的活跃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转化。此时商业资本已经不限于流通领域,而是向生产领域转化,即出现了由商人提供原料并且收购产品的手工工场。通常认为,正是从商业资本控制的手工工场产生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商业资本的历史作用

1、利

在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商业资本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因素,对于推动西欧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活动为生产开辟了广阔市场,加速了货币积累,推动了整个社会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②在有些地方,如佛罗伦萨城商业资本已经开始转化为工业资本,即商业资本开始由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它就直接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弊

有部分商业资本也会转化成保守的社会力量,维护旧制。

①转向保守

如某一时期商业资本一旦面临不利局面就可能转向保守。最典型的: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对意大利商人不利,这样意大利的商业资本纷纷转向购置农村地产。

②保持现状

商业资本最初是从流通领域实现增值,所以商业资本最关注的是如何贱买贵卖。当现存条件能够满足这一点时,能够保障商业资本实现自身增值时,商业资本的持有者就会维护现存条件,商业资本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实现利益最大化,并不会关注生产方式本身的变革、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善等实际问题。

三、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的表现形式。

从理论上说,这种形态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

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积累了大量货币,并且需要购买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人。

出现了有人身自由,但是失去了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两个渠道

1.在小商品生产者竞争和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中世纪《行会章程》制定者的主观意图:防止竞争。但是从历史客观结果来看,竞争与分化不可避免。

少数的“行东”(手工作坊主)壮大富裕起来,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人手,积累资本,最后成为雇主,脱离生产一线。

原小手工业生产者(有过去的学徒和帮工,也包括破产的行东)大部分变为受雇者。在小商品生产者竞争和分化的基础上就出现了“雇主”、“雇工”的雇佣关系,这也就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资本通过转化为工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者,进而也就直接带来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商人成为包买商。一些大商人通过借贷资金或生产资料给生产者,而且用比较低的价格预购产品,产品生产出后商人拿到市场出售以赚取利润。

商人向生产者提供原料,然后自己定制生产的标准和规格,让生产者进行生产,商人支付一定的佣金。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业多是如此。

商人不仅提供原料、工具等,还直接提供厂房,直接雇佣生产者进行生产。

(二)分散与集中的手工工场

在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之前,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一直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此时的工场是指内部已经实行雇佣劳动关系的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工场。

手工工场通常划分为两种类型:分散与集中的手工工场。

1、分散的手工工场

常见于纺织领域,最典型的是佛罗伦萨城的毛纺织业。它的纺织业从西班牙和英国进口优质羊毛,生产优质呢绒,销售到欧洲各国和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

在14世纪前半叶(黑死病大爆发之前),佛罗伦萨拥有从事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200多家,从业者3万人,大约占城市总居民(约10万人)的三分之一。毛纺织业生产工序精细,有20道左右。受两大商人组织的控制,一个是毛纺业公会,一个是舶来布匹加工业公会。商人提供原料,收购布匹,手工工场负责加工。

2、集中的手工工场

主要出现在采矿、造船、冶金、印刷等生产行业。

商人不仅提供资金和生产资料,还提供厂房(分散的手工工场不提供厂房)把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

15世纪后期开始,西欧大西洋沿岸各国的君主、贵族和大商人纷纷组织船队出海探寻新航路。16世纪初,西欧人陆续开辟了多条航线。

(一)经济动因

主要指: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刺激了整个西欧社会对贵金属(黄金白银)的渴求。

在这个时代,货币不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也越来越具有社会意义——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黄金、白银是通行于西欧大部分地区的货币,也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所以从15世纪以来,西欧社会逐渐形成了疯狂追求贵金属的热潮。

但是西欧本身的贵金属供给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西欧人获得贵金属的途径一个是自产,另一个就是通过商队从非洲南部运输贵金属,但充满了风险。西欧人与东方贸易,大量购买丝绸、香料等,价格不菲,造成大量贵金属外流。

《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东方的夸张描述,激发了西欧人对东方财富的想象和渴望。

(二)东地中海沿岸政治形势的变化

15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西亚一带,即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商道。欧洲商人沿着传统商道获得东方商品就不那么容易了,则需要开辟新的贸易路线。

该说法现在已经受到质疑: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对传统东西方贸易的影响不大。15世纪时,欧洲人向西寻找航线主要是由于内部的压力: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经济萧条时,有很多荒地,该矛盾并不突出;当经济逐渐发展,特别是农业有所进步,人口逐渐增加,那么人地矛盾就逐渐变得突出。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空间的扩张,在欧洲内开辟森林、荒地,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大爆发前,人地矛盾达到高峰。瘟疫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原来的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但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开始的,经过百年的恢复,人地矛盾再次突出。

(三)知识与技术的进步

经过长期的收复失地运动,15世纪末政治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足够的的组织能力支持。

长期处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后倭马亚王朝统治,穆斯林与开展收复失地运动的基督徒有严重的宗教对立,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就借此为航海活动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他们认为,东方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应该和这些国家联合起来以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

二、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历程

探险活动从15世纪后期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探险的过程就是殖民掠夺的过程。

(一)葡萄牙人与达伽马的航行

(二)哥伦布的航行

(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为西欧的“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动力

1、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14、15世纪时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后在整个西欧地区才迅速发展(正是因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二)推动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进入新阶段

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交往呈现多维度、立体化的格局;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物种、技术、人种的重新分布(清初,美洲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人口增长);不同文明的汇合

(三)残酷殖民活动带来了灾难

上一篇: 二中资讯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暨青年教师卓越培养计划联动教研在青岛二中举行
下一篇: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4)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