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有那些令我损失惨痛的事件,是因为他们之前从未发生过。”
(故要向历史学习)
---本文约5700字,阅读需9分钟---
结论先行
问:过去500年间,哪3个国家真正攫取过世界霸权?
答:荷兰、英国和美国,未来可能加上中国。
问:我们现在的世界宏观环境如何?
答:各国处于普遍低利率的“还债期”,权力的天平向东方倾斜。
问: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变化的世界秩序?
答:延迟满足、分散投资、对他人保持善意。
很多男生爱读历史,但“宏观叙事”却是一个无比艰深的话题。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积累,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是充满偏见的“胡说八道”,要么是毫无信息差的“正确之废话”。
所以,在我短暂的阅读生涯中,一直刻意避免选择此类书籍。严格来说,我读过的此类宏观著作也仅仅只有基辛格《论中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三部曲等而已。换言之,这是个踩坑率极高的领域。
但今天,我非常乐意把《原则2》推荐给各位,因为简单的说,这是本神书。
作为美国投资界“教父”级别的大佬,达利欧和他的桥水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从事可量化的宏观研究分析,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全球化投资决策,《原则2》正是他们运用顶尖的学术人脉、政商关系和计算机算力打造的思想盛宴,如果放弃阅读,将面临极高的机会成本。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过去500年间大国兴衰的规律,总结了荷兰-英国-美国-(中国)的大国崛起的8要素:教育、科技、竞争力、经济产出、贸易、军事、金融中心和储备货币,它们是如何此消彼长、互相强化的?同时,他们抽象出了影响世界秩序变化的3个最关键因素:短期和长期债务周期、内不秩序周期和外部秩序周期。他们解释了一个主权国家是如何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军备,获得发行“世界货币”地位,从而“收割”全球的。
注:本推送涉及少量经济学、金融学常识,请不熟悉的朋友先跳到最后阅读“附录:关于视频《经济周期是怎样运行的》(瑞达利欧 制作)的个人笔记”。
过去500年发生了什么?最显著的特征是,三个西方大国轮流崛起坐庄,却又轮流衰落。
17-18世纪,荷兰辉煌过。尼德兰联省共和国,通过打败哈布斯堡帝国实现独立,荷兰积极发展造船业和国际贸易,让这个蕞尔小国成为“海上马车夫”,首创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阿姆斯特丹一跃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东印度公司殖民3个大洲,荷兰盾横扫世界,成为世界货币。但由于其体量实在太小,最终在四次英荷战争中被英国摧毁海军,逐渐衰落。
18-19世纪,英国辉煌过。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和英法战争的最终赢家,不列颠帝国曾经“日不落”。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统治世界20%的地区和贡献全球70%的经济产出,在财富的滋养下,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等学术巨擘横空出世,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前沿。伦敦成为“世界首都”,英镑成为首屈一指的硬通货。但由于未能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崛起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帝国逐渐式微,最终坍缩回英伦三岛的“不列颠王国”。
19-20世纪,美国辉煌过。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一战”、“二战”的最终赢家,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美军驻扎在全球7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好莱坞”文化席卷世界,科技巨头FAANG(脸书、苹果、亚马逊、奈飞和谷歌)横扫全球,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用无限QE收割世界财富。但在近二十年,随着(a)维持世界军事同盟的成本收益比逐渐恶化、美元过分透支信用和亚太新兴国家的崛起,以及(b)国内民粹兴起、阶级撕裂化,美国的超级霸主地位正在逐渐被动摇。
从这三次起起落落中,达利欧学到了什么?
原则一:国际秩序是永恒的弱肉强食,对于多数国家而言,谁赢他们帮谁。
一国内部,政府提供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由于存在公权力仲裁,秩序是一个常态。但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状态。即使存在联合国、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组织,他们对主权国家的约束仍是有限的。
尽管如此,全球动荡却并非常态。但和平与繁荣时期比萧条、革命与战争时期持续的时间长得多,二者的比率通常约为5∶1——平均10年的战争与革命,可以换来50年的和平和发展。
而且,战争与革命并非毫无意义的,他们充当了“压力释放点”。萧条、革命与战争时期造成大量破坏,但就像净化风暴一样,它也清除了弱点和过度(如过度债务),这是因为,朝着一个方向的走势中,潜藏着导致反向走势的要素。
这些破坏/重建时期重创了弱者,也确定了谁是强者。
一个国家如何崛起呢?作者认为,人类的生产率是驱动世界总财富、权力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最重要的力量。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能够通过更好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率。以过去2000年的视角来看,
各类群体(如部落、王国和国家)通过自己创造、掠夺他人或从地下挖掘的方式获得财富和权力。当一个群体获得的财富和权力超过任何其他群体时,这个群体便成为世界主导势力,进而决定世界秩序。
从经济的底层生产逻辑看,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中,土地所有权是权力的主要来源,君主、贵族和神职人员共同维持对土地的控制);而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一直在这样的体制中运营:财富和权力主要来自教育、创造力和资本主义的综合作用,决策者与掌控大部分财富和教育资源的人进行合作;进入二十一世纪,如今不存在明确实体的数字品(数据和信息处理)变得最有价值。新的斗争随之而来,这些斗争围绕着谁能获得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获取财富和权力。
自古至今,成功的体系一直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文明相处,提出创新想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和资源分配,从中获利而得到回报。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造成了财富和机会差距,助长过度负债,导致经济衰退,引发了革命和战争,进而改变了国内和世界秩序。
原则二:当一国成为世界霸主,其货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它就会不可避免的用无限印钞来填补财政赤字,这推动金融资产、黄金和大宗产品的涨价。
经济周期不是坏事,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储蓄者有效地把他们的购买力转移给了企业家,而企业家得以将这种购买力用于生产性和盈利性用途。这大大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刺激了经济,因为这创造了新的购买力,并且造成了资本市场周期。
但永远好逸恶劳的人性却给经济周期添加了风险。随着领先大国的人民变得更富有,他们往往不会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而更享受悠闲生活,追求生活中更精美但经济效益较低的东西,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颓废,于是通过借款来享受优越的生活,从而导致了金融泡沫。但只要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仍在提高,这些分歧和怨恨就不会酿成冲突。
在顶部阶段,世界霸主国家的财政状况开始发生变化。拥有储备货币给予它们一种“过分的特权”。例如,美国因此可以增加借款,从而陷入更深的债务之中。这样做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主要大国的购买力,但长期来看,削弱了国家的实力。维持和捍卫国家的成本比收益还高,因此维持一个国家变得无利可图。战争的代价极其高昂,与此同时,它推动必要的结构性变革,重新调整世界秩序,使之适应财富和权力的新现实。
一个大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帝国的扩张产生了更多贸易,但民众逐渐腐化、阶层对立,贫富矛盾加大,内部逐渐崩溃;如果此时存在外部新兴强权,那么冲突就会发生,伴随发生的还有富人外逃等“自我强化”的危机,蛋糕继续缩小,民主制度很难强有力的控制无政府状态;此时,要么改良(罗斯福新政),要么革命或战争(俄国革命)。
这是人性使然。因为生活在欣欣向荣的崛起帝国中,每个人都预期未来会更好,他们超前消费、沉迷享受,欠下巨额债务,生产力却没有跟上。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债主设法出售债务资产以购买其他资产时,他们发现无法这样做,因为比起庞大的债务资产,货币数量和可以购买的东西的价值远远不够(本国的生产力没有想象中那样惊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违约就会促使央行增印货币,这个周期在几千年来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信贷崩溃的原因是债务过多。中央政府通常需要大量注资,让债务人更容易偿还债务,但政府没有这笔资金,于是,央行总是被迫增印货币,充分提供信贷。
毕竟,印钞是最简便、最不被人了解、最常见的主要债务重组手段。
历史表明,一个人、组织、国家或帝国的支出一旦超过收入,就离苦难和动荡不远了。
但尽管如此,世界霸主却一定会“违约”。因为如果政府不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贷款,就会被视为小气和残忍。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政府实际上并不拥有这些资金。政府并非堆满了资金的富有的实体,而只是所有人的集合。
如果此时恰好有新兴强国崛起,新旧霸主就会在10-20年的过渡期内,逐渐交接世界权力,但储备货币的交接是最有滞后性的,所以末代帝国“遗民”的美好生活一般还能苟延残喘几年。
原则三:一个国家最伟大的战争是与自己的战争,普通人应该提前准备。
过去10年间,世界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
1、发达国家国家会没钱偿还债务(如欧债危机)
2、美国国内民众也会在财富和价值观上两极分化,民粹主义横行(“占领国会事件”)
3、中国崛起,和美国的冲突加剧
上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冲突,这些冲突与目前的冲突十分相似。
虽然在几乎所有社会中,都是一小部分人(“统治者”或“精英”)控制了大部分财富和权力(尽管比例有所不同),但当经济形势较好、大多数人富裕起来时,这些争斗就会减弱;当经济形势不佳时,这些争斗就会激化。如果大多数人处于极端窘境(例如,面临无法解决的债务危机、非常糟糕的经济、极为恶劣的天灾),由此产生的痛苦、压力和斗争通常就会导致革命和/或内战。
当前的美国存在一定的上述风险,因为左派和右派都在变得日益极端。而一个体制要想成功,就要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中产阶级)创造繁荣。
因为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要把创造出来的债务和资金用于促进生产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投资回报,而不是只把资金发放出去(比如疫情后的“全民津贴”)。
雪上加霜的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报道的真实程度处于我们一生中的最低时期,因为当新闻业面临财务困难时,耸人听闻的报道带来了经济回报。广泛的媒体扭曲以及盲目和近乎暴力的忠诚,阻碍了我们深入思考不同观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可怕病症。
很可惜,只有少数人是极度清醒的。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周期下行的画面,他们根据1945年之后的积极趋势来推断未来。
但是作为读到这本书的普通人,我们起码可以:
(a)分散、保护自己的财富,让其免受系统性风险的冲击;
(b)审慎对待媒体观点,避免被舆论操纵,保持独立思考;
(c)保持对社会的善意和开放心态,致力于推动蛋糕做大。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本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桥水”的研究班底以商科为主,所以这本书的模型更多的是从国家货币地位出发,偏重于用金融学视角,即特定国家法币的购买力,来分析国家权力,较少的考察了民族性、路径依赖和地缘政治等同样重要的因素。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原则2》作为宏观叙事的“神书”地位,在啃完这本500页的大部头后,我感觉到了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是如何让人类文明呈现波浪式推进的:财富和权力永远奖励勤奋、谦虚和节俭,却永远惩罚奢侈、傲慢和懒惰。
这几项原则不仅扩展了我的视野,也指导了我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姑且套用作者的口头禅来做本次的推荐结语:
“它(们)对我非常有用,希望也能对你有用!”
附录:关于视频《经济周期是怎样运行的》(瑞达利欧 制作;可在B站搜索观看)的个人笔记
经济就是一系列交易的总和;信贷是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的信贷是现金的17倍);支出是经济的驱动力;作为个人,你得到多少取决于你生产多少;生产率在长期内最关键,而信贷在短期内更重要。在借贷时,我们可以让支出高于产出,这会让经济增长率高于生产力的提升;在还贷时,我们必须让支出低于产出,这会让经济增长率低于生产力的提升。短周期持续大约5-8年,长周期持续大约75-100年;人类有好逸恶劳的本性,喜欢借钱,不喜欢还钱,及时行乐,不问未来,总是过度向未来的自己“借钱”。
信贷有好有坏,如果信贷远超出收入,且被无端挥霍,就是不良信贷;如果信贷可以投入生产性活动,就是良性信贷。由于信贷会通过无数次交易自我强化,会让很多人产生超前开支,当此速度超过了生产力的提升,就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胀降低了穷人的购买力,产生社会问题。
央行通过提高利率(信贷的价格)来提高持债成本,以减少信贷活动,多数人的支出下降,经济增长率下滑,价格下跌,产生通货紧缩。此时央行重新降低利率,开启一轮新的循环。在短期债务周期中,信贷是否容易获得是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催化剂。
在长期内,每一次负债规模都会大于上一次,这终将导致大规模回调。(也就是说其实短期内央行往往过早介入经济衰退,使得短期内的信贷紧缩调整并不彻底,并在长期内慢慢偏离生产力曲线)
虽然长期债务不断增加,但是多数人是短视的,只注意最近的“欣欣向荣”——收入增加、资产涨价、股票上涨。过度借贷造成了经济泡沫,所以尽管收入(劳动产出)上涨不大,但资产价格的上涨给多数人造成“富有”的错觉并获得更多信贷,当市场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实物资产支撑挤兑盛况,泡沫破裂,经济进入“去杠杆化”时期。
1、 个人、企业、政府削减支出(造成通缩,恶性循环)
2、 通过债务违约和重组来减少债务(大萧条,大家发现自己的财富其实不存在)
3、 财富再分配,杀富济贫(造成社会动荡)
4、 央行灌水,债务货币化,稀释负债(凭空的法币,购买金融资产和政府债券)
方法4被广泛采用,但仅仅是帮助了那些拥有金融资产的人,这加剧了贫富差距;政府得以运行斥资预算,救济穷人。
在通胀和通缩中保持平衡,这就是和谐的去杠杆化。这一阶段人们开始为未来储蓄财富,经济正增长。增发的货币有时能正好抵消信贷的降幅,这就不会引起通胀。当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所积累债务的利率,债务就逐渐减少。
对个人有三条经验法则:
1、 不要让债务的增速超过收入,因为债务将最终把你压垮。
2、 勿让收入的增速超过生产率,因为这会让你失去竞争力。
3、 尽一切努力提高生产力,这将决定长期。
后台回复“加群”即可获得粉丝交流群二维码
All about Social Science
Reference
《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瑞·达利欧(1949-)
全球规模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
往期精选:
一本书,彻底治好抑郁!
5个深刻的问答,唤醒你沉睡的认知!
相见恨晚的14个底层商业逻辑?!
入门经济学的10大基本原理!
19个经济学核心议题,带你聪明地认知世界
普通人也能掌握的20条黄金投资思维
这23条硬核思维,成就了硅谷最顶级的投资家
存不下钱?你必须知道的11条关于富人的常识
论中产何以贫穷:那些缺失的财商教育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就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