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文化线路视角下四川盆地历史城镇的整体保护研究

文化线路视角下四川盆地历史城镇的整体保护研究

文化线路视角下四川盆地历史城镇的整体保护研究文化线路 历史城镇 四川盆地 空间网络 整体保护

【摘要】:文化线路理论起源于西方,是遗产区域保护的一种类型,其保护思想顺应了当前国际遗产整体保护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的理论方法不断精进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却成为实践中的难题,多元的遗产类型与文化内涵在规划的语境转译的过程中面临着“孤立化”与“壁垒化”管控格局,其成果难以有效协同。我国文化线路的发生发展历史更为悠久,类型与内涵也更为丰富,文化线路串联大量的历史城镇,迫切需要将多类型跨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系统整合的保护体系,据此,构建基于文化线路的历史城镇保护体系,以适应线路历史城镇的保护实践,对于指导我国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当前文化线路保护的兴起、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四川盆地历史城镇(群)的现实困境等背景,引入“文化线路”保护理念,与整体保护思想契合,提出“理论构建——方法体系——对象聚焦——方法实践”的基本思路。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四川盆地,通过分析四川盆地文化线路、历史城镇的特征,得出两者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功能关联、文化关联”的关联性内涵。针对历史城镇保护中面临的“线路消亡,历史城镇逐渐孤立”、“风貌趋同,历史城镇特色消弭”、“分层分级,文化价值纵向割裂”、“体系脱节,遗产保护横向割裂”等四个主要问题,尝试构建了四川盆地“双心、六单元的放射状网络”的“文化线路+历史城镇”的空间网络结构,最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历史城镇“动态层积、空间关联、功能更新、文化彰显”的整体保护方法。

论文主要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并梳理了文化线路、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动态。第二部分(第2章):理论借鉴与方法体系建构。全面梳理了文化线路概念的由来和内涵,揭示了文化线路理念对于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重要启示,文化线路理论引入历史城镇保护,尝试从“概念启示——理念契合——结构要素协同——方法整合”四个步骤尝试推导基于“文化线路”的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文化线路”的历史城镇整体保护方法体系,即“动态层积、空间关联、文化彰显、功能更新”的整体保护方法,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阐述。第三部分(第3章):聚焦对象与问题。结合历史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四川盆地的文化线路与历史城镇的特征,总结二者在时间、空间、功能、文化层面内在关联性,空间层面呈现“串珠状、放射状、格网状、枝网状”四种基本空间关联特征。面对关联性强但整体保护薄弱的事实,结合现状调研,总结后线路时代文化线路与历史城镇面临的主要问题:“线路消亡,历史城镇逐渐孤立”、“风貌趋同,历史城镇特色消弭”、“分层分级,文化价值纵向割裂”、“体系脱节,遗产保护横向割裂”。

第三部分(第4章):方法实践,解决问题。宏观层面从文化线路角度层面描述四川盆地历史城镇的整体价值,构建整体“双心、六单元的放射网状”空间网络结构,并以文化线路作为整体展示路线。中观层面描述历史城镇群文化单元的价值与文化特色,梳理出“成都平原中心放射网状”、“渝西中心放射网状”、“川东—渝东北枝网状”、“川北格网状”、“川南枝网状”、“邛雅串珠状”等六个单元的空间网络结构,以文化线路段落作为历史城镇文化彰显的分段展示路线。微观层面选取三个典型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佐证整体保护方法在个体历史城镇中价值与文化特色认识、风貌保护区划、空间格局保护、文化路径设计的实践有效性。

上一篇: 新财政史解读欧洲历史的新视角
下一篇: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王充“命论”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