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历史文化名人的新诠释

历史文化名人的新诠释

历史文化名人的新诠释陆毅塑造的苏东坡形象电视剧《苏东坡》剧照44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苏东坡》自10月7日开播以来,赢得诸多好评。观众认为

1

陆毅塑造的苏东坡形象

1

电视剧《苏东坡》剧照

44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苏东坡》自10月7日开播以来,赢得诸多好评。观众认为,该剧生动地表现了苏东坡为政清廉、造福百姓、著书立说、正直旷达的伟大人生,是难得一遇的历史题材大剧。不仅如此,该剧还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长期以来影视剧创作中戏说、解构历史人物的极端做法,开创了中国古代文人名士剧的新风。为探讨历史名人剧如何将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艺术审美与观赏体验完美对接,为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借鉴,日前本报联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电视剧《苏东坡》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尊重历史事实、巧妙安排剧情和完整描摹人物,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成功的必备要素。而对历史文化名人进行艺术塑造,是新形势下保持文化自觉和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开创文人名士剧新风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和他们的高尚人格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点。因此,历史文化名人题材影视剧理应在影视剧的放映和播出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李准看来,《苏东坡》是近几年我国历史文化名人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相当成功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新鲜、真实、厚重,雅俗共赏而又具有现实意义。创作者不搞戏说,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拿庸俗凑数,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美学品格的追求。而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音乐、剪辑等二度创作的各个环节,严肃认真而又水平整齐,包括对历史氛围的营造都相当下功夫,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树碑立传,艺术地在屏幕上展现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是作为覆盖面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现代大众艺术——电视剧的一项神圣职责。如果不担负起这个责任,就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十分赞同李准的观点。他说:“电视剧《苏东坡》把我国历史文化名人苏轼搬上荧屏,历史而又艺术地再现了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让观众感受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光辉和才情魅力,这充分说明《苏东坡》的主创人员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单纯的市场和收视率,不少古装人物剧的重心往往把帝王放在首位,把战争、权谋、宫斗作为重点渲染的内容,忽视了应有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导向。”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认为,《苏东坡》在此时播出可谓恰逢其时,匡正了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些乱象。

“很多热播的历史剧主要是进行奇观化的叙事,如帝王剧、宫廷戏,大都以历史史实为背景切入到宫廷的政治斗争,将叙事的重心放在权利斗争上,满足人们的政治窥视和权力想象。而电视剧《苏东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政治权斗退为背景,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事件中的人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从权谋看人性,从诸多人性表现中凸显苏东坡的高尚情操。”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王冬冬教授如是说。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委员会会长张明智说,历时八年创作而成的《苏东坡》没有为了单纯的观赏性而去迎合市场,但结果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苏东坡》的成功,标志着历史文化名人题材影视剧创作在思想艺术水平和观赏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整个历史题材剧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收获。

再现传统知识分子精神风貌

对历史人物的描摹很容易陷入片面和戏说,能否将基本史实、人物性格、情节线索安排得有秩有序,使人物的人格魅力与剧情演进互不冲突,将艺术性和观赏性糅合在一起,是对一部好的历史人物剧的整体考验。《苏东坡》的创作者正是通过厚重的历史功底、巧妙的线索安排以及完整的人格描摹,对苏轼这样一个集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艺术透视。

“《苏东坡》以写人为中心,真实而又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完整的苏轼,有很强的新鲜感和揭秘感。”李准说,全剧以苏轼的感情历程和精神轨迹为纽带,把家事国事融为一体,不仅生动再现了他激情澎湃的文学创作、文化活动和传播文明之旅的过程,而且形象地表现了他在朝中参政和在开封、凤翔、杭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惠州、琼州等地任职的政治实践和人生际遇,引领观众不断走近、认识、体验和发现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苏轼,新鲜而又真实可信。

此外,李准认为《苏东坡》聚焦于苏轼的独特文化人格,并用对这种文化人格的发现照亮了全剧,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全剧用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戏剧冲突和细节描写把苏轼作为时代良心、政治实践家、文坛豪放派领袖的真性情表达了出来,写出了苏轼是最坦荡、最豪气的政治实践家,又是最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大文豪。全剧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出:苏轼的旷达与潇洒既不同于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由于看淡了官场的沉浮,看淡了个人的荣辱,在困境中反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坚信凭自己的良心和能力在哪里都能活出一份潇洒并干出一番对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凸显出苏轼超越封建社会官场文化的旷达与超脱,深度发掘出苏轼文化性格中最独特的内容。

王冬冬指出,《苏东坡》全剧所展示的苏轼高尚的人文情怀以及时刻透射出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精英意识是当下社会建设中最需要的东西,是最对症、最富有营养的心灵鸡汤。剧中对苏轼的塑造可能有些过于完美,但创作者所表达出的对崇高理想的崇尚,对以民为本、心怀苍生情怀的向往,正是苏轼等传统以及现代知识分子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剧中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出发进行叙事无疑在价值观的表达上、人文精神的引领上,具有很鲜明的“及物性”特征,这正是当今国人精神建设中最需要的东西。

“总之,该剧以苏东坡坎坷的政治命运为主线,辅之以感情线、文化线,一路走下去,迭宕起伏,波澜壮阔,艺术地再现了苏东坡魅力无穷的一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饱满、生动、可信、可爱、可敬的苏东坡,给了我们一个令当今的知识分子为之骄傲、为之感动的苏东坡!给了我们一个令当今官员为之倾倒、为之廉洁自律、为之自我反思的苏东坡!”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如是说。

历史品格与美学风格高度统一

仲呈祥认为,《苏东坡》很好地坚持了唯物史观和正确的美学观,做到了在重大历史史实上的基本真实和对重要历史人物定位的基本正确。这部历史正剧,不戏说,不瞎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以真实可信为生命,认真而又艺术地还原了一桩桩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审美的角度营造了北宋从典章制度、民俗礼仪到衣着装束、农耕建筑等整体历史氛围,并着力于塑造了活跃于这个历史氛围中,决定着历史事件发展走向的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仲呈祥分析说,在“读图时代”的当下,要求人们都去认真研读各种史书不太现实,那么让广大观众通过观看电视剧《苏东坡》,从荧屏上“读点历史”,了解苏轼所在的北宋时期基本的历史真相,是大有必要且大有裨益的。

《苏东坡》对苏轼所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的整体描写忠于史实,尤其是对他的重要主张和在人生重要节点上的描写,经得起与基本史实的对照,同时在对次要人物和辅助性事件的表现上,在对艺术细节的设置上,又能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李准说,这使该剧不仅划清了与那些戏说、胡编类作品的鲜明界限,而且相当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历史品格与美学品格的高度统一。

这种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的高度统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功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来实现的。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苏东坡》以三条线索平行推进:一条是政治线索,构筑了苏轼一生的抱负与使命;一条是爱情线索,构筑了苏轼一生的爱情和生活;一条是文化线索,构筑了苏轼一生的世俗与信仰。在三条线索中,编剧用六分真实四分虚构的方式,通过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小莲、史云、采莲等或实或虚的人物,集中塑造了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物群像。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振华进一步指出,有些历史题材影视剧作品,对于虚实的程度,把握得不好,影响了受众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知。而《苏东坡》对虚实的把握比较到位,分寸掌握得很好。剧中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都可考证,比如欧阳修去世的场景,同时也兼顾了艺术的虚构性,比如虚构了小莲这个人物等。对反面人物的把握也比较得当,如凤翔太守这个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在这一点上,对其他电视剧创作有借鉴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潘天强教授认为,《苏东坡》始终保持着一种平淡之处起波澜的风格,作品不追求奢华和抢眼,人物造型和场景设置都力求真实和平淡。剧情将重点放在苏轼与各种人物的交锋上,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总是在故事和细节中引出苏轼的人格魅力,达到了艺术的高水平和高境界。

上一篇: 坚持问题导向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下一篇: 来源: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