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读史未必明智:感悟历史传递的道理,思辨历史忽略的真实

读史未必明智:感悟历史传递的道理,思辨历史忽略的真实

读史未必明智:感悟历史传递的道理,思辨历史忽略的真实比之项羽所过无不残灭,秦之扫荡六国,当称仁义之战。因为秦的战争是要一统天下而非残害生民,而项羽的战争却是仇恨地屠戮。

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历史思辨

文/减水书生

图/来源网络

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司马迁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历史与大道理

贾谊《过秦论》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但是,秦之失鹿,当真是因为“仁义不施”吗?

比之项羽所过无不残灭,秦之扫荡六国,当称仁义之战。

因为秦的战争是要一统天下而非残害生民,而项羽的战争却是仇恨地屠戮。

比之刘邦杀戮功臣,始皇帝朝堂,当得“君臣有义”。

王氏父子、蒙氏兄弟以及丞相李斯,与始皇帝同创业、共太平,鲜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历史思辨

五胡乱华,屠戮了整个中原。

成吉思汗,屠杀了大半地球。

如此攻守,仁义又站在了哪里?

但是,对于秦亡之因,汉代人就是这样认识的,所以贾谊也就这样认识。

大才子贾谊把故事讲得文采斐然、把情节说得曲折跌宕、把推理演得严整自洽,于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大道理便跃然纸上了。

有时候,所谓的大道理就是一种确认偏误。

历史思辨_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

对于二世而亡的秦帝国,汉代人并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探究原因。

他们首先是一种想当然的认识,得出一个“仁义”的价值观点,然后再用这个观点去寻找历史事实的支撑。

至于偏离这个“仁义”观点的其他事实,那就一概忽略。

大道理,能够简单地解释复杂世事。

因为简单,所以容易被理解;因为被理解,所以就成了千年真理。

大道理,还能够传递一种价值,既为自己辩护又能指出方向。

秦,亡于不“仁义”;汉,兴于“仁义”。所以,汉代秦当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所以,汉立国要有“仁义”的前途。

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历史思辨

历史与真实

历史的文字,往往不是记录真实,以传递智慧。

所以,读史未必明智。

历史更多的,则是在复刻道理,以传递价值。

所以,读史能感悟善良。

于是,史书的记述往往都是挂一漏万的。

它只表达它所想表达的,对于真实的细节则是一笔带过。

所以,品味历史需要感悟和思辨。

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历史思辨_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

感悟其所要复刻的道理和所要传达的价值,思辨其所记录的真实和真实背后的智慧。

被大道理所局限,则是一种“尽信书不如无书”。

品味之时,你会迷惑,而不知其所言。

历史,要么记事、要么记人。

记事则是记大事,而记人则是英雄列传。

但是,真实的历史,不止有大事件、不止有大英雄,还有小细节和小人物。

大事件和大英雄,更容易对应着大道理。

因为它们更能传递一种所谓的价值、更能撩拨一种所谓的情绪,所以被无限地放大。

小细节和小人物,往往对应着历史的复杂。

但是,因为太过复杂和琐碎,所以很难彰显价值、很难撩拨情绪,于是被无情地忽略。

所以,历史的真实很难还原。

当大事件不足以解释真实的时候,就会借助“英雄”。

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历史思辨

项羽破釜沉舟,则有五万战四十万的巨鹿之战;韩信背水列阵,则有三万破二十万的井陉之战。

当大英雄不足以对称真实的时候,就会借助“宿命”。

于是,平民皇帝刘邦就需要被“神话”,持剑斩白蛇、头戴“天子气”。

当宿命都不足以概括复杂性的时候,就会搬出“大道理”。

于是,秦亡于不施“仁义”。

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历史思辨

解释框架

所以,我们需要在品味历史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解释框架。

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_历史思辨_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

历史不是因为大道理才这样,而是“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所以需要思辨背后的“事势相激”。

这种“事势相激”,可能比几次大战和几章大英雄列传,更重要。

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

汉代人和贾谊所复刻的“仁义”大道理,解释不了这个大事件的复杂性。

事,是核心坍塌。

秦帝国的庙堂变故,被金字塔的集权体制无限放大,但有风雨则庙堂倾颓。

势,是天下人的不理解。

天下人心比事实正确更重要,旧制度和旧体制还在局限着天下人心。

“事势”相激之间,充斥着各色小人物和各种小细节。

所以,思辨这种事势相激使然,比复刻“仁义”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

这种解释框架也是不完美的。

它要么众说纷纭、要么牵强附会、要么需要想象的发挥。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没有,我们的认知便只能困守于皇帝本纪和英雄列传,局限于大英雄和大事件,苍白而无力地重复着一直被重复的大道理。

而有,我们则可以在感悟和思辨中训练大脑,增进智识和发展认知。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思辨历史哲学名词解释_历史思辨_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

世界是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所以光有镜子是不够的。

“正衣冠”还得身体力行、“知兴替”还得上下求索,“明得失”还得感悟思辨。

上一篇: 世界历史思辨探讨神秘的古希腊文明
下一篇: 庆祝建党100周年!这场诗歌征文大赛等你来参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