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参加了免票网的《星际探索》观影活动。
近些年科幻类的电影层出不穷,且大部分表现不俗。由于中文片名有“星际”二字,难免会想起诺兰的《星际穿越》。当然我之前也并不觉得本片可能会有《星际穿越》的深度,但猜测可能会与《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有些类似,可实际上本片讲得既不是探索宇宙,也不是星际冒险或灾难片,完全是一部套着科幻外壳的情感片,绝对不硬核。
剧情线条极端简单(与各种网站的中文剧情介绍的激烈程度完全不符...),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男主Roy McBride一路到海王星“找爸爸”并炸毁其父亲所在的给地球带来“电涌”影响的飞船并返回地球。
由于情节不跌宕、角色的情绪也比较平缓又配以大量的心里念白,因此恐怕会有观众觉得枯燥甚至昏昏欲睡,但实际上本片努力阐述的思想颇有一些有趣的折射可以引发思考,如果能够沉浸片中,虽然不能说非常经典,但是观影感受总体也还是很好的。我大约是后者。(不过仍然建议观影者切勿在工作之后以“疲惫”的状态去看...有可能会撑不到“沉浸”的时候)
下面随便说一说我的观点:
1. 片名的中译如以往一样“通俗”,原本的英文片名是“Ad Astra”:这个词拉丁语的意义是“向星辰出发”(to the stars),它源自著名的拉丁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意思是“克服重重困难,也要驶向群星”(To the stars through difficulties),是一个满有内涵与希望的片名。而片中浩瀚星空和海王星的镜头,也确实展现了星际的美丽。
2. 比较精彩的前半段的“近未来”展示:科幻电影非常有趣的一个地方是,它通常是未来世界的一个预告,让普罗大众对“近未来”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认知。一方面是因为科幻来源于基于现实的想象,而人类能想到的终有一天能做到;另外一方面,由于军用技术较民用技术至少提前10-20年,我们想象的未来,实际很多在军队里已经是“现在”,而电影只是把这些展现出来。在本片中,片头的空间站、从地球前往火星过程中出现的飞往月球的商用航班、月球的车站及旅行拍照的小朋友、土星上设施完善的足以实现孩子出生及成长的地下基地等,其实并不遥远。本片拍摄时NASA、JPL、SpaceX提供了很多专业支持(如JPL提供的真实月球及火星影像、NASA帮忙录制的真实太空音效等),其中SpaceX公司早已将商业月球旅行计划提上日程,目标在2023年启程,首个商业旅行登月者是日本企业家前泽友作,该公司火星登陆计划目标在2024年首次实现,而2028年将建成首个永久火星基地,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
3. 关于人性的弱点:尽管对主线剧情影响不大,但导演还是增加了月球资源争夺的追车枪战戏,以及救援生物医学飞船时遭研究对象的狒狒袭击的剧情。虽然有商业效果的考虑,但实际上也体现了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以及人类科技发展和过度研究背后可能带来的自然的反噬。这其实本身与导演想体现的“不要因为华丽二壮大的虚无,忽略了那些现实的美好”有所呼应。
4. 每一种“选择”有其意义,也都该被尊重——这是我与导演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在片中,Roy的父亲被塑造为一个偏执而疯狂的“英雄”,因为坚信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而不惜抛妻弃子、伤害同事,在已经得出结论的情况下拒不反悔,更为了“英雄”的身份不肯承认失败而一错再错;而主角Roy最初则是父亲的翻版,最终在孤独的旅行中意识到爱的重要,没有“重蹈父辙”。导演更呼吁的正是“在有限生命中无法达到的未知,更像是一种幻想的折射,与其把时间花到上面,不如去珍惜身边的美好。”
我却觉得,无论是Roy还是他的父亲,其实都是做了一种“选择”,无谓优劣无谓对错。Roy的父亲从一个角度上是“不肯承认失败”而从另一个角度又何尝不是对宇宙探索的一种“执着”,要知道,这个世界的进步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在绝望中也不肯放弃、执着到甚至偏执的人创造的。现阶段的“不可能”“不存在”很多的时候也只是差了最后一点点坚持而已。(如果要说Roy父亲的错,我觉得不在于他的坚持,而在于对待不同选择的人的方式或坚持自己选择的方式,以及在于这个探索飞船上并不都是相同选择的人)。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Roy的父亲却让我想起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人生经历,他在没有跟家人告别的情况下到北京进行核潜艇的研发,30年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只有一个编号145的内部信箱,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等他看到信时父亲已去世多日,他在父母兄弟眼中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一直到1987年才“解密”获得家人的谅解。有那么一点点相似感。
虽然主旨回归到“爱”是一个无法诟病的结论,但我总觉得有点不满足吧。总有些梦想需要几辈子人的持续投入才有可能达成,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达成的。
5. 关于Roy父亲的逝去:其实我个人对Roy父亲最终留在宇宙中有一点点遗憾,我有些纠结会否他在出舱门时选择留在飞船上与其共毁会不会更好。另外父子关系的修复在前面铺垫略欠缺,所以最终的别离并未达到催泪般的共鸣,感觉是依然如全片一般的平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