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贵州文化新现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研讨会设置主题发言及自由发言两个环节,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围桌而坐,从不同视角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贵州文化新现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一主线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
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李毅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贵州结合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提出“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明确提出“六个典范”目标,坚持试点探索、实践推动,坚持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有形有感有效,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及独到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袁世泽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注重成果转化与运用,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贵州文化新现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路径。
随后的主题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贵州传统文艺资源的当代价值”“以口头传统为中心”“当民族文化遇上‘顶级’流量——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民族文化与‘村超’‘村BA’之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贵高原视角”等研讨选题展开。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孔学堂发展基金会承办。
宋小飞:“村超”“村BA”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宋小飞说,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村超”“村BA”的举办,让传统体育赛事成功“出圈”,不仅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还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及经济发展。
“村超”“村BA”在创立之初本身就有一些属性,比如说它的办赛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而且传统的民俗文化一旦和现代的篮球、足球相结合,本身就具有充分的话题性,特点也非常鲜明,也非常吸引群众。
苗族传统的文化节庆中,篮球赛本身是一个亮点,因为现代程度的推进,现代思想和体育文化的进入,让原本的民族文化转变成追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新式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工具和手段,所以它实际上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时,他也通过自身的调试和整合,让当地的苗族地域式文化转变为全民狂欢式的一种文化,所以说它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宋小飞认为,如今,“村超”“村BA”已经成为“顶级”流量,成为新时代下被群众认可的赛事活动。在今天看来,这种活动的举办使贵州的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互动增加,从而产生了情感互动和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其实已经超越了民族之间的局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文化传承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事情。“村超”“村BA”比较火,但怎样让它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能不能做成长期被群众喜爱的一个活动,是否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新的风向标,这个任重道远。
罗康隆:“清水江学”是“黔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吉首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生态环境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席罗康隆说,学术的发展是不断地拓展、不断地在深化、不断地积累出来的,清水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更是一个地理、自然与人文复合的民族生境概念,“清水江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超越了一个地理概念,是在清水江看区域、看世界的一个学科。
清水江学,借由“清水江文书”的发现、挖掘、整理与研究而催生的一门学问,是超越“清水江”地域范畴的一种学术现象,但具有区域特性的学术品性,是“黔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水江学通过对清水江流域“底边社会”的研究,来透视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国家“大传统”与清水江流域各民族“小传统”的交合,以及清水江地方社会的演替与转型等,以展现国家在场的清水江区域社会的建构历程。
清水江学这一学术研究现象,也是在深化和凸显梁启超时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而倡导的新史学发展方向,是中国史学,乃至世界史学得以扩充与进步的基础所在。
李天翼:守正创新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李天翼介绍,贵州共有世居民族18个,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个文化当中所蕴含的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智慧、美丽、欢乐等文化精神都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
贵州台江的“村BA”、榕江的“村超”,之所以能够享誉全国,其实究其原因是与我们贵州这片土地的精神和文化结构是有一定的契合关系的。
作为黔东南民族文化近年来守正创新的典范,西江千户苗寨在实现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的同时,近年也出现了以旅促融、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强大的潮流和趋势。通过民族文化遗产守正创新上的一个价值、两个守正,三个共创,今天的西江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蝶变。
站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西江千户苗寨在文化遗产上的守正创新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这样一些价值和启示。
守好文化是基础。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等方式,保留下来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的一个文化宝库。西江千户苗寨根据需要,在不脱离本民族、本区域的基础上,创新了各种民族文化产品。
价值文化是桥梁。从中华文化本质上来讲,贵州世居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这些都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精神的独特价值创造,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无论是西江千户苗寨还是以旅游为抓手,还是台江的“村BA”、榕江的“村超”赛事为连接,找到了民族文化由内向外价值转化的渠道,才有了今天贵州灿烂的文化遗产呈现于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朱迪
图/旷光彪
编辑 罗昌
二审 谭仕伦
三审 胡丽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