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西散原创 • 梅雨墨香】梅雨墨歌词作品 |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

【西散原创 • 梅雨墨香】梅雨墨歌词作品 |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

【西散原创 • 梅雨墨香】梅雨墨歌词作品 |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一泓清水,梦里义井,这义字永远镌刻进岁月的年轮。

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歌曲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

作词:梅雨墨

放下所有的爱恋情深

心中不带一丝悔恨

紧闭的双眼

已经看不见呼唤你的人

你没有随岁月远去消逝无痕

义的信念已在这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光阴流转仿佛千年一瞬

这里的井水依然甘纯

人们的心里

还念着那个名叫甄义的人

每当危难关头需要忘我舍身

义的热血就在我们胸中激荡翻滚

红桥的高粱今秋又熟了几分

万亩虾稻忙收割一片欢腾

曹店美涵的碧根果林木森森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那故乡魂

杜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

这义字永远镌刻进岁月的年轮

在党旗的指引下

我们建设美丽的乡村

开拓进取,奋发图强

才无愧是这方水土的好儿孙

车王的老槐树下缘定三生

涂拐的樱花满眼落英缤纷

杜师娘岗尊师重教薪火传承

培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莘莘

一泓清水,梦里义井

这义字永远镌刻进岁月的年轮

在党旗的指引下

我们建设美丽的乡村

开拓进取,奋发图强

才无愧是这方水土的好儿孙

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

注:歌词中包含了合肥市长丰县义井乡的红桥村、曹店村、涂拐村、杜岗村等,描述了“甄义掘井”义井乡的来历传说,杜师娘岗的传说,车王古镇的千年古槐树,以及义井乡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取得的非凡成就——红桥村的4800亩高粱产业基地,车王村的6000亩虾稻产业基地,曹店村的美涵生态500亩碧根果产业基地,涂拐村的5000亩樱花小镇等。

词作者简介:梅雨墨,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淮南市作协副主席,《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执行总编,著有散文集《飞雪千年》《华美的爱情》。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教师报》《安徽文学》《山东文学》《奔流》《青海湖》《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作品入选《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1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精选三百篇》《中国最美散文》《鸿烈—西散原创年度优秀作品精选》《这片海,汹涌澎湃》《海边的眺望》等书籍,荣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安徽省作家协会首届散文大奖赛“淮河散文大奖”和淮南市人民政府首届“淮南子文学奖”等各类奖项数十项。歌曲《鸿烈》词作者。

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杜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在义井,听一个古老的传奇(外二篇)

刘宏江

义井,乃长丰县中部地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以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而名播四方。境内的千年古槐、凤凰古桥、车王古道、五千亩樱花基地、万亩草莓基地、千亩葡萄园等,让义井获得“中国生态特色旅游小镇”的荣誉,吸引了省城合肥和周边众多游客。

关于“义井”地名的由来,当地民间流传着一则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村里有个叫甄义的人,自幼父母双亡,靠吃百家饭长大成人。十几岁时,为了糊口谋生,拜师学艺,跟随打井师傅走南闯北,四处为人打井找水。多年后,在山东某地落户定居。由于他聪明好学,做事勤快,很快便掌握了察测水脉的本领,成了远近闻名的打井高手。某一年,北方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庄稼绝收,饿殍遍野,百姓四处逃荒。

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此情此境,让客居他乡的甄义,想起远在千里之遥的老家,想起那些善良淳朴的父老乡亲。于是,赶紧收拾行囊,日夜兼程,千里奔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但此时,家乡江淮一带也在闹旱灾,大半年没落一滴雨,塘坝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枯焦,甚至连鸡喝牛饮的水都很难找到。古老的村庄,已失去的往昔的生机。

面对满脸焦虑的众乡亲,甄义立即放下行囊,不顾连日旅途劳顿,一边安慰大家,一边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冒着高温酷暑在村庄周围找水打井。但家乡一带,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岗冲交错,本来就缺少水源,大旱之年,哪里容易找到一处能适合打井的地方啊!他一遍遍回想师傅临终前给他讲过的那些找水方法,尝试着能尽快找到水源。一天早上,在一片光秃秃的岗地上转悠半天的甄义,突然发现,面前灰黄的泥土里竟冒出一丛纤细嫩绿的草芽。这一发现,让他顿时喜出望外。只见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从怀中掏出一只瓷碗扣在倒扣在地上。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当他掀开瓷碗时,只见一股雾气随风而散,碗底上,还凝结了几颗晶莹闪亮的小水珠。凭经验判断,这地下,一定有水源!

杜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

甄义勘定打井的位置后,就组织大家马不停蹄地掘地挖井。每天,从鸡叫头遍开始,一直干到满天星光。然而,挖了数日,仍不见有水的迹象,疲惫不堪的村民都很泄气,越往下挖越没了信心,甚至有人撂下工具打算放弃了。但甄义深信自己的判断,鼓励大家不能半途而废。他拼尽全力,一锹接一锹地带头掘土挖井,身体日渐消瘦。就在大伙几乎到了绝望的时候,井底的泥土终于泛潮了,冒水了。再往下挖深一尺,果然水如泉涌——井终于挖成了!

“出水了——出水了——”就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有人发现,甄义——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此时已体力不支,身心交瘁,软软地瘫倒在新挖的井边,渐渐地闭上了双眼。任凭大家声嘶力竭地千呼万唤,他却再也没能醒过来。也许,是他的义举感动了上苍,顷刻间,天空乌云翻滚,暴雨倾盆。久旱的田野,终于迎来一场难得的透雨。

水井挖成后,给村民带来极大的方便,既解决了村民的饮水,也保障了周边数百亩土地的灌溉用水。

为了纪念甄义这位功臣,他们在井边立碑刻字,曰:义井。再后来,当地人就干脆把这个地方改称为“义井”、“义井岗”,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当地流传了几百年的“义士掘井”的传说故事,带有一份强烈的悲壮色彩和英雄正气。每每听来,都令人感慨唏嘘,心存敬意。

义井自古多义士。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涌现出一大批追求真理、舍身忘死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时期,众多的义井进步青年踊跃参加淮上军,同腐朽的清王朝和反动军阀展开殊死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淮西地区第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乡级抗日民主政权——涂拐乡政府,组织发动当地民众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去。

为弘扬甄义舍身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前些年,当地政府在美丽的樱花园附近修建了一座大型社区文化广场,命名为“甄义广场”。广场中央,矗立起一尊主题为“义士掘井”的巨型雕塑,时时激励人们,崇德重义,见贤思齐,以先贤为榜样,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为振兴乡村、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在义井,在这片乡风古朴的土地上,我为“义士掘井”的传奇故事而深深感动!

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杜姓历史名人

古镇槐花香

几年前,车王村入选省级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心中甚是欢喜。前不久,听说车王村史馆顺利落成,立马决定前往参观。

车王,是江淮分水岭上的一个古老集镇,曾经是车王乡政府所在地,如今属长丰县中部义井乡的一个行政村。古风幽幽的车王老街,是我经常踏足、非常熟悉的地方。

车王这个古地名缘何而来,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地方志等官方文献资料语焉不详,并未给出明晰的答案。倒是当地流传的许多与车王有关的神奇传说,让我倍感好奇。

一说,车王处在庐州去往寿州的古驿道上,来往旅人、商队络绎不绝,有“车马往来,川流不息”之意;另一种说法是,明初洪武年间大规模移民,其中一户王姓人家,推着一辆独轮车,一路风尘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见这里地处交通要道,又紧临一条碧水长流的古沿河,便在此结庐定居,并搭起草棚,做起大碗茶生意。

后来,严姓、陈姓、甄姓、夏姓等族姓也陆续从各地迁居至此,和睦相处。随着人口的繁衍集聚,这里逐渐发展形成一座商业繁荣、人气旺盛的小集镇,命名为“车王集”。清末和民国时期,集镇的发展一度达到鼎盛,生意买卖十分兴隆。据说,一条青石板老街上,仅茶馆,就开有七八家之多。

“千年青松万年柏,赶不上老槐树下歇一歇。”车王老街中段,矗立一棵树龄一千六百多岁挺拔茂盛的国槐。树身高达八米有余,冠幅至少在十二米以上,胸围粗约三米开外,差不多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如此硕大的古树,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并不多见。

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

这棵老槐树,虽不及山西洪洞大槐树那么名满天下,却是县境迄今发现树龄最长的一株古树,是车王集乃至方圆几十里之地最富盛名的一个地理标志,也是当地村民心目中最有灵性的一棵“神树”。村民说,依据古槐发芽的早与迟、花开的多与少,便能准确预测这一年的气候变化与年景好坏。更有一些迷信的村民,在枝上挂红布条,在树前摆供果,向树神虔诚地敬奉香火,跪拜许愿,求子求财,消灾纳福,祈盼风调雨顺,民享安乐。

“庙前庙后十八槐,棵棵都是老僧栽。”传说,很久以前,当地三官庙里一位得道的僧人,在大庙周围亲手栽下十八棵槐树,意为“心槐(怀)慈悲”。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古庙早已荡然不存。庙前庙后的槐树,最终仅幸存这唯一的一棵,成为树中的“活化石”,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古槐经历过漫长岁月的风霜洗礼,遭遇种种生死劫难,经历过雷劈、火烧、干旱、水淹等自然灾害。粗大的树干曾被拦腰折断,树心木质部分也已朽烂腐空。虽然创痕累累,但古槐仍坚韧顽强地存活下来。古根盘曲错节,枝叶疏密有致,且愈发蓊郁苍劲。每年春天,依然老树发新芽,生机勃勃,魅力不减。夏秋季节,槐花盈枝。整条老街,都沐浴在幽幽的香氛中。如今,这棵古槐已列为挂牌保护的国家一级古树,有了自己清晰且唯一的身份编号。

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杜姓历史名人

见有陌生人前来参观,一位五十来岁的严姓村民主动同我搭讪,饶有兴致地说起古树的前世今生。原来,他家的几间临街老宅,屋檐就紧挨着这棵老槐树。他说,小时候,成天在家门前这棵荫凉的大树底下嬉戏玩耍,攀着高高的树桠爬上爬下,听鸟语,闻花香,留下太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千年古村,乡风淳朴,村民敬天畏地,顺应自然。几百年来,当地村民对古槐的感情极深,视为古镇的文化根脉和祥瑞象征,呵护有加。

鉴于严家祖宅和古槐之间相距太近,影响到古树通风、光照、水肥等生存条件,省、市古树保护专家实地勘察后给出建议:亟需将房屋向后迁移十米,为古树的健康生长让出足够的空间。为此,村里积极动员严家搬迁祖宅,严家也多次召集家庭会议。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一家人最终达成共识——拆掉老宅,为保护老树尽一份义务。

树高千尺,不忘根本。当地数十位村民护树心切,自发捐款十多万元,用于这棵古树名木的保护,专门对老槐树做防腐处理,修建围栏、疏松土壤、架空地板等保护设施。政府部门也结合古村复原和美丽乡村建设,拿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落实专人管护。

阅尽沧桑的老槐树,是车王古村的守护者,也是古村人引以为傲的“风水树”和“活文物”。远远望去,高大茂密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绿色巨伞,荫蔽、佑护着一方古老家园,见证了古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和兴衰繁荣,更承载着许多在外游子的浓浓乡愁。

一棵古树,就是一本古书,一部历史,让人感知岁月的绵长久远。每每走过车王老街,走近身躯伟岸、绿荫如盖的老槐树身边,一份敬意和感慨,从心底油然而生。

风,轻轻拂过树梢,送来阵阵槐花幽香。风过处,那窸窸窣窣纯净悦耳的叶语,仿佛在静静地讲述光阴的故事,让我的心灵愈加宁静淡泊。

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

寻找杜师娘

我来杜岗,不为别的,只为听一听关于杜岗古老而神奇的美丽传说,感受这方地域浓厚而独特的乡土文化。

位于长丰西北、瓦埠湖以东的义井乡杜岗村,与寿县接壤,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集镇。农闲时,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这里赶集聚会,从事生意买卖。

杜岗,过去叫杜师娘岗,又称杜娘岗。清光绪《寿州志》记载:“长丰十里:陈杨集、杜师娘岗、车王集、钱家集……”据说,后来有人嫌这地名太长太麻烦,叫起来不方便,很随意地把名字改了,简化缩写为“杜岗”。

江淮分水岭一带,地势高低不平,岗冲起伏交错,名字中带“岗”的村庄比比皆是,比如:李岗、张岗、许岗、颜岗、蔡岗,均表明是某姓聚居的岗地。而据村民介绍,几百年来,杜岗当地以孟姓、秦姓、甄姓居多,基本没有姓杜的人家,却偏偏留下“杜师娘岗”这么个既令人费解又饶有趣味的名字!

至于杜师娘岗地名的由来,当地民间,许多脍炙人口、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直让人津津乐道。

传说很久以前,杜师娘岗就是一座店铺林立、街面繁华的乡村集镇。街头有一座大庙,香火旺盛。当地有一位貌美精干的杜姓女子,在大庙附近搭棚建屋作为客栈,供南来北往的客人住宿歇脚。一天,有四位赴考的秀才来此住店。老板娘上前招呼客人,问客人姓甚名谁。几位自命清高的酸秀才,故意要在这位长相俊俏的村妇面前卖弄才学,便拐弯抹角各自答道:子上、子下、耳东、耳西。只见老板娘微微一笑,点头回道:“四位客官,莫非姓孟、李、陈、郑?”四位秀才立马瞪大眼珠,啧啧称奇,赶忙问老板娘贵姓。老板娘并未正面回答,而是顺手指了指靠在墙角处一根粗大的擀面杖。四秀才眉头紧蹙,抓耳挠腮,半晌答不上来。老板娘说:“木靠土,为杜。”几个秀才这才反应过来,并且知道,他们今天遇见了真正的高人,便立即收敛起清高傲慢的态度,拱手作揖,甘愿拜这位杜姓女子为师,称其为“杜师娘”。此事传开后,这里原先的地名,渐渐被人淡忘,而“杜师娘岗”的名字,从此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

虽然讲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听上去也蛮生动有趣,但我能感觉出,这应该是个凭空杜撰的故事,多了点“戏说”的成分,不足为信,所以只能姑且听之。

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杜姓历史名人

关于杜师娘岗地名的由来,在当地民间,还有一个流传更广、也更真实可信的版本。

历史上,杜师娘岗是古老官道上的一座驿站,是庐州往来 寿州的必经之地。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叫杜毓英的江南歙县才女,陪伴她帅气聪明的儿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未曾想,途经此地时,唯一的儿子被过往官兵强行掳走,加入了清朝的军队,从此杳无音讯,生死不明。杜毓英暂住于此,年复一年地苦苦等待,却再也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伤心不已的她,觉得再无颜面回江南家中,于是决定留下来。或许,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痛楚,寻求一份精神的慰藉,她拿出随身携带的全部盘缠,借用街后的三官庙办起了一所私塾,让当地穷人家的孩子都能来这里免费读书。杜毓英温婉贤良,爱生如子,严慈相济,教学有方,学生们都尊称她叫“师娘”。杜师娘办学成绩卓著,很多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她自己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为人敬重的名人。多年以后,事迹传到京城,康熙皇帝大为赞赏,并亲自召见杜师娘。为表彰其功绩,康熙帝御旨:凡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拜见杜师娘。当年,三官庙前,还立有一座高大的御赐“下马碑”呢!

当地一位80多岁的孟姓老人回忆说,他小时候曾亲眼见过庙址前的那座御碑,碑身上精美的龙形图案依稀可见,遗憾的是,“文革”开始后,这块文物价值极高的石碑竟不知去向。

杜毓英去世后,她的众多学生共同为她戴孝守灵,并出资将恩师厚葬于此地。为纪念这位可敬的师娘,就将这个地方改名为“杜师娘岗”,并继续利用当地庙祠办学育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杜师娘的到来,为此地开启了几百年不衰的重教兴学之风。清朝末年,杜岗一带,民间办学更是蔚然成风。古老的村落,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由宗族或私人出资,相继创办了韩氏萃英学堂、秦氏庚斋学堂、孟氏学堂等一批较有影响的私塾学堂,为更多的农家子弟提供读书求学的机会,获得知识文化的浸润。

看来,杜岗的确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而我听来的所有关于杜岗地名来历的传说掌故,都与历史上一位品貌与才学俱佳的杜姓女子有关。尤其是杜师娘设馆办学的故事,更让我唏嘘感慨!

名人姓杜历史背景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杜姓历史名人

得知我的来意后,一位热心村民主动领着我来到杜岗老街的东边。走出街口,老远就看见一座高大洁白的花岗石塑像矗立在进村的路口——这就是传说中的杜师娘了。塑像中的杜师娘,仪态端庄,面容沉静,一手捧书,一手握笔,展现出一位优雅知性的古代知识女性的美丽形象。

这位村民告诉我,杜师娘塑像,是不久前才立起来的。我很能理解杜岗村民的这番用心,他们想以此方式,寄托对圣贤的敬仰,传承文明乡风,也是让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了解“杜岗”这地名的来历,为古老的村庄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留住一抹文化的乡愁。

听说,当地一位韩姓退休老教师对杜岗的历史文化颇有挖掘研究,我便主动找上门来。韩老师的确很健谈,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起杜岗的历史变迁。他感慨地说,杜岗虽小,但人杰地灵,几百年来,崇文兴教,人才辈出。更让杜岗人引以为傲的,是村里的一所百年老校——杜岗小学,这在周边乃至县内并不多见。交谈中得知,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杜岗人,曾在杜岗小学读书,后又在这所学校任教长达38年之久,直至退休。几年前,他还主动回到学校,热心地参与杜岗小学校史馆的建设。

我说,我正要去杜岗小学看看呢!

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杜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顺着韩老师的指点,我沿一条幽长的老街一路走过,来到位于老街北头的杜岗小学。

甄校长早就站在校门口等候我了。因为来杜岗之前,就已经在电话里约好了。他一边陪同我参观偌大的校园,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这所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民国初年,受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寿县籍著名乡贤、清末进士韩淦,延请名师,广招新生,在杜岗创办一所新式学堂,取校名为寿县杜师娘岗毓英小学。

“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对张树侯一生高度的概括和评价。而杜师娘岗毓英小学创办之初,就有幸迎来了这位声名显赫的精英人物。

辛亥革命斗士、被誉为“铁笔”的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张树侯,受挚友韩淦之邀,曾在此执教三年,在教授书法、国文的同时,传播民主思想。受其影响,从杜岗小学走出去的一大批进步学子,纷纷投身革命,执著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中间,有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为革命而壮烈牺牲的孟靖,有瓦埠暴动领导人之一的革命先烈韩孟平,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担任过中共寿县县委书记的职业革命家马曙等优秀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选址重建,扩大规模,改名寿县杜师娘岗第一小学,为寿县瓦埠区中心示范学校。1965年长丰建县后,更名为长丰县杜岗小学,并沿用至今。鼎盛时期,这所学校附设初中部,教学班近二十个,在校生达到一千多名。这所地处偏僻的乡村小学,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校风和较高的办学质量,获得过很多荣誉,为社会培养造就了大批建设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教育、文化、科技等很多领域都有着不凡的建树。

春秋往复交错,朝代几经更迭。这所饱经风雨有着120多年办学历史的杜岗小学,至今仍书声琅琅。环顾整个校园,绿树成荫,花草鲜艳,环境清新幽雅,两幢二层的教学楼并排而立,各种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古老的校园,处处充满崭新的现代文明气息。

说话间,甄校长把我引上位于办公楼二楼的一间校史馆。这座规模不大的校史馆,于2017年对外开放,收集陈列有三百多件珍贵的杜岗小学校史资料。其中,有学校创办时张树侯先生亲自撰文镌刻的一块残缺校碑,有民国初年使用的国语、历史、地理课本,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表、教师备课笔记、作文评语,有学生的美术作业本、毕业证书以及大量珍贵的老照片等。一排展板上,有学校的发展简介,有部分知名校友生平事迹介绍。甄校长说,校史馆的创建,目的是为了展示这所百年老校的精神风范,让我们的师生记住杜岗小学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弘扬学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励莘莘学子树立高远志向,发奋苦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甄校长还欣喜地告诉我,结合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杜师娘的民间传说”和“杜岗小学校史文化”已受到当地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认真挖掘整理,正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师娘岗——千年古驿道上的一座乡村集镇,在漫漫时光的雕刻下,早已改变旧时的模样。拂去历史的烟尘,我依然能强烈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古老乡风和魅人风采!

作者简介:刘宏江,安徽省作协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省内外期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村路带我回家》《几度芳草绿》《乡愁入梦》等。主编和参与编著各类图书30多部。

杜姓历史名人_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姓杜的历史名人做过的伟事简介_杜姓历史名人_名人姓杜历史背景

西散原创执行主编:梅雨墨

上一篇: 刘姓子孙遍天下,刘氏辉煌传四海
下一篇: 【历史姓氏】苏州市 | 姓氏排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