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乌龟
刘宏安在同心发现中华羚
小熊骨架
水洞沟鸵鸟蛋化石
同心铲齿象
铲齿象复原图
泾源狼鳍鱼化石
灵武海鱼化石
西河桥大唇犀头骨
恐龙化石全景
同心三趾马
王皓宇 制图(图片资料由刘宏安提供)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自然遗产,为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和科学依据。宁夏地质构造特殊,古动物化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的有恐龙、铲齿象、大唇犀、皇冠鹿、中国螈、三趾马、海鱼等百余种化石。这些体态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化石,记载着亿万年来宁夏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海桑田。
灵武梁龙 “北半球第一龙”
2004年11月,灵武磁窑堡青年马云在南磁湾山坡上挖刺猬时,偶然发现一只巨大的动物股骨化石。灵武市文物管理所经过抢救性发掘,挖掘出一大批古生物化石。后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徐星鉴定,为新蜥脚类大型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
2008年8月26日,中央电视台对灵武恐龙化石发掘工作进行现场直播。在直播现场,发掘人员发现22颗恐龙棒状牙齿化石,这在中国104年恐龙考古史中尚属首次,灵武恐龙由此引起世人关注。经过近3年时间的挖掘,发掘人员在3个发掘坑内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在内的8只恐龙个体,如果将最大的一只恐龙复原,其长度可达22米,可谓亚洲有史以来陆地最大的动物之一。灵武恐龙系侏罗纪中期梁龙类别中罕见的叉背龙,在北半球系首次发现,对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实物资料,属国宝级恐龙化石,堪称“北半球第一龙”。
灵武恐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群遗址,填补了宁夏恐龙化石发现的空白,对研究宁夏地区恐龙种属的繁衍与迁徙,提供了重要科学信息。据专家勘测,在南磁湾周边更大范围内还有更多恐龙化石埋藏,发掘前景十分乐观。目前恐龙化石群遗址已被批准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级地质公园、全区科普教育基地。
同心“龙骨”远古动物乐园
1985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丘占祥教授在同心考察时,意外地从丁家二沟村马嘴子沟收集到一颗上猿左下齿化石,他在《人类学学报》发表论文称,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颗比较可靠的上猿牙齿化石,对探讨人类起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心哺乳动物化石埋藏丰富,分布面积大、动物属种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化石主要分布在丁家二沟、顾家庄子、余家梁、金家井等地,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龙骨”是老百姓对哺乳动物化石的通称,因为具有药用价值,同心当地老乡早从1952年起便开始疯狂盗挖“龙骨”补贴家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古生物和古地理学会、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多家科研单位先后10余次到同心考察,发掘出的化石有铲齿象、嵌齿象、大唇犀、皇冠鹿、利齿猪、髭狗、三趾马等哺乳纲、爬行纲两大类7目41种,系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地层,距今约1200万年。在同心曾经挖掘出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板齿象化石骨架,丁家二沟发现的库班猪头骨化石,则是世界该属种中保存最完整的。研究证明,1000多万年前的同心一带,并非像今天这样干旱少雨、树木稀少,当时这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温暖湿润的内陆盆地。那时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丛生,铲齿象、犀牛、三趾马等古哺乳动物成群结对地栖息在这里,它们时而在丛林中啃食着树枝,时而聚集到湖边洗澡嬉戏,一幅悠闲自得的神态。
中宁“四脚鱼”改写亚洲动物进化史
中宁县石峡沟泥盆系地质动植物化石丰富,尤其盛产鱼类化石,其中无颌类、沟鳞鱼、浆鳞鱼、中华鱼等,在我国乃至亚洲均系首次发现,是世界浆鳞鱼群属种最多的产地之一。
2002年7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所长,与英国自然博物馆阿尔伯格博士在中宁野外考察时,幸运地发现一件8厘米长的泥盆纪脊椎动物下颌标本。他们将其命名为潘氏中国螈,纪念为宁夏泥盆系陆相生物地层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教授潘江。
朱敏、赵文金与阿尔伯格博士在2002年12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布了这件距今约3.55亿年的“中国螈”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代表当前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最新进展,扩大了泥盆纪四足动物的古地理分布区域。最早的四足动物出现在晚泥盆世,古生物学家经过70多年寻找,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发现了9种泥盆纪四足动物。中宁发现的“中国螈”,是全球第10种泥盆纪四足动物,也是在亚洲首次发现鱼石螈类化石。这件“四脚鱼”的出现,将亚洲发现四足动物化石纪录提前了近1亿年。
中卫昆虫化石填补亚洲空白
198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洪友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卫常乐下河沿发现石炭纪纳缪尔期昆虫化石。此后数年,洪友崇教授的研究组在该地采集到丰富的纳缪尔期昆虫化石,从此揭开我国纳缪尔期昆虫化石研究的序幕。对纳缪尔期昆虫化石的研究,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同时代有翅昆虫化石的空白,对德国学者在上世纪30年代定论的有翅昆虫“起源于欧洲”学说提出了质疑。
在1995年召开的国际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洪友崇教授发布了中卫下河沿发现纳缪尔期昆虫化石的消息,引起国际昆虫研究领域的轰动。3亿年前的下河沿地区是海陆交互地带,空气湿润,生活于海边陆地上的昆虫死亡后,潮汐带来的泥沙将它们的尸体迅速覆盖,随着地层的沉积,这些昆虫的尸体渐渐炭化,最终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化石。
泾源狼鳍鱼证实六盘山曾是海洋
在泾源黄花乡沙塘村东侧的漫湾山脚下,文物工作者发现大量狼鳍鱼化石,这些镶嵌在早白垩世泥岩、页岩中的化石,有的厚若楼板,有的薄如硬币,有些岩石上还有古树叶轮廓迹象。
鱼化石的头、躯干、尾不仅形状完整,而且胸鳍、腹鳍、背鳍、尾鳍清晰可见,颜色分明。这些鱼与现代鱼类形状很像,都属于硬骨鱼类,身躯一般在5-10厘米,距今1.5亿年左右。固原黄土覆盖层厚度一般在20米至90米之间,根据黄土层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分析,黄土层是后来风积形成,与基岩没有直接关系。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的三叶虫、贝壳等海洋生物化石,证明3亿年前中石炭纪时期,六盘山地区曾经是海洋环境。
在灵武水洞沟龙骨梁还发现原始牛、鸵鸟蛋、大象化石;在中卫香山北麓的砂岩中发现陆龟、菊石化石;在中宁牛首山石峡沟、红柳沟、烟筒山已及青铜峡、吴忠等地,也均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惠农西河桥宁夏化石聚宝盆
1989年,石嘴山惠农西河桥发现大量新生代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汤英俊、陈万勇教授于1990年和1999年经过两次发掘,发掘出犀牛、大象、盘羊、大角鹿、老虎、猎豹等20多个属种,其中板齿犀牛数量较多,完整的犀牛头骨就达9颗。
西河桥哺乳动物化石呈梯状堆集,遗址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形成于10~15万年之间。从化石不完整性分析,疑似异地埋藏。经勘测,在周边更大范围内均有化石分布。2004年,石嘴山文物部门与内蒙古博物馆联合在美国举办了古生物化石展览,获得圆满成功。
1994年,大武口武当庙北侧小渠子沟,采石场发现硅化木化石,仅裸露出地面的化石就达6米长、直径0.6米,专家推测该树原长40米以上。化石为2亿年前的树木化石,如此巨大的硅化木在我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