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 历史 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并引导学生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设疑启智,改变学生的 学习 方式,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加强 理论 教学,做到史论结合,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变通性。传授 科学 的思维 方法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及坚持思维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是在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 问题 。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原则 培养方法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 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并引导学生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 众所周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不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单纯地讲求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切实际的,能力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上述观点,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历史知识概念组织教学,注意讲清历史事件包括的诸因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特点、性质、结果和 影响 ,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知识概念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着的知识点构成的统一整体,防止学生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表面化、形式化。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不仅为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分析提供史实依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其思维的严密性。人类历史的 发展 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 社会 永恒的主题。要引导学生摒弃把历史视作一堆杂乱无章、史料堆砌的旧观念,而将其视为有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为主线串导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话剧。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中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构筑历史知识结构的框架。这样就能培养其思维的系统性,使学生高屋建瓴地对历史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其思维就能在命题范围内准确地解决书本涉及的旧情境与问题阐述的新情境之间“神似而形不似”的难点,迅速地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组合,实现所学知识与命题意图的对接。 二、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改变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意向。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组织教学。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 研究 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教师善于启发,及时点拨,调动其思维积极性。 三、加强 理论 教学,真正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学生只有按历史 科学 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因此,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提高历史课堂上的“含金量”,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然而历史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应是空洞、教条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在讲述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准确恰当地渗透观点,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性和个性、形式和 内容 、继承和 发展 、原因和结果、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做到“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即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再由观点驾御史实,反复循环,渐次提高,做到史论的辩证统一,提高其思维的深刻性和变通性。 四、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还应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1.传授科学的思维 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给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本着科学的态度,依据教材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时,我们可以抓住历史事件的背景或起因、发展进程、性质、特点、意义或 影响 等要素,各个击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认知 规律 ,技能训练的层次应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例如“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如果不先熟悉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具体情况,就很难深入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3.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注意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应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的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学生从狭窄、封闭的体系中解放出来。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联系 分析 社会 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创设议论情景,就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及时点拨,既能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命题自考,撰写“学史一得”小论文,运用谜语、对联串联新旧知识点等,既新颖又富有趣味。 参考 文献 : [1]梁博余,周宏.历史课教学如何渗透 研究 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