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_英国部分.docx

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_英国部分.docx

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_英国部分.docx(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英国对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在早期多为纪实性作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无论是人员、机构、资料或出版物都有很大进展。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英国对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在早期多为纪实性作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无论是人员、机构、资料或出版物都有很大进展。《中国季刊》至今仍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英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近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至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人物、华工、香港史、中国科技文化史等方面英国;中国革命史研究;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研究的历史回顾和考察综述111早期阶段(鸦片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重视了解中国并实地考察可远溯至1793。马戛尔尼使团回国后随行的外交官斯当东于1796年出版了他的两卷本著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是英国第一部有关中国的大部头著作。自鸦片战争始,一些曾经来华的英国外交官、传教士、记者等把他们的观感撰写成纪实性作品,其中一部分人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学者。在这一阶,英国研究中国革命史的状况和成果有两个特点:其一,随着英国在华侵略的深入程度以及英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忽强忽弱,所撰著述也以纪实性作品为主。特别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利益角逐的激化,英国加强了对中国内政、外交、贸易等方面的研究。

1917,伦敦大学开办了东方学院,1938年改称东方与非洲学院30年代,几部有份量的、资料性较强的著作相继问世,有约瑟夫的《列强在华外交(1894~1900)》,季南的《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在这一百年间,英国的研究队伍大于美国,专门从事近代中国研究的人员有176其二,论著的作者一般是侵华活动的参与者,或目睹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写作时有些人又参考了官方的档案资料,因此,这些论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著作往往为殖民侵略辨护或歪曲史实112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主宰世界,英国相对落后了,历史研究方面也有反映,突出表收稿日期:1997: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英国部分)35现在研究队伍的日渐缩小。据统计1940~1941年在英各大学读汉语的学生仅26,这种状况在战后变化也并不大。直到80年代末,全部中国史研究人员还不超过50,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就更少了。从整体上看,英国作为研究中国问题最早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状况和研究队伍已与、日拉大了距离。但此阶段,英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仍有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促使英国政府对战时问题进行反省,认识到由于战争期间对亚洲各国的文化、历史缺乏应有的了解(包括中国),使处理对外政策时遇到许多困难勒报告(1946和海特报告(1961的意见,加强了对各大学东方问题研究机构资金和师资的投入。

由此,中国革命史研究的范围从中国的政治史扩大到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边疆史、中英关、中外关系及华侨史研究等诸多领域,中共党史的研究也由此起步80年代末90年代初11211各大学的研究机构和学会学院。名列前茅的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的中国现代研究所。它成立于1986,是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的中心之一,1949年以来的中共党史是其研究的重点。位居其后的利兹大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19世纪到当代的中国史和蒙古史。特别是已故的拉铁摩尔教授为首进行的中俄、中苏关系史的研究一度成绩显著。1963年该校又成立了中国研究部和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并开设四年制的中国研究课程。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开设了中国近代史课,政治系设有“中国政府”课。中国近代史是牛津大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1966年曾得到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以加强对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之用。达勒姆大学东方研究学院以研究中国文明和现代中国问题为主。爱丁堡大学、苏塞克大学、伯明翰大学也都设有中国问题的研究所学会。英国的中国革命史研究有些是由学会进行的。这些学会有皇家亚洲学会、英国中国学研究会、英国东方联合会、中国学会等。英国学术院作为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机构11212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况在众多的学院和研究机构中,东印度公司1801年在伦敦建立的图书馆是较早保存中国资料的地方,其中包括马礼逊从中国带回的大批书籍。

不列颠博物馆、东方书籍抄本部也藏有鸦片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期从中国劫走的各种珍本,其中以太帄天国史料的收藏为最。近年来,在英国学术院倡导资助下,英国国家档案局整理了大量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出版了《英国外交部有关中国的机密文书1840~1914)》等文件。《英国蓝皮书》也有一批档案已被整理出版。1982年利兹大学的霍克教授主编了《剑桥中国百科全860个条目,其中历史部分占应提到的是有关鸦片战争前的一套资料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记事(1635~1834)》。这套资料共五卷1926~1927年陆续出版)部根据该公司的档案整理,是研究鸦片战争起因的重要背景资料。目前,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料汇编出版情况尚不够理想,研究者多需去伦敦的国家档案馆索寻11213刊物的出版情况剑桥大学出版的《近代亚洲研究》杂志ModerAsianStudies)和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英国的中国学研究发展概论》。见《:国外社会科学》,199036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uaterly)是较突出的两个刊物。其中《中国季刊》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也是欧美学者研究近现代中国史的主要刊物,1960年创刊时曾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份刊登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的期刊。

编辑部聘请了英国和各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第一任主编马若德与费札清合编了《剑桥中国史》第14、15。第三任主编D威尔逊有《四分之一人类的长征》一书。第四任主编BG霍克是《剑桥中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第六编沈大伟也是国际知名学者,著有《美帝:中国心目中的帝国(1872~1900)》和《邓小帄回顾》。该刊曾出过台湾问题、中国工业、中国军事、毛泽东哲学著作、中共在东南亚等专刊论述秋收起义、海陆丰起义、广州公社、长征、遵义会议、陕甘宁边区等专题论文;有时整期译载共文件。60年代,多有攻击中国的文章。70年代态度转变,刊登了若干客观记述中国情况的。此外,现代中国研究所的另一份刊物《现代中国研究国际通讯》年刊,利兹大学的《太帄洋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专题研究211辛亥革命前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纪实性和论著两大类21111纪实性的著作这类著作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录、游记、报导、来华观感等。这类著作主要有奥奇朗尼的《中国战争:从战争开始到〈南京条约〉订立止的英军历史战役记述》。作者曾参与鸦片战争的全过程,这本书是根据官方资料整理写成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德庇曾任英国驻华公使和香港总督,他在《从交战时期及媾和以来的中国》一书中 ,记述了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 谈判和签订的经过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859年来华 ,次年参加了太帄军 。

他称赞太帄天国革命是抵抗外敌侵略的札义事业 谴责资本主义侵略者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帄天国的罪行。1864 年回国后 ,写成《太帄天国革命亲 ,是关于太帄军习俗和人物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却时期的另外两本著作 ,威尔逊的 《“常胜军”:在戈登将军领导下镇压太帄叛军的历史》( 1868 ,虽在西方备受赞誉,有极强的殖民主义观点 。关于太帄天国的专著还有密迪乐的《中国人 及其叛乱》,作者是英国领事 1852年随英使文翰赴天京访问 。布赖恩的著作《太帄军起义》于 1862 年问世 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陆军中校吴士礼在1861 年出版了他的著作《1860 年对华战争 记事 。附太帄天国天京观察记》。1860 年爱丁堡出版了两卷本《1857 ,1858 ,1859 各年额尔金出 使中国及日本纪实》,作者是俄理范 ,当年任英军随军记者 、额尔金的私人秘书 ,这两部书有很强 的资料性 。此外 ,曾任记者的柯克写有《中国〈: 泰晤士报〉中国特别通讯 1857~1859)》,记述了 当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的报导情况 寇松曾任职英国驻印度总督,1894 年著《远东问题 :日本 、朝鲜 、中国》一书 ,提出在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 ,英国应承担“拯救”中国的责任的殖民主义观点 。

1898 :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英国部分) 37 会的要求访问中国,次年出版了《中国的瓜分》一书 ,疯狂叫嚷中国将被瓜分 、轰动一时的书。这两本书突出反映了甲午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 《英国蓝皮书》是值得重视的文献资料集,其中有 16 册反映义和团运动的资料 ,包括清政府 的上谕 、照会 、官即的奏折 、告示以及义和团的揭贴 、乩语等中方档案 ,也有大量英国驻华外交官 海陆军将领给英政府的报告等第一手资料。这些报告较详细地反映了各列强联合镇压义和团运 动的过程及其矛盾与争夺 ,以及清政府与各列强的关系 。1901 兰德出版了反映义和团运动的两卷本著作《中国与联军》,对义和团的组织状况 、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都有记述 1919~1924年期间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 ,他写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 ,记述了溥 仪在宫中 、张勋复辟和在天津租界不却时期的政治活动和生活情况 21112论著 出于侵略的需要 ,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研究相当重视 ,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季南的《英国对 华外交 (1880~1885) 》、杨国伦的《英国对华政策 1902)》和科斯廷的《大不列颠与中国 (1833~1860) 》,这些书都是引用了相当丰富的官方史料的外交史著作 。季南的著作参考了英国 外交部 1800~1885 年间的对华外交公文及其他档案 、期刊 、著作近 200 ,揭示了英国对腐败的清政府实行又压又拉以保全自己在华优越权益和地位的卑劣外交策略 ,以及英国与各侵华国家 间争夺在华利益 、尔虞我诈的复杂的多边外交关系 。此外 ,还有分析中国的海军 、陆军 、政体

上一篇: 美国十大经典古装剧,看看美洲古代冷兵器战争
下一篇: 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对我国历史研究的影响有多么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