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WaterConservationVol.30,收稿日期:20090814修回日期:20091120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计划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2006CB4032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06)贵州省威宁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喀斯特环境研究。Email:chenganyun@mailgyig.ac.cn。通信作者:**杰(1966!浙江省台州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岩溶环境与地球化学。Email:Wangshijie@vip.skleg.cn。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研究及其意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针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研究不足的现状,从人口数量、粮食需求、坡耕地开垦、石漠化发生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石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等因素,对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人地矛盾和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口数量增长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其实质是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承载能力的不协调。同时,其演变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而国家对该区的宏观战略定位也间接影响了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严控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调整产业布局和政策是解决石漠化问题的基本途径,而建立和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对该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关键词:贵州省;人地矛盾;生态补偿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288X(2010)02001509中图分类号:P642.25,S157.EvolutionHistoryKarstRockyDesertificationItsSignificanceGuizhouProvinceCHENAnyunWANGShijieLIYangbingBAIXiaoyongNIXueboEnvironmentalGeochemistrnstituteChineseAcademySciences,GuiyangGuizhou550002,China;GeographyEnvironmentalcienc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zardsEnvironment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GraduateUniversityChineseAcademy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heevolutionhistoryockydeserticationGuizhouProvinceanalyzedfromperspectivesmanlandrelationshipcontradiction,geologicalbackgrounds,etevolutionKRDundergoeshelongprocessfromquantitativequalitativechanges.heincreasepopulationwhichexceedshecarryingcapacitlandresourcesspecificperiodheimbalanceaggravationmanlandrelationship.alsocloselyrelatedwithehisoricalchangesproductionmodeproductivithosecentraladministrations'stregicorientationheprovincealsohassomeimpactecoenvironmentherefore,undamentalwaysheKRDcontrolpopulationsizeheirqualitimproveagriculturalproducadjustindustriallayoutpolicies.Moreover,ecologicalcompensationsystemmaybenefprovincegreatly.Keywords:karstrockydesertification;GuizhouProvince;manlandcontradiction;ecologicalcompensationsystem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以贵州省为中心的裸露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诸多研究人员对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分布、演化机制、人地关系、及治理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关于其人为成因的历史发展变化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从历史人口、耕地利用、粮食需求数量变化、坡耕地开垦及美洲粮食作物在贵州地区引种推广等问题入手,结合贵州省石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等因素,分析贵州省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其同石漠化发生和演变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探知喀斯特石漠化演变的历史渊源和根由,也可为当前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中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民国之前贵州省人地关系及其环境问题分析贵州省简称黔,秦代以前部落分据,秦至宋代则多属各王朝中央政府羁縻之地,同中央政府和中原地区联系较为松散;元代则将黔境内羁縻州改置,推行土司制度。明代为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卫所,控扼驿道以利军事,并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置贵州省承宣布政使司,贵州省成为行省;永乐十四年,又置按察使司,管刑法,至此三司完备,明中央王朝对贵州省的统治确立。清代对贵州省的行政建置做了较大调整,包括行政区划和疆界调整,并进行改土归流,最终确定今日黔之疆界。民国时期则因黔政局多变,其行政建置累有变迁。建国后,州省行政区划最显著变化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市及特区的增设1011]。
明清时期是贵州省开发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时期,明代贵州省置省,清代则完成贵州省疆界的调整;两代王朝中央政府对贵州省的统治不断加强,使中原文化在黔传播不断深入,促进了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此外,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同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相联系并影响其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进而间接影响该区生态环境。因此, 本研究将贵州省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及环境问题分析分为明代以前和明清时期来进行。 明代以前的人地关系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从战国中期历秦汉至元代的 贵州省人口仅增长到 300 余万人, 人口数量呈缓慢上升之 这同贵州省地处苗疆,多山, 农业生产条件差, 通不便等自然和社会因素是密切相关的。明代以前, 贵州省同中原地区联系松散, 导致其生 产方式和生产力落后, 加之土司统治和交通不便等必 致汉民的迁入困难; 因此, 直到元代, 贵州省人口密度 一直小于16 实为地广人稀之地。在这一较长时期内, 尽管唐宋时期, 黔北及黔东北有较大开发, 元代大兴驿道也为黔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体而言,贵州省的开发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 手工业 及农业的发展较中原及四川、湖广等地落后, 中原文化 的传播仅限于局部地区, 其广度和深度都显微弱 鉴于贵州省明代以前生产力的落后和人烟稀少,人口必定选择相对宜居之地居住, 且贵州省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水热条件好, 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恢复;交通不便则使当地经济自给 自足而已。
另外, 坡地高产农作物如玉米、土豆和番 薯等也尚未进入贵州省, 农作物在稻作区多为糯稻等 低产品种, 山区多种荞麦、燕麦等且多系粗放的刀耕 火种; 但这也恰好是当时地广人稀、耕地数量较为充 足且可选择性较大的证明, 否则, 其必定得选择产量 更高的农作物品种和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森林覆盖率方面, 12]据史料推断唐宋时期云贵 地区约在70%。由此可认为, 明代以前贵州省的人 地关系中, 人地矛盾应该较小, 环境压力和环境破坏 程度应不超过自然生态的恢复速度; 即使考虑到喀斯 特地区成土速率慢, 植被丧失后难以恢复和水土流失 等特殊性, 但此时因无较大面积的植被破坏等情况, 可以认为贵州省在明代以前生态环境良好, 明代贵州省人口数量在整个明代( 1368 增长较为缓慢。明初洪武十四年,贵州省人 口约300 万人, 至明末万历六年( 公元) 约为350 万人 分析其影响因素,元末明初的战争, 明中央政 府同土司及土司之间的连年战事, 无疑是极为重要 的。此间, 贵州省人口仍徘徊在较低水平, 密度未超 过20 仍属地广人稀;但明中央王朝在黔遍 设卫所, 汉民逐渐迁入, 客土矛盾等必使其群居, 人口 应该成点状的聚集; 其耕作及薪材等的需求必然导致 其聚集区域一定范围的森林砍伐及坡地的利用。实 至今黔中各地分布的屯堡(明清卫所屯兵点) 其民风民俗都有殊异之处,如服饰、方言、傩戏等; 国时期,部分屯堡地区的客土矛盾仍然存在。可以认 贵州省在明代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应该是 成零散的星点状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