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雪枫中学 谭婷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往常的课堂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真正能掌握得少之又少,而预习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同时事实证明,良好的预习可以掌握至少80%的知识,在学习中可以说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学生课前历史课的预习习惯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预习习惯 历史学科 新课改 五步预习法
一.研究背景:
近两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6+1”模式的实行,新的理念下,对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都进一步提高。从过去传统课堂到现在的学生为主导的合作探究课堂,从过去老师为课堂主体到现在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的模式,从过去的讲堂到现在的学堂,所有的变化无一不体现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其中,课前预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第一,良好的课堂预习效果是展开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没有预习,不了解本课的内容就无从谈起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其次,预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一个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往常的课堂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真正能掌握的少之又少,而预习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同时事实证明,良好的预习可以掌握至少80%的知识,在学习中可以说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对于学生课前历史课的预习研究就尤为重要。而本课题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适应了“6+1”教学模式,对我校来说操作性更强,更切合实际。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阅读相关预习习惯的书籍和研究报告,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和步骤,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为之后的实践总结做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我将把高一作为重点实验对象,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为依托和基础,采用问卷调差的方式进行调研;并以不同的预习方法进行实践,查收检验成果,以便随后课堂上的实践运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通过之前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预习效果,筛选出最好的方法进行总结,整理材料案例进行总结,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
三.研究成果: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我认为“五步预习法”是适合我校的,具体五个步骤如下:
一.制定导学案,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
导学案是良好预习的一个前提,因为本校的学生基础差,完全放手自行预习并不能真正地达到效果。只有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对本节课主要知识框架示意图进行展示,学生才能在预习之前明了预习的目的,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导学案的设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简单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设置;
第二,归纳总结类知识设置简答题或者材料分析题,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以及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高考要求能力;
第三,易混易错题以判断题或者纠错题的形式设置,学生可以在判断纠错的过程中迅速掌握容易混淆犯错的知识。
第四,总结知识点以构建框架导图的形式设置,高中历史的学习特点,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而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知识点零散不成体系,框架导图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历史学习思维。
最后,设置简单练习题,这些练习题要囊括本课基本知识点,不需要复杂,目的只是为了学生在预习环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也是知识的检测,通过练习题了解本课尚未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查漏补缺。
二.老师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本,把握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导学案有效地阅读课本,何为有效?我想应该在阅读课本后可以逐步达到能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从基础的填空题,到归纳概括类型的简答题,到思考探究类型的材料分析题,最后能做到合上课本自己画出来本课的知识框架导图。层层递进,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这就要求不仅要读,还要有思考,有思路。
怎么去读呢?一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要泛读课本中所有的内容,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前言》、课下注释、插图及小字部分和课后探究学习研究。通过这一遍的阅读,对整体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题。第二遍读,要带着导学案中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这些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用笔划下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读完后要书面完成这些题目。第三遍读,要站在整体去读,把知识脉络以框架导图的形式画下来,并对照导学案中的导图做总结,查漏补缺,消化吸收。最后,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练习试题来检测预习情况。经过这三遍有效地阅读课本,能把课本70%的知识熟练地掌握。
三.知识归纳概括简答题以及材料分析题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合作探究了。合作探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讨论,比如填空类型的试题无需讨论,既耗费时间又做了无用功,需要讨论的是归纳概括简答题和材料分析类型的试题,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总结,吸收其他人不同的优秀观点,发现彼此的错误,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出条理清晰,相对知识完整的答案和思路,并在讨论过程中指派一名代表作为下一节讲解课上的发言者来展示本组的共同预习成果。
经过讨论,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学生们能在讨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老师检查落实,学生展示预习结果。
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是有差距的,加上本校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有限,老师的检查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检查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检查导学案。在学生预习结束后要及时把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检查批改,一方面能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另一方面老师也能通过批改导学案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第二,指导学生展示预习结果。首先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来展示问题的答案,然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和纠错,最后共同问题老师点明并引导学生来解决。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常规的小老师讲解,提前设置历史小短剧,辩论赛等等形式。既增加课堂的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五.教师指导要“点石成金”。
经过学生阅读课本,做导学案,讨论展示,其实绝大多数问题都已经解决,此时老师的指导就要更有效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但是能经过合作探究解决的也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更不讲。要讲什么?讲重难点,讲易混易错点,讲总结来升华知识,提高效率,不把时间浪费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上。
经过这五步预习法,层层递进,放手给学生,对学生放心,相信学生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知识的掌握要比满堂灌更加有效果。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单方面的灌输,我们要做到的是教给学生良好的方法和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目标。培根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预习习惯在我们历史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而培养这种预习习惯的能力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在目前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和“6+1”模式中,我们老师更应该把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相信我们的努力和学生的参与,未来本校必将如璀璨之星耀眼永恒。
作者简介:
谭婷,201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专业,在雪枫中学任教至今。
执教格言:
爱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