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认知科学联手破解“意识难题”哲学与认知科学联手破解“意识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民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2013年09月10日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由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参与研究的认知科学已成为国际学术界最为活跃的交叉学科之一。8月25—27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东威海召开,与会者就当代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相互推进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双向挑战效应”已形成
“正是由于哲学在认知科学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对心灵、认知的哲学研究始终与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相生相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灵与认知哲学研究已经成为活跃且富有成效的哲学前沿。
对 “我们脑中的灰色和白色黏性物质如何具有意识”等现象的解释,始终是困扰人类进步的难题。“神经认知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心理现象提供了一种有力解释。”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李恒威告诉记者,探索大脑与心理现象背后的机制,有助于扩大我们对意识的认识,如病理学研究脑结构的变化,推进了我们关于心灵与脑相关性的基本认识,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解释。
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使人们了解在从事认知活动时脑部的哪些区域在活动及神经递质在其中的作用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表示,神经成像术业已表明,人们的认知和情感活动都有其相对应的神经活动,我们日常进行的事务、道德的推理等,都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根据这些发现,一些专家认为,我们已经有可能根据人们的脑神经活动来识别他们的思想。
刘晓力认为,当前哲学和认知科学已形成了“双向挑战效应”。认知科学本身产生的哲学问题引起了哲学家的争论,认知科学的前沿进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催生了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新二元论、各类自然主义、自然化现象学、神经哲学、实验哲学等方向,对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域和研究方法等造成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哲学也在认知科学各种研究纲领的建立和修正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奠基、审查和批判作用,对认知科学构成的挑战使认知科学纲领发生几次重大变迁,推进了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涉身认知到生成认知的经验研究。
聚焦“意识难题”
心身问题对哲学界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心理意识与身体或脑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是主从、并立或是同一的?对此,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见解林立、解说不断。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到如今新形态二元论或新笛卡尔主义等,常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未能形成共识。“从常识来看,在描述‘人’这一复杂对象时,二元论式的表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李恒威告诉记者,新的二元论在认知科学基础上有所“复活”,出现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交互作用论等诸多新形式。
“当前认知科学与哲学都在聚焦 ‘意识难题’。”刘晓力表示,试图单纯用物质论说明意识、破解意识难题会产生“解释鸿沟”。对“解释鸿沟”的不同描述体现了不同哲学观的冲突,也是认知科学经验研究工作假说的冲突;而填补鸿沟不同的“桥接方案”催生和发展了不同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变迁,引导了不同经验研究进路。
有学者提出,当前关于心身关系的种种理论都带有二元论因素。如认为心灵或意识有自己不同于物理实在的本体论地位,认为心灵或意识属性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认为第一人称认知与第三人称认识论根本不同。各种形式的新二元论始终有两个阴影:范畴错误和常识心理学的纠结。
与会者表示,一些谬误在产生过程中利用了物质论的基本观点。刘晓力对此认为,一些心脑同一论者将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认知科学家努力说明的心理属性,都归之于作为内部实体的大脑或脑的部分。但这些属性是用于解释人之为人的特性、人的能力及其能力的运用的,本应归之于有机整体的、作为整体的人,而不是大脑或者脑的部分。
汲取多学科“养分”共破“难题”
刘晓力表示,传统还原的或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显然不能完全与二元论抗衡,以消除“解释鸿沟”。
“‘脑中的神经活动如何导致有意识的主观体验’这种提问方式,在本体论上就是科学物质论和二元论共同作用的谬误产物,因此消解‘解释鸿沟’应从本体论入手。”李恒威认为,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可以为人类生命现象和高程度的意识能力给出本体论的解释。传统还原的物理主义预设了一个没有内在性和感知能力的惰性物质粒子作为本源,因此无法解释这种物质在演化过程中精神体验的产生。而怀特海的过程论则认为任何存在都是作为物理极与心智极、客体极与主体极构成,并且在演化过程中通过不同极之间发生“摄受”作用而表现为意识能力的程度差别。这样就有望从本体论上消解提问方式的谬误。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泛心论”或“泛物论”的解释。
近些年为应对挑战,第一代“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论”的经典认知观在不断做出修正,人们越来越强调认知的涉身性,更加关注对认知科学中生物学和社会维度的理解,由此发展 “涉身—嵌入式—延展—生成”的新认知观。刘晓力介绍说,该理论在对计算主义(认知主义)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然化现象学(神经现象学)视角下的自创生和生命之心概念,以生成和生命的自组织动力系统的突现机制试图消除“解释鸿沟”。刘晓力表示,从未来生成进路的研究视角来看,人类体验的心智科学和现象学研究需要以一种相互启发和补充的方式进行,需要从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象学中汲取养分。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郦全民则认为,这种 “涉身—嵌入式—延展—生成”的新认知观缺乏一致的概念基础和共同的核心假设,并不能构成对经典的计算—表征观的真正否定,至多是对后者的拓展、补充和丰富。(记者 张清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