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文化就是在为城市保留特色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管理者的重视,各级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逐步得到维护与修缮。在以土地换取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当下,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
一、国外经验总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体建筑的保护,用整修的方式应对建筑的现有功能;二是环境与街区的完整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振兴、功能复兴与经济复兴。
对于传统街区的价值保护与更新,伦敦的保护规划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伦敦是一个逐渐扩张的众多城市碎片以艺术方式相结合的拼凑物,城市中许多美丽的部分各自孤立,不能与周围相融合。伦敦建设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保护区的价值,但可以改变保护区内的建筑,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主要规划内容包括:消除影响保护区特色的因素;积极控制新建筑的使用性质和设计;防止为了增加保护区的商业吸引力,人为地“美化”保护区;反对肤浅的、抄袭式的仿古;在维护和修缮时,考虑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使用模仿材料。同时,避免使用材料种类过多、过杂,严格控制建筑外立面细部和街道小品等。在保护区,对建筑设计的控制也逐渐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方法,即主要从特色和环境两个方面对新建筑予以控制。但由于特色不易把握,一般都是从城市环境的历史演变、空间形态、建筑类型、尺度、材料色彩、建筑立面的虚实比例及门窗比例等方面对新建建筑进行控制。
二、国内经验总结
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经历了从单体建筑保护发展到历史街区的整体规划保护的过程。其主导思想一是将历史文物遗产保护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突出城市风景特色;二是从历史文物的单纯保护向有机更新与利用的大方向转变,使历史文物能走下展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成为文物保护的主流。
近年来,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人们保护观念的增强而不断发展,更加往重历史街区的成片保护;并由关注古建筑保护到对包括居住、产业等近代建筑的保护。笔者将以天津的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三、天津历史风貌区保护的分析评价
天津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历来非常严格。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脉络,抓住城市生长的根,曾多次编制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保护街区风貌。
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1994年7月天津编制《五大道地区建设管理保护规划》,侧重于对五大道地区的建设、管理与保护。具体特点包括:第一,保护对象不仅是个体或群体的结构与外表,而且扩大到其周围的庭院、绿化、围墙、道路和小品,即城市的环境景观,保护的是风貌区的整体环境;第二,重视保护该地区的城市轮廓线,保护建筑与规划可改造地块;第三,重视新、旧建筑协调并存的研究和设计,新、旧建筑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划充分考虑到改造地块的建筑形式、风格及使用对象与周围保护建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四,允许三级保护建筑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将部分住宅用房改为办公用房,有利于风貌建筑的养护和修缮;第六,将风貌建筑保护区与经济效益,主要是旅游收入相联系,配合旅游增添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使风貌建筑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一定的设计变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观察活动。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协调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提升街区环境,完善街区公共服务设施,使历史街区重新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并保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天津在原有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用以作为街坊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历史街区的发展建设。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天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不同于一般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不仅包括了一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如用地性质与建设容量控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和公共设施配套等,还包含了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而制定的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如保护要素的认定、保护对象的分类、风貌街道与公共空间的保护等,另外还规定了尊重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特殊性要求,如日照、间距、消防、停车、 退线及高度等。
历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运行产生人类文明,而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是现代文明产生的源头。离开了其丰富的时间结构特性,城市就无法逃脱“唯有现在”的悲惨局面,就只能面临单调的未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城市、民族乃至国家的意义重大,在未来的文化保护中,应摆脱功利思想,增加保护力度,引导各方力量保留城市精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