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广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管见

广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管见

广顺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开发管见殷商到战国再到唐宋,广顺经历了从鬼方之地、夜郎古邑再到置州立县的转变……宋为金竹寨,元设金竹府,明初先后改建金筑宣慰司、金筑安抚司,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改土归流”

殷商到战国再到唐宋,广顺经历了从鬼方之地、夜郎古邑再到置州立县的转变……宋为金竹寨,元设金竹府,明初先后改建金筑宣慰司、金筑安抚司,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改土归流”,取鸭池河广谈之“广”和忠顺朝廷之“顺”合称“广顺”,并由明·神宗御赐“广顺”州,隶属贵阳府,辖今长顺县全境以及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坝区、黔西南州紫云县和黔南州惠水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黔中地区。

文物保护法》指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古镇应具备以下内涵: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而有着上千年夜郎遗风、六百年屯堡文化的广顺,能否贴上历史文化古镇的标签呢?答案是肯定的。

广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更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北倚郁郁葱葱的天马山,中拴水流潺潺的玉带河。玉带河自西向东有如蛟龙“五岭逶迤腾细浪”,让曾经的金筑宣慰司、金筑安抚司和广顺州署衙门与横街小巷车水马龙的商贾云集隔河相望,相互连接的是五线谱一般横跨玉带河的十多座单拱石桥。

穿过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别写着“紫气东来”、“政在惠民”、“德行天下”、“刚健正中”的四合牌坊,左边是“南湖秋月”供人休闲的一排亭台楼阁,右边就是州署广场了。

进入州署广场,面前是气势磅礴的九龙照壁。史载为明·神宗为表彰时任金筑安抚司金大章主动请旨“改土归流”有功而授予广顺州知州并亲赐玉带、皇伞的同时,还特赐允许修建彰显皇家显赫地位的九龙照壁。

走进衙门,再入仪门,左侧是兵、刑、工三房,右侧是吏、户、礼三房,这“六房”也正对应着明清时期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再往前就是大堂、二堂、三堂了。大堂是州署的主体建筑,是知州办理公务的地方;二堂则分左右,左为办事房,是州署官员处理一般事务的场所,右为辅政堂,是州署官员思考问题、安排政事的地方;三堂就是知州及家眷的生活起居地了。

俯瞰州署大堂、二堂、三堂,正好修建在天马山的中轴线上。古人认为,中轴对称是建筑形式中最美的布局,倡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儒家“劳心者治人”的传统思想,更诠释了华夏五千年统治阶级的威严与磅礴。

从州署出来,走进但家花园和商业街,其装饰皆为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汉文化元素和苏式园林建筑特色,采用传统木雕,花纹也多是苍松翠柏、仙鹤送寿、耕读传家等纹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相传为晚清“但家父子两翰林”的但明伦、但钟良得到皇帝特批恩准而建。

以上建筑曾损毁于“咸同战火”。近些年来,寻幽访古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热捧,旅游业态发展极为迅猛,地方政府为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又在“广顺州署”原址原貌的基础上慢慢修葺复建,让古镇渐渐焕然一新。

毋庸置疑,古镇本身就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古镇旅游、开发的“根本”。广顺古镇更是当地人民群众在缔造文明的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物化反映,应该怀璧自珍,让古镇得到合理的对待与尊重,使古镇的价值随着认识的提升而更加凸现。由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了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古镇的价值

美国学者赛缪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就是放大了的文化”。古镇文明通常具有更多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纪录,其渗透于历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啻是一本足以帮助我们解读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也不啻是一本引领我们得以窥视人类发展历程的导游册。从这个意义上说,广顺古镇的历史价值就不仅仅只在旅游,更在于她的历史功能、文化功能、建筑功能,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回归自我的精神寄托。

(一)、文化价值。广顺古镇作为地方历史与现代文明交融

的文化形态,承载着广顺方圆百里不同时期的传统风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建筑理念、审美习惯等多种文化意涵。

(二)、科研价值。广顺古镇拥有独特的历史进程与丰富的民风民俗,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与传承,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加之古朴的环境、优美的风光,为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学界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研究范本。

(三)、旅游价值。在广顺古镇调研时有幸与著名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词作者宋青松先生不期而遇,因为曾经接受过宋先生陪同原二炮文工团副团长、《相约一九九八》的曲作者、著名曲作家肖白先生的采访,与宋先生搭讪起来就显得随易与真实多了。宋先生坦言:到广顺旅游,可以切身体会到在喧嚣的大都市所欠缺的舒缓与平和,可以体会历史的沧桑之美,可以放松心情。换言之,古镇广顺满足了游人追求精神家园、怀念传统、返朴归真的精神需求。

二、保护的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当然包括古城、古镇、古村)保护是十分重视的。《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的时候还曾在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古都北京”的信件上做出批示:“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方面都要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包括古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具有广顺地方和民间特色的语言、民歌、舞蹈、地戏和传统美术,以及装饰服饰、地方特产、风味小吃等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文物古迹。文物古迹作为记载历史信息的实物,具有极高的考古学意义和历史学价值。而在广顺古镇的文物古迹中,四合牌坊、九龙照壁、广顺州署、但家花园等古建筑群,就是古镇格局与风貌的重要外部载体,是古镇历史文化的结晶。因此,要保护好古镇中的古宅、古桥、古城门、翁贵贡纸作坊等古建筑群,还要保护好广顺州署古街的格局旧貌以及整体布局方式,等等。

(三)、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古镇的山水风景和自然风貌,是古镇人文环境的物质基础,它与历史文化交融共同构成了古镇的全貌,体现着古镇的和谐之美。在广顺古镇,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广顺十二景”,即:天马呈图、灵龟献瑞、南湖秋月、墨绿烟霞、东壁晓晖、西山夜合、圣水调符、云峰留迹、天台仙炉、玉屏拥翠、天桥寿雪、唐帽巍峨。

(四)、土著居民。土著居民才是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最主要的内容,毕竟,土著居民及依附在他们身上的文化才是古镇的灵魂所在。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置换势必带来文化的变迁。国务院参事、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倡导者冯骥才先生说:“由于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发的文化创造,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面临商业化、全球化的冲击时,它们显得异常脆弱。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每一天都有一个古村落在进行现代化改造。”广顺古镇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古镇内土著居民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迁现象初见端倪,而外来人口逐渐涌入古镇参与商业开发和经营也成事实,由此必然引起人口置换现象的出现,若任其发展总有一天外来人口必将成为古镇的主体。要知道,历史文化古镇的灵魂,小在小桥流水,大在乡土人家以及存在于土著居民的民俗文化之中,人口置换势必带来文化的变迁,而没有了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镇,将徒有其表。

(二)、旅游开发导致双重破坏。生态污染与破坏和文化污染与破坏,是当前古镇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碛口宣言》与《南岳共识》都指出:各地政府应编制和完善保护规划,提出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古村镇保护的行动指南,还应把古村镇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村镇保护,开展最广泛、最有效的保护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开发的部分措施失当,导致古镇在生态与文化两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1)、生态遭到破坏。一是企业排污、生活排污,使水质遭到破坏,鱼虾成群的河道逐渐变成令人窒息的臭水沟;二是部分素质欠佳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造成的垃圾污染,不仅影响了古镇的旅游质量,影响了环境卫生,更严重破坏了古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2)、文化遭到异化。一是部分决策者文化学养欠缺,迫于政绩,急于成果,盲目上项目,导致古镇的一些古建筑或被拆毁,或被人为仿古、复古,使得修缮一新的“古建筑”不伦不类,成为千人一面的现代社区,而徒有历史文化古镇的虚名。二是传统文化遭到破坏:首先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居民在利益面前变质、变坏,拉客宰客、制假售假,渐渐丢失了原本热情、质朴、勤俭的民风;其次是商业化思想意识的渗透,使本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当地民族民间文化,导致很多民族文化瑰宝逐渐流失。三是受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文化被同化”而导致传统服饰被大众化的西装、夹克取代,传统木楼瓦片也被司空见惯的钢筋混凝土代言。

其结果,就是高档餐厅、星级宾馆、娱乐场所充斥着小小的古镇,使昔日古朴、典雅、静谧的古镇一夜之间变成了酒吧一条街、购物步行街……这种对古镇自身文化的主动抛弃与对现代城市文明的被动移植,共同作用而衍生出并不鲜见的“文化雷同”。

(三)、宗教活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国是一个没有统一宗教的国家,而更多的边远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信仰仍是原始宗教崇拜,信仰山神、树神、水神之类。正是这类原始宗教活动,对研究人类的精神文明、思想发展更有学术价值和深远意义,却在古镇(包括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常常因为是“宗教”而遭到人为的改变和限制,使之失去完整性和真实性,使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得不到系统性的保护。

在宗教活动中,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群众团体要有机配合,要把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作为开展传统宗教活动的灵魂来对待。做到该文化载体的主文化形式不变,文化信息传播主体不混乱,活动形式越生活化、越人性化越好。

当然,正在起步中的广顺古镇暂时还远离这些铜臭味,只是撒落在古镇里的柱础是否应该摆放在玉带河边和南湖桥上,众多的下山狮可否变成“睡狮”躺在城门脚下和南湖桥头,满怀思念和感恩戴德的“去思碑”立在南湖桥北是否正确,等等。本文不吝笔墨在此赘述,以期广顺古镇能以前车之鉴,防后车之覆。毕竟,防微杜渐,忧在未萌。

四、保护的对策

历史文化古镇超越很多文物的文化承载功能,表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性、文化性,这应该说是古镇因其文化特征而与之具有的特殊价值所在。“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应该很适用古镇里文化的消亡和流失的现实,过去那个传统文化俯拾皆是的世界,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片刻疏忽间,遗失了不少。如今,古镇以及依附在古镇上的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日俱增,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们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将因为没有尽到时代责任而获罪历史及未来。

要做好广顺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工作,除了做到加强政府监管、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改善生态与人文环境和加强相关立法与执法外,还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坚持在保护好古镇资源上下功夫。

古镇是承载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她向世人展示的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历史沧桑的见证,凝聚着先辈的智慧、辛劳、汗水、血泪甚至生命。同时,古镇也是一种特殊的的历史资源,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广顺古镇在漫长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历尽沧桑和劫难,甚至在“咸同战火”中濒临毁灭,这就需要我们备加珍惜和呵护。无论从文化视角还是从旅游视角去看,都需要我们加倍保护好已经修葺复建焕然一新的广顺古镇,因为她是创造历史的先辈、续写未来的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我们决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情。

(二)、必须坚持在利用好古镇资源上动脑筋。

坚持合理利用古镇资源也是古镇保护的又一基本原则,只保不用,将失去保护的意义,因为利用是保护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发挥古镇作用,才能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而想要利用好,就必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原则,把握时代脉博。广顺古镇保护和利用工作,则要紧紧围绕“广顺十二景”做文章,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最大的倾斜和扶持,盘活景点,盘活市场,盘活旅游产品。

(三)、必须坚持在管理好古镇资源上做文章。

加强古镇管理,就必须依靠《文物保护法》,在保护好、利用好古镇资源的前提下,坚持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打击,努力实现“三化”。

1、服务优质化。要做好优质化服务,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和游客的要求作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日益丰富的文化市场,广顺古镇从业者应该围绕“提升行业服务,引领行业风气”这个目标,争创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效益。即:一是加大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二是充分发挥“广顺印象馆”的展示功能,努力办好每一个版块的展品展示,赢得游客的喜爱、关心和支持;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讲解员、导游员,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为广大游客所称道的宣传队伍。

2、环境人性化。广顺古镇从业者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游客营造舒适方便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一是要坚持服务设施的适用性,如除了必要的展示厅、停车场、残疾人通道等等以外,可否考虑添置轮椅、婴儿车等设备为特殊游客群提供方便;二是坚持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如“广顺印象馆”除了必要的展品展示以外,可否考虑制作和放置一些相应的陈列简介、历史书籍以备有兴趣、有需要的游客研读和查阅;三是坚持服务方式的参与性,可否借鉴“多轴椅”模式让游客玩一回今古穿越,在“历史漫步”中体验“梦回夜郎”和“畅游明朝”的自由翱翔。

3、执法强制化。在管理中除了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外,还必须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以《文物保护法》为武器,坚持在执法中做到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敢于重权出击,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到实处。

总之,工作也好,爱好也好,虽与古镇多多少少有些许接触,但本人对古镇特别是广顺古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文中涉及的许多观点也仅为一家之言。抛砖引玉,闻玉则喜。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_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_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撰稿:耿文福

上一篇: 三下乡活动 | 关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 跟我学历史第002讲:课堂讲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