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增岽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直面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又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向前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这一论述不仅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何以可能、何以成功的问题具有深层意义,而且对于实践上如何立足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只有深植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推动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的过程。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实现的每一次理论飞跃,都是始终遵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直面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夯实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结果。回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形成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贯穿其中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真挚情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成了其内在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建构,让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生发出伟大变革力量。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根本上说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重大理论创新的科学性、正确性、时代性、前瞻性、变革性的充分证明。深植中华历史文化,深深扎根人民群众,直面时代和实践之需,使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有了前提保障,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始终葆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历史的记载与呈现本身就是文化,历史就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追溯文化能够又让历史得以“铺陈开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就是要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找寻、定位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就是要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何是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马克思曾对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有过敏锐的观察,他说,“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也正因此,学习历史,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我们现在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也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认清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更好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真正的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不能脱离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
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回应特定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就个体而言,每一个人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每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汇聚起来的“历史合力”,也创造着同一时代的属于人民的历史。从这一点,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是共通的,是一个整体。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也离不开夯实群众基础。同样,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历史,不考虑历史基础问题。
真正彻底的理论一定是人民的理论,一定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夯实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常青的根本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重大创新理论,成为了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并且成为了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伟大征程,成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石。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实现创新,形成了诸多极富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充分印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直面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又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向前的根本保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