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

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

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叫科学思维?丢一个我之前被一个神一样的大哥批评的回答吧。为什么有些知乎用户会攻击别人?下面这些本来是回复在那个问题下面的,发现不太切合那个问题的主题,也不想再多说。

丢一个我之前被一个神一样的大哥批评的回答吧。

为什么有些知乎用户会攻击别人?

下面这些本来是回复在那个问题下面的,发现不太切合那个问题的主题,也不想再多说。觉得还是写在这个话题下比较合适,大家看一看。

这位朋友分条列出了实质上的几点看上去很美很有思路是吧,大家回去看我和这位朋友的评论记录就懂了。这一二三四点槽点满满,但是一个一个回复他呢好像显得我很没气度……算了,无意义的争吵是一件很low的事情,我也不在乎这种东西。既然知乎很多人都崇尚理性和科学,难得大家也比较支持我,我也就给大家讲一讲,科学探究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遵循什么样的方法。(我自己也没有系统整理过方法论,如果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

非常对不起知乎,因为我的不克制,让广大知友脏了眼球,将功补过,写一些有点营养的题外话。

一。科学逻辑

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非常简单:科学家们基于事实现象,通过文字、数学等表达方式建立起一个模型或是一个理论。然而在早期人类科学发展中,人类对于科学逻辑的认知非常局限,有很多基于事实观察的结论并不能真正反映事实。比如,在休谟之前,大家都认为相关性等于因果性;在培根之前,科学家们甚至都还不会做实证实验。比如,在这位朋友的眼中,“MZ比不MZ好”和“不MZ比MZ好”两个结论中必有一个是正确的。

事实上,这些都是非常大的误区。就以这位朋友的想法为例:MZ比不MZ好,因为最发达国家都是MZ国家。但这不能证明MZ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更不能证明MZ和发达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台湾香港算进去之后世界上也只有29个发达国家,更何况其中的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候都不是MZ制度。反过来说,世界上那么多MZ国家,为何只有二十几个发达了呢?也就是说,是否MZ与是否发达并没有相关性,更不存在因果性。

若是百年前,科学家们对于MZ的讨论应该会到此为止,得出“MZ与经济发展弱相关或无相关”这个结论。但是,统计数据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清晰的逻辑和理论架构、光从数据本身无法得出任何有用的信息。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得到这样一个较为粗糙的结论,他们研究的触手伸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MZ是一个连续的程度还是一个有无的概念?MZ国家中的发达国家有什么除了MZ以外的别的特点?哪些因素导致了那些搞MZ却不发达的国家的不发达?为什么有些国家没有MZ却有着极为出色的经济发展?MZ的结构对MZ的质量有没有影响?一个国家采取MZ制度当时的经济、政治、阶级状况对MZ的质量有没有影响?

面对[难道事情不就是XXXX那么简单的]这样的问题,经过了很多前辈的研究之后,发现问题根本不像XXXX那么简单,有了很多复杂的理论。

很显然,“MZ比不MZ好”这个结论在不声明条件的情况下,是一句没有价值的话。

这位朋友认为科学研究是辩论,这就非常不科学了。科学家之间的审阅是基于事实和方法论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结论A有错不能说明与之相反的结论B的对,还有可能是在C条件下A对、A和B在D条件下都不对。正如我说,“MZ比不MZ好”是错误的,并不能说明“不MZ比MZ好”,更科学的论述会是,在某种某种特定情况或者条件下,MZ比不MZ好(比如具备某些条件的国家适合MZ,比如经济发展好的国家适合MZ);或者是MZ比不MZ在A方面有很大几率会好,在B方面有多少多少概率会好一些,在C方面如果有D条件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会好,但在E条件下就会更糟糕。

再比如说,这位朋友提到“计划生育政策不如让女性多读一年书”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在某种条件下是对的,如果我们单纯只考虑人口数量的减少,那么这个结论就是对的。但是“提高教育年限能够少生更多孩子”和“提高教育年限是中国应该使用的控制人口的手段”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呢?

这个手段有减少人口的作用,但不代表这就是最适合采取的手段。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单纯为了“人口减少”这一目标而服务的。计划生育的核心,还是在于通过控制人口的手段来优化资源分配。如果通过改善教育来达到节育的目的,的确会起到减少人口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别的问题。事实上,经济学认为,维持一定的GDP增幅,才能保证失业率的相对稳定(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率和GDP增长是1:2的关系,但是实证研究发现不一定是1:2的关系,但是失业率和GDP增幅之间的确是负相关)。而因为中国巨大的体量,维持社会的稳定需要大约在8%的GDP增幅(我国今年的GDP增幅开始收缩,今年毕业的孩子们是不是一直在叫苦?)。这样的话,发展教育所导致的大量劳动人口涌入第二、第三产业,而事实是我国的工业体量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大批的价格较高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比人才输送供求关系极度失衡,那么就可能会导致诸如社会不稳定、城市化快速但是低质量、起到支柱作用的出口制造业的劳动力缺乏等等问题。综上所述,这个政策可能达到了减少人口增长速度的目的,但它同时也忽略了别的问题,这个政策在减少人口方面要比计划生育强,但可能会带来别的更严重的问题。

这个例子本质上和刚刚那个关于MZ的例子一样,从实证学和规范学两种角度(实证学的意思就是“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规范学的意思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一个问题:科学家来说,世界并不是单一的,这个世界充满了七拐八拐的因素和条件的作用。对于实证学来说,并不是你认为某个结论不对,这个结论的相反就一定要对;对于规范学来说,并不是你认为某个政策能解决某个问题,这个政策就一定是应该被采纳的政策。

科学家们在茫茫科学世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科学家自己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家也是人,也有主观预判和偏见,也有可能代入自己的想法想结论、作实验,从而导致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或者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符合事实。因此,科学家们设计了科学的方法,来保证科学家们能够真正follow科学的逻辑而不被个人的局限性所影响。为什么说科学是科学,就在于科学从来不承认科学家的绝对正确,科学家们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判断是可能有偏差的、是可能影响理论提出的。科学不断自我改进,不断自我修正,通过科学方法、遵循科学逻辑,不断把人类已有的理论修正到更加符合观测事实。

二。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有着非常多的实例,比如控制变量、比如概率分析、比如双盲实验、比如统计学。这些人类科学发展中科学家们不断打磨出来的一套方法,就是为了让科学结论一步一步逐渐的贴近事实。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什么?是“证伪”。与数学这样的逻辑科学不同,科学,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经验科学,所有理论的描述都要与事实相符合。然而因为理论上,哪怕丢十亿个苹果全部落在地上,你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苹果会飞。因此,自然科学无法证对、只能证伪:如果有一个苹果飞了,那我们就说牛顿定律是错误的(或者是需要满足一定先决条件的、在其他条件下需要彼岸花的)。优秀的理论,必然是可以证伪的。举个例子,“上帝存在”不是科学理论,因为你不知道上帝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什么区别。如果“上帝存在”这个事实会有能观测到的现象,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科学理论了。“证伪”这一科学的核心思想就导致了”特例“必然不能存在;如果”特例“存在,就只能说明原有的理论需要修正。

那么,自然而然,由于科学的“证伪”本质,一旦有“特例”出现,我们便可大方的下结论:原有的理论体系有错误。这位朋友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不一样,特例可以证明自然科学理论的错误但是能证明社会科学理论的正确……这,那好吧,我们就不聊牛顿了,我们聊聊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出现了以市场均衡、经济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正值资产阶级经济鼎盛阶段,这套理论似乎能很好的描述当时的经济状态;然而“特例”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了,大萧条来临了。强调政府监管和短期市场无法均衡的凯恩斯主义进入人们视线;古典经济学并没有被完全否决抛弃,只不过人们不再相信自由主义在任何时候都起作用。而同样,尽管经济学界有“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和“古典主义学派经济学家”、不同派别经济学家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仍有激烈的争论,但是,随着人类对经济本质认识的一步步深入、随着不同派别理论的不断调整,经济学界已经产生了被多方认可、能够客观描述事实的类似“公理”的结论了。经济学家也不会因为市场失灵就说古典经济学是对的吧?经济学家之所以认为古典经济学有道理,那是因为古典经济学的部分理论的的确确能够描述事实,或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古典经济学更符合事实。还是那句话,不会有哪个负责任的经济学家,在明知历史上出现过市场失灵这个“特例”的情况下,还声称古典经济的市场万能理论正确。

包括我上文提到的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一开始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能够描述失业和GDP的关系,但是经济学家发现这不对啊,有的情况下这个曲线就是在胡扯啊!经济学家很快就修改了这个理论,现在本科的入门经济学教科书很少能见到这个概念了。这就是科学的进步啊朋友们!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啊!看到特例去想为什么我们的理论不能描述这个特例哪里需要修改,而不是看到特例就像哦反正我是对的这个特例反而说明了我是对的啊朋友们!

三。我写累了明天再写。摆几个零碎一点的细节,有时间再系统整理一下。关于科学方法这部分还没写完呢TUT……

上一篇: 2021年《史学理论研究》发展规划座谈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 好导师 | 历史学系 向荣:世界格局,严谨守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