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观点与具体现实的观点相对立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唯物主义本体论有这样几条结论: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些结论作为不容置疑的真理早已由传统教科书予以充分论证。
理由无非是,认识离不开人脑和语言,而人脑和语言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有通过实践,这一反映才能实现:改造自然的实践使人们形成了关于自然的认识,改造社会的实践又产生了人们关于社会的认识。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实践提出的问题制约并引导着认识发展的方向。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日趋深入,何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向人们提出的一个个崭新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何以会产生。
虽然,作为认识成果的理论观念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但历史发展的真正过程是认识尾随于实践而非实践尾随于认识。认识的作用、发展水平与正确与错误归根结底是由实践决定的。
抽象而论,上述观点并无不妥。但由于实践与认识均属宏大范畴,囊括在这些范畴与概念名称下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以“实践”为例,经济活动是实践,战争活动也是实践,生育孩子是实践,参与象棋比赛也是实践,偷盗文物同样是实践。拿“意识”来说,既有马克思主义意识,也有凯恩斯主义意识,有市场经济意识也有计划经济意识,有欧几里德几何学意识,更有经典力学意识。究竟是什么样的具体实践,决定的又是什么样的具体意识,抽象总体的实践决定论总给人模糊笼统、模棱两可之感。
而从具体的现实的角度看,那些立足于总体角度的结论并不正确,与之相反的结论同样成立:原子物理学理论的产生,是原子能利用实践和核电站建设实践的前提。换言之,原子能利用的实践活动,是依据原子物理学核裂变可产生巨大能量的理论原理进行的。没有原子核裂变的基本原理和促成核裂变工艺理论的发现,核能的制造利用,核电站的建设运行就是不可设想的。同样,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目标的阐述,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就不可能展开,事实诚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
不仅具体的实践及其行为的产生源于理论,而且,在具体实践与具体认识的相互作用中,也是理论与原理起着主导和第一位的作用。原子物理学基础理论与核电站的建设,能量守恒定律与永动机建造实践,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与转型经济国家的体制改革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在这里,常常不是理论按照实践活动的愿望与要求,按照实践本身的需要和可能,或者说按照实践自身发展的逻辑制定与修改。相反,理论原理允许与否,理论上可行与否,理论要求的条件与作用方式具备与否,是相关实践活动展开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实践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不少情况下,具体的认识决定具体的实践
实践必须按照理论上允许的方式、程序、标准进行,必须在理论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实践按照理论的逻辑原则行事,而不是理论按照实践的需要与原则行事。一旦实践活动出了问题,需要检查和纠正的往往不是理论原则,而是实践是否按照理论原则和要求严格去做了,实践活动是否具备了理论规定的最低条件,实践对象与实践主体是否具备了理论要求的基本素质,实践操作是否按照理论原理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的等等。总之,遭到否决和批判性审查的,是错误的不合规范不合要求的实践,而非科学的理论与科学原理。
讲到这里,人们一定会说,你所谓的从理论出发,所谓理论的前提作用、基础作用、主导作用,追根溯源、归根结底还是实践的物质的基础作用与前提作用。因为你所由出发的理论,起主导和基础作用的理论,它们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还不是来源于相关科学实验与相关实践活动嘛。
只是无限溯及的原因分析不合常理。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如果将因果链条无限延伸,那么,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溯及其终极根源,都可以归咎到宇宙大爆炸甚至更早。比如,我们问“张三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答曰:因为没有大学文凭;何故没有文凭,答曰中学成绩不好,没有考上;为何成绩不好,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始终没有进得一所好的学校就读;为何没有进入好的学校?原因是父母收入太低,无力支付好学校的费用;而父母收入低又源于懒惰,不愿从事时间长耗费体力大的工作;懒惰的原因又在于他们家族安贫乐道不求进取的传统,而形成这一传统又与其家族祖祖辈辈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最后,张三找不到工作原因肯定可以溯及到宇宙大爆炸甚至更早。
问题在于,这种溯及终极原因的追问,对现实问题的回答与解决有何意义。科学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认识,从来是对具体有限原因的认识,原因探寻有着确定的范围和起点。如果人们因为学习掌握了某一理论观念,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实践活动,那么,就这一具体实践活动而言,该观念就是前提,相关实践活动就是由这一观念引发的。学习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观念,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们组织共产党,开展革命运动,夺取政权后,依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计未来社会蓝图,从事计划经济实践。这一事实表明,科学社会主义观念是计划经济等实践的根源和前提。
另外,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说法,虽然突出了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中实践的主导作用与基础地位,但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历史表明,真理的揭示与检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或者事实)只是真理揭示与检验系统的一个因素,且是一个被认识和理论观念决定制约的因素。
我们在谈论实践(或事实)检验真理的时候,很少追问是什么事实或什么实践检验真理。以为只要是事实,只要是实践,就能够证实和检验真理。事实上,水在山沟里自然流淌是事实,水在加热容器里沸腾也是事实,水在特定容器内的力量传递同样是事实;市场通过价格波动调节商品供给是事实,行政当局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调节商品供需也是事实。对于某些理论或理论观点来说,一些是事实重要的,能够说明一切主要问题,对于另外一些理论和观点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
从理论出发,实质是从公认的实践活动规则出发
实际上,在检验真理之前,首要的任务是确立真理断言赖以成立的理论范式。以此为基础,方能确定检验的对象与目的,确定用怎样的方式尺度、在什么范围内选择事实,测量验证事实。只有这一切都确定了,才谈得上真理断言(理论)与实践(或事实)的联系、对照与验证。
比如,“水加热到100度就会沸腾”,这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真理,但是,要检验和证实这个真理,人们首先需要在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尺度(摄氏温度计),二、必须有公认的观察环境,如常压环境,三、研究者的观察目的必须是温度与水的形态的关系,而非温度与响声的关系,温度与气体蒸发速度的关系。只有这一系列范式要素都确定的情况下,这一真理才能够被验证和重复。也只有在这样确定的观察研究范式下,这一真理才能被实践证实。同样,离开牛顿力学范式,离开无阻力环境设定,离开质点这一理想对象,离开质量、运动、静止等属性测量的公认尺度,经典力学原理就不能被实验或实践证实,也不能被严格表述。经典力学原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是以经典力学范式的确定性,或者说是以抽象对象(质点)、理想环境(无阻力环境)与观察测量尺度(作用力、运动、静止等)的确定性统一性为前提的,没有了后者就无所谓前者。
为什么实践必须以理论为前提,在不少问题上必须从理论出发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是客观规律本质最简洁最准确的最规范的反映。像杠杆原理、热机原理、经典力学原理、原子物理学原理等等,都是相关实践活动最科学最理想的行为模式与操作规则的经典表述,是相关实践必须依据的主要规律与机理准确的表达。用它们来指导和规范实践,按照它们提出的要求和规定的程序从事实践活动,并不是从人的主观愿望,从人的臆想出发从事实践,而是从公认的实践模式实践规则出发,从经过无数次检验证实的客观机理出发从事实践。虽然这些理论原理最终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利用他人实践或前人实践总结出的理论开始实践活动,对于这一具体的实践和实践者来说,就是从理论出发。
当人们按照公认的理论原理要求,在公认的工艺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核电站或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人们并不需要去追寻原子物理学理论产生的试验前提或实践基础,也不需要去探究市场经济理论最初是从什么样的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只要明白:这是一次依照成熟理论作基础和指导的实践活动就可以了。建造核电站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过程,也不能被看作是检验原子物理学与验证现代经济学原理是否正确的过程。当然这种实践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一般而言,人们并不会因为实践的失败而否定怀疑公认的理论。相反,实践的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被看作是背离理论原则,或达不到理论所规定的起码要求的结果。需要纠正的是实践的程序,实践的目标与实践的条件,而不是理论原则与理论原理及其规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