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育人情怀 提升核心素养
南京外国语学校 余维
2018年,当收到首届领航名师中学历史培养项目答辩通知时,我内心欣喜并充满期待。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能够得到这样的专项培训进修机会,实属难得。后来有幸加入了这个团队,尽管大家日常事务繁重,但每次只要聚在一起,都能彼此静下心来研讨交流,收获总是满满的。时间过得真快,三年的研修培训即将届满,到了即将结业的时刻。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三年来的学习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始终牢记本次项目研修的初心目标,育人先育己,鞭策自己将培训进修的成果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三年研修的深刻感受
(一)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拓宽教育视野
三年来,在主持人唐琴老师的精心组织下,项目组先后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学开展了交流互动。2018年走进首都师范大学,2020年走进苏大和华东师大,我们向专家教授汇报自己的研究课题,与他们探讨研修方案,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大学生们交流自己的工作历程,与他们探讨个人专业提升计划,并畅谈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还走进北京二中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学校,参观学校的历史收藏馆。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也迎来了项目组专家的悉心指导。学校借助项目组的“南外站”研修活动,向专家们展示了历史第二课堂的实践成果,其中“基于学科素养的历史第二课堂探究实施”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一次次交流互动就是一堂堂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和体验课,大家在交流中传播教育经验,在互动中碰撞思想火花,既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更激发出强大的能量,使我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拓宽,并感受到了新时代教育人致力创新发展的理想之光。
(二)在课程设计中有力提升教学能力
每一次教学研修中的讨论,都能激发自己许多新的思路和感悟,由此生成并不断完善历史教学理念。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室里,赵亚夫教授与我们项目组十多位老师现场进行的那次教学研讨活动。赵老师以一节公开课的录像,展开了他的讲座《实录分析看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其间,赵老师与我们非常热烈地探讨了互动话题:“聚焦一节好课究竟如何上?”
首先,要确立一节课的主线。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构建,精准提炼出主题,如“战争与革命”、“对抗与对话”,体现教学者所要传导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强化逻辑思维,从服务于主题出发,梳理形成脉络清晰的主线,进而再丰富教学内容,完成一节好课的总体设计。
其次,要重视师生对话环节的设计。对话不是简单的对白,而应基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将历史场景再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契合,预设师生对话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既能实现任务驱动,又留有一定拓展空间。
再次,要主动思考教学手段有哪些?问题立意如何体现?教师的课堂阐述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否则会导致学生的理解产生误差。包括视频如何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素材是采用史实还是创作内容?如何从情感和理性两个层面对历史进行评价,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者应从史学和教学两个维度,引领和带动学生探究历史,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专家学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在项目研修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特别优秀的人。这可能也是我业务能力提升之外的最大获益了。从这批专家学者的身上,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赵亚夫教授、任鹏杰主编、李月琴教授,还有领航人唐琴老师,他们对学术和教学专业格物致知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令人由衷钦佩,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成为我前行道路上的高标。
二、三年研修的主要成果
2018年以来,我在项目组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教科研方面
两项课题已结题
1.《立德树人目标下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培育范式与实施策略研究》(2017-2020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
2.《基于2011版新课标谈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方略》(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四篇论文论著已发表
1.《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江苏教育研究,2018;
2.《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3.《初中“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历史教学,2020。
4.《智慧实施:素养视域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反思》
(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
开展《传统历史课堂的体验创作课程》《博物馆课程之“小石榴”课堂》《博物馆之南博文物修复》《面对历史和我们自己》《模拟联合国课程》《走向光明——那些与疾病抗争的日子》等线上线下校本课程,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融合课程范式,修订了《南外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课例汇编》等特色校本研修。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研修培训期间,我坚持日常教学新路径的研究,强化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认识,重点完善学校历史课程体系的架构,注重跨学科融合课程的“育人”功能,拓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范式。实践一段时间后,如六朝博物馆的“小石榴课堂”,以历史与艺术的遇见中的生动“复活”;在模拟联合国的现场,以未来领跑人的卓越气质和社会担当;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鲜活的案例直指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借助南京博物院资源的“文物修复”课程,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些日渐丰富的课程以及更加清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各方高度赞誉。
自2015年以来,本人一直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工作,除从事历史教学外,还先后担任初中年级组组长、教学处副主任等职务,肩负着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责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荣获南京市第五届“斯霞奖”,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对象;先后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在教学方面练就过硬本领。我先后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初中历史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解读会议,并给与会代表上示范课;参加南京市教育工作大会并上示范课;多次参加南京市中考名师课堂的授课讲座工作。2015年8月,面向全国媒体网络上抗战公开课《胜利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积极参加校际交流以及“名师送教”示范课活动。2014、2015连续两年参加南京市中考命题和阅卷工作。
在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作为核心成员,我参与省规划自筹重点课题《历史课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探究初中历史课程架构的研究》、《普通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两项市级课题研究。2017年,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中学历史立德树人目标与学科素养培育的实践框架和创新策略研究》以及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2011版新课标谈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方略》两项课题已结题。此外,多篇论文获得省、市教科研评比一等奖,并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等公开刊物发表。2013年以来,作为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参与了国家级教材《历史真相》公祭读本、《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初中版)等编写工作。
本人入选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库,并担任2015、2016、2017、2018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审专家。2016年,受邀参加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工作。2017年,协助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组成员共同开发完成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程实例演示,此项实践成果不仅锻炼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为全国一线教学提供了许多资源开发的参考。
2018年,经遴选,本人成为首届省级领航名师培养工程中学历史项目成员,在这样的一个名师合作研究、协同创新的团队中,自己深深体会到学习提升的巨大价值,同时也更增添了对历史教学研究的无限热情与动力。
执教21年来,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做好一名教者,坚守好课堂,上好每一节课……教者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的成长,亦或是师生间的共同成长。心系学科新课程上位目标即进行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服务学生的人生,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关注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重点;让阅读成为一种方式,与书为友,不断充电,不断修炼内功,通过书中汲取的营养增强课堂胜任力和智力高度。这是我对教育家型教师的探索与追寻。
珍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聪慧还是愚钝,无论他们健康还是残疾,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遵循教育规律,脚踏实地,坚信一直走下去就会收获满园芬芳。理解真正的教育不能简单追求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灵魂,要有对正确价值的坚守和追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