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安山
北京大学荣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非洲研究的国际参与
中国当代非洲研究已有70年历史。不容置疑,中国非洲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相比还未达到相当程度,但情况正在改变。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走向世界参与学术交流,并逐渐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除了不少中国学者参与国际研讨会或从事国际合作项目外,这种国际参与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一些研究领域表现出自身特点,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在国际学术刊物和论文集的发表不断增加。
中国学者的研究开始具有自身特点,从而在一些国际研究领域表现突出。林毅夫与喀麦隆学者孟加主编了《牛津非洲与经济学手册》(Monga, C. & J. Y. Lin, 2015)。有的与国际特别是非洲学者合作主编有关中非合作历史和现状的论文集(Li, A. & F. Y. April, 2013;Shelton, G., F. Y. April & Li, A., 2015;Berhe, M. G. & Liu, H., 2013; Alden, C., Alao, A., Zhang, C. & Barber, L., 2018)。有的学者应邀撰写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百科全书或学科手册的有关章节,例如,葛佶、李安山、许亮、张春、孙晓萌、唐晓阳、程莹等学者分别就中国的非洲研究、中国的非洲政策与非洲华人移民、中非关系的再思考、当代中非关系、中国的非洲语言研究、非洲的中国经贸合作区、非洲-中国的戏剧交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Ge, J., 1997; Li, A., 2013b; Akyeampong, E. & Xu, L., 2015; Zhang, C., 2017; Sun, X.,2019;Tang, X., 2019; Chen, Y., 2019)。有的学者成为国际杂志编委或同行评审专家。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或不断举办中非关系研讨会并邀请中国学者参加,或频繁派员拜访中国非洲研究机构。外国政府外交部门还邀请中国学者解释中非合作的现状【1】。这些均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竞争力。
中国非洲研究的学者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纳忠教授于2001年10月25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授予的首届阿拉伯文化沙迦国际奖。2002年,颜海英应邀赴鲁汶大学参加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古典学系教授Willy Clarysse主持的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数据库项目。海德堡大学埃及学博士金寿福曾于1998年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考古队对底比斯阿蒙荷太普三世墓挖掘整理工作,2000年又参与海德堡大学赴埃及卢克索官吏墓发掘工作。
2013年5月24日,杨立华和李安山应非洲国家驻华使团之邀,在凯宾斯基酒店为庆祝非统/非盟50周年举办的“泛非主义与非洲复兴”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2013年9月9日,朱伟东被南部非洲仲裁基金(AFSA)任命为国际商事小组的仲裁员。2013年9月19日,李安山应邀参加“庆祝中南建交15周年学术讨论会”并在南非外交部大楼为他和南非学者主编的新书发布会上发表演讲(Li, A. & F. Y. April, 2013)。2013年11月3日,李安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之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卷,后扩展为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并在巴西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该委员会副主席。耶鲁大学麦克米兰中心邀请李安山与尼日利亚前外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易卜拉欣·甘巴里(Ibrahim Gambari)担任共同主席,主持了2016年3月15-18日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商学院举行的“非中关系:平衡、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国际研讨会和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北京论坛举办的研讨会 【2】。 2018年,刘海方被任命为CA/AC研究网络执行董事会成员。
令人振奋的是,有的青年学者已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北京大学程莹的博士论文获得拉各斯研究协会(Lagos Studies Association)最佳博士论文奖(Best Doctoral Thesis Award),这在中国学者中实属首例。刘少楠博士在美国非洲研究学会2018年年会上获得研究生论文奖(Graduate Student Paper Prize Winner),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3】。科隆大学周阳博士有关中非跨文化婚姻的论文获得“SEHR GUT : 1.0(特优)”等级。
中国学者的国际发表也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在非洲研究国际刊物上发表较少。1995年,北京大学颜海英参加剑桥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埃及学家大会时提交的论文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Yan, H., 1998)。李安山于1994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工作,就加纳的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Li, A., 1994, 1995, 1995a)。
21世纪以来,对非洲或中非关系的研究不断加强,学者在国际刊物上的发表持续增加,以专著、论文集或论文的方式提出看法。例如,复旦大学金寿福对古埃及纸草文献以及神权的诠释(2000, 2001, 2001a, 2003, 2003a, 2003b, 2004, 2005),李安山关于南部加纳的殖民主义统治与农村社会反抗和非洲华人史的专著(Li, A., 2002, 2012),颜海英对托勒密石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7)。有的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的研究状况,如颜海英对中国所藏古埃及文物的研究(Yan, H., 2006, 2006a),王海利关于中国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研究方法的分析和对刘文鹏教授的推介(Wang, H., 2013, 2015),温爽对中国阿拉伯语研究的介绍(Wen, S., 2015),李安山对不同时期中国非洲研究的综述(2005, 2007b, 2008, 2010a, 2019, 2019a)。
中非合作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学者在国际学界日益受重视,其论文主要关注中非关系。现在南非工作的加纳学者普拉(K.K. Prah, 2007)、肯尼亚学者希夸提(J. Shikwati, 2012)、以及德国伯尔基金会与非洲民间组织法哈姆为中非合作研讨会主编的专集(Harneit-Sievers, et al., 2010)反映了双方对中非合作的理解。中国学者与南非和埃塞俄比亚学者合编的三本论文集(Li, A. & F. Y. April, 2013;M. Berhe & Liu, H., 2013; G. Shelton, F. Y., April & Li, A., 2015)体现了双方对中非合作的代表性意见。这些论文集收录了曾强、杨立华、安春英、贺文萍、洪永红、李保平、李智彪、张永蓬、刘鸿武、施琳、张春、梁益坚、唐晓阳、肖玉华、智颖飙、罗建波、李新烽、王南、庞中英、王学军、李安山、肖宏宇、许亮、曾爱平、张伟杰等中方学者的论文,反映了中非学者对伙伴关系的理解。
总体而言,中国学者所论及的主题至少包括:中国的非洲政策及其作用和影响(Zeng, Q, 2002, 2010; Li, B., 2007,2008; Li, A., 2007, 2008b; Zhang, Y., 2007; He, W., 2008c, 2009, 2010a; Pan, 2011, 2014; Luo, J., & Zhang, X., 2015;Liu, H., 2017, 2018;Li, X., Li, Y. & Zhang, M., 2019)、金砖国家合作(Li, A., 2013; Li, H., 2017)、国际发展合作与援助(He, W., 2010b; Zhang, X., 2011; Liu, H., 2015)、工矿业(An, C., 2002;Wang, X., 2013; Tang, X., 2014a, 2014b, 2019; Xu, L., 2019; Zhao, S., et al., 2019a)、经济技术(Zeng, Q., 2002; He, W., 2006, 2012; Tang, X., 2011, 2014c, 2014c; Liu, H. & J. Monson, 2011; Zhang, J., 2015; Li, A., 2016a)、医疗卫生(Li, A., 2011,2011a, 2011b, 2013c; Lin, S., Gao, L., Reyes, M., Cheng, F., Kaufman, J., El-Sadr, W.M., 2016)、文化教育(Liu, H., 2008,2010; Li, B. & Luo, J. 2013; Li, A., 2011c, 2012a, 2018; Li, X., Wang, N. & F. Y. April, 2013; Li, X., Li, Y. & Zhang, M., 2019; Xiang, Y., 2018, 2018a; Pan, H., 2019; Qiu, Y., 2019)、法律与治理(Hong, Y., 2007, 2010; Zhu, W., 2008, 2009, 2012, 2013, 2014, 2017; Xia, X. & Xiao, Y., 2011; Zeng, A., 2015)、双向移民(Li, Z., et al., 2009, 2012;Zhang, L., 2008; Li, A., 2009,2010, 2012, 2015a, 2016,2016a, 2017, 2017a, 2018, 2018a; Yang, Y. 2011; Niu, D., 2018),等等。
学成回国的学者中不少有国际发表。温爽专注中国埃及关系及亚非交往(Wen, S., 2014, 2015, 2016,2016a, 2019)。张巧文探讨中国非洲发展基金在非洲的作用(Zhang, Q., 2015, 2015a)。程莹专攻尼日利亚戏剧及中非戏剧交流(Cheng, Y., 2014, 2016, 2016a, 2018, 2018a, 2019)。许亮研究南非经济发展及华人的作用(2015, 2015a, 2017, 2019)。唐晓阳与外国学者交往甚多,近三年有关中非关系的论文为国外同行关注(Tang, X., 2016, 2016a, 2018, 2019, 2019a; Monson, J., Tang, X. & Liu,S., 2017;Brautigam, D., T. Weis & X. Tang, 2018)。廉超群用英、阿文发表了有关阿拉伯政治与文化的文章(Lian, C., 2016, 2016a, 2016b, 2018)。邱昱探讨中非交往中的社会层面特别是企业道德问题(Qiu, Y., 2018)。袁丁对中非双向移民做了探索(Pang, C. & Yuan, D., 2013),同时,他在牛冬博士在探讨广州非洲移民时提出的“过客”概念(使用英文对应词“transient”,Niu, D., 2018)的研究基础上,将“Guoke”(过客)作为英文专有名词提出(Yuan, D. & Pang, D., 2018)【4】。刘少楠考察了尼日利亚华人对当地的贡献 (2019)。
东北师范大学的英文刊物《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Guo, D., 1995, 1998, 1999, 2002, 2003, 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英文刊物《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也关注非洲(Guo, 2015, 2017;Li, A., 2015b, 2017b; Wang, H., 2017; Song, H. & Guo, D., 2018; Guo, X. & Guo, D., 201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当代国际关系》(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国际问题研究》(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国际展望》(Global Review)和北京大学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院的《中国国际战略评论》(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Liu, H., 2012; He, W., 2012b; Liu, Q. & Zhao, Y., 2016; Zeng A. & Shu, Z., 2018; He, J. & Wang, L., 2018; Li, A., 2018b)。中国非洲研究院的《中国非洲学刊》(中英法三种文字)将为中国非洲研究的国际交流提供新的学术平台。
文中所提到的文献略。
END
注释:
[1] 例如,2014年6月13日,李安山与两位挪威学者应邀在挪威外交部会见非洲司官员,交流中非关系问题。2016年11月10日,李安山在会见毛里求斯外交部负责人U. Dwarka-Canabady女士后在毛外交部作“中国与非洲的发展合作:理念与实践”的讲座,与毛外交部常秘等50多位外交官交流。“非洲问题专家李安山教授来毛里求斯开展学术交流”,。
[2]“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教授应邀共同主持‘中非关系研讨会’”,中国世界史研究网,。2014年,李安山作为AFRASO客座教授应邀在法兰克福大学授课并做多次讲座。2015年,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应邀访问北京大学,校方将李安山教授关于加纳历史的中英文专著作为礼物送给安南先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