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殖民主义与非洲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史所举行

殖民主义与非洲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史所举行

殖民主义与非洲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史所举行2021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非洲史研究室承办的“殖民地时期非洲史研究与编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1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非洲史研究室承办的“殖民地时期非洲史研究与编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位专家学者发言。会议围绕殖民主义与埃及、殖民主义与南非、殖民主义与尼日利亚、殖民主义与肯尼亚、殖民主义与东非、殖民主义与非洲发展等六个议题展开交流讨论。本次会议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议题:“殖民主义与埃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王林聪研究员指出,英国殖民统治对埃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具体来说,英国殖民统治以政治上控制埃及的所谓“忠告政策”,以经济上的“农业经济专业化”政策,以军事上驻军七十年削弱埃及军队为抓手,对埃及进行殖民统治,其本质是奴役埃及人民,即“英国的智慧支配埃及的手”。其中,棉花种植园经济使得埃及走上了一条单一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使埃及沦为缺粮国,经济进一步依附于资本主义市场,丧失了经济独立性。英国的政策加剧了埃及社会贫穷化,激化了埃及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注定带来反抗斗争和新革命的到来。

内蒙古民族大学王泰教授提出近代埃及的历史主线可以用寻求自主和走向现代来概括,埃及人诉求的实现具有起伏性。近代埃及历史变迁具备如下五大特征:一是经历了从传统君主王朝统治到现代议会君主制的转型;二是通过棉花种植、苏伊士运河和大规模海外金融借贷进入世界市场,至20世纪上半期,经济自主性步步丧失;三是民族主义逐步觉醒,伴随三次殖民主义形态的变化,民族主义也发生了三次变化,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四是伊斯兰力量经历了从式微到复苏乃至重新崛起的过程;五是随着城镇化进行和与西方交往增多,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毕健康研究员以埃及为切入点评价了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抑或现代化这个术语或非洲现代化,都是学术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剑桥学派为主的西方学者,以巧妙的叙述方式,大多突出殖民主义对于非洲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多数非洲民族主义历史学家,批驳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殖民史学,实事求是地重评殖民主义给非洲留下的消极遗产,具体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8卷本《非洲通史》以及其他许多专题研究成果中。他认为,殖民主义对非洲现代化的影响过大于功,并提供了具体例证说明埃及现代化长期裹足不前的状况。

第二议题:“殖民主义与南非”

北京大学潘华琼副教授考察了南非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认为其有三大来源:基督教传统、社会主义传统和种族融合传统。19世纪末兴起的独立教会催生了非洲民族主义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党,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是其共识。1921年成立的南非共产党,社会主义传统注入非洲人国民大会党,两者的共性是反对白人资本主义支配下的内部殖民主义。以曼德拉为首的非洲民族主义者为非洲民族主义注入了种族融合发展的思想因素,最终形成了各种族融合发展的南非民族主义运动。

华东师范大学刘伟才副教授提出,在评价殖民宗主国对非投资时,政治因素和“政治正确”因素的影响无法回避,加强计量或个案研究或是唯一的出路。随着殖民统治推进,宗主国尽可能压缩对非洲殖民地投入的政策倾向逐步改变。宗主国对非投资在强调政府主导引领的同时又不得不依赖私人企业和国际资本,各方矛盾与非洲自身条件的复杂交织导致对非投资过程的多样和结果的多元。简单的二元性评价框架无助于对殖民时期非洲经济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也不利于分析非洲当前和未来发展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兰研究员探讨了非洲传统因素如习俗法的变迁对社会发展如女性权利的影响,强调习俗法在历史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改造,结合原有的传统习俗法才形成目前的习俗法。殖民者引入西方排他的所有权观念,确立了“一个男人一块土地的原则”。这改造了以往习俗法的基本内涵:个人的福祉与社会的福祉相关。未来解决女性土地权利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能同时体现宪法价值和乌班图价值,而非简单以人权法取代习俗法。

第三议题:“殖民主义与肯尼亚”

复旦大学孙遇洲副研究员以殖民地时期肯尼亚史为中心,梳理了殖民地时期非洲史学术发展脉络。他认为许多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官方史料完成,有着非常强烈的殖民视角,缺乏来自非洲人的观点。她剖析了英国瓜分非洲的历史阐释,认为瓜分动因战略派和经济派的观点各有合理之处。接着,她介绍了非洲人抵抗运动的学术成果,其中重点分析了茅茅运动的学术构建历程,分析了围绕这场运动产生的庞大学术产业,其争论的范围包括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目标、非洲和殖民社会内部的冲突,以及它在肯尼亚历史上的重要性。

浙江师范大学李鹏涛研究员强调了殖民统治方式和肯尼亚独立初期政治发展之间的连续性。他结合学界流行的新殖民主义说和新恩庇主义说,认为肯雅塔的执政方式既延续了殖民时期强省政府的策略,也利用了凭借私人网络的恩庇策略。他提出,研究殖民主义与独立后非洲国家政治的关系,需要关注三条因素,即殖民统治的基本特征及演化、殖民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和非殖民化进程的具体步骤,而且需要明了殖民主义的结构性限制和非洲人的历史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需要注意殖民者的意图、政策以及政策实际后果之间的差异,不同殖民地的差异性与一致性及背后的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杭聪副研究员从非殖民化时期英国对肯尼亚的政策切入,探讨了英国制定并取舍殖民政策的次序。他首先分析了非殖民化时期肯尼亚的三大标志性事件,包括依赖白人移民从事出口经济作物生产,大规模群众性的反殖民主义暴力斗争——茅茅运动并通过谈判和平独立,战略上作为埃及苏伊士运河军事区的后备基地成为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区域。他指出土地矛盾贯穿非殖民化时期始终,影响着非殖民化的基本步速。“连襟兄弟之情”和军事战略利益,使得英国政府不断变化节奏。

第四议题:“殖民主义与尼日利亚”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文刚副研究员指出,英国殖民统治对尼日利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尤其强调“间接统治”制度对当代尼日利亚地区、民族和宗教分野的负面作用。他还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在培养了一批社会精英阶层的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分层和裂痕。此外,他认为虽然殖民统治客观上也开启了尼日利亚现代化的大幕,但英国殖民统治的“建设使命”主要是为了服务殖民当局及大英帝国的利益。

苏州大学郑宪副教授指出,殖民主义控制和影响毋庸置疑对尼日利亚的发展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促进其现代性,但也阻碍其长期全面正常发展。殖民地时期的统治强制为尼日利亚统一提供了一些基础,否则尼日利亚融入现代社会的速度要晚很多。但是,殖民者为了自身便利创造和留下的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是独立后内战和族群、地域冲突的肇始者。他提出要正视尼日利亚人的主动性,包括非洲人社会内部保持非洲传统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努力,精英阶层在政治发展和现代尼日利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工会运动的贡献,尼日利亚人在冲突中的整合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杭聪副研究员认为,英国殖民者对尼日利亚初期工业化的影响是其对非洲经济转变影响的缩影,也是其他殖民者影响的缩影。尼日利亚殖民地政府先后实行间接统治和地方自治的政治制度,以便维护所谓的“开放经济”。该经济形式摧毁了当地工业传统并且遏制了新工业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主义者的敦促下,尼日利亚迎来初期工业化的高潮,但难掩其有增长无发展的本质特征。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非洲各地唯有打破所谓的“开放经济”,扭转殖民主义对非洲经济的不合理改造才能推动工业的大发展。

第五议题:“殖民主义与东非”

浙江师范大学赵俊副研究员以非洲大湖地区为例,详细阐述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非洲大湖地区可分为资源型殖民地和荣誉型殖民地两类,对殖民宗主国和当地非洲人之间的“政治共谋”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这种关系的实现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殖民宗主国当局、资本、宗教互有牵绊,一种是被殖民者同殖民者军事实力悬殊。无论是何种情况下实现的“政治共谋”都并非简单地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双方按照力量对比重塑当地利益格局的过程,尤其表现为政治势力扩展和传统制度的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天宜博士以斯瓦希里语在非洲民族解放中发生的历史阶段性的变化为案例,探究非洲民族主义在不同阶段所代表的历史含义,力图展示非洲民族主义内部的“分裂与融合”,促使学界在非洲的语境下对于民族与身份范式进行再定义。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非洲人同讲斯瓦希里语的非洲人之间反殖道路的不同观点,实际反映出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精英同大众之间的文化割裂,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趋同才使得非洲民族主义在反殖民统治和构建民族国家中具备了实际意义。

第六议题:“殖民主义与非洲发展”

北京大学许亮助理教授阐述了自己对殖民统治与非洲工业化问题的思考,认为可以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将殖民统治分为两个阶段。1945-1960年左右非洲殖民地的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仔细研究。不同参与者的能动性与作用可以成为挖掘的切入点,如工人、女性、技术专家的相互交流、独立前的非洲企业家、外资和外族企业家以及非洲工业品消费者群体。他还提出史学家建立殖民史与非洲崛起叙事的关联或连续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湖南师范大学陈晓红教授强调了殖民体系瓦解的国际环境因素。她承认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推动殖民体系瓦解最重要的力量,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世界格局以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促使殖民主义撤退、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她认为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了世界潮流;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如借助资本本身力量控制非洲的新趋向和美国经济霸权兴起是促使英法等殖民宗主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撤出殖民地的原因之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区域性组织及会议对非殖民化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非洲史研究室主任毕健康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他谈到研究和编纂殖民地时期非洲史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需要以创新思维尊重非洲人民对非洲历史的判断,特别是当遇到对不同群体、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不同之时;二是需要辩证地看待殖民地时期和整个非洲历史发展的断裂与延续性问题;三是需要注意学术话语的问题,分析历史文本书写者的立场。会议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非洲史研究室杭聪供稿;综合处陈蓉供图)

上一篇: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导师介绍:姜恒昆
下一篇: 【好文共赏】李安山:中国非洲研究的国际参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