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可以通过哪几本书相对准确、从头到尾地了解中国历史?

可以通过哪几本书相对准确、从头到尾地了解中国历史?

可以通过哪几本书相对准确、从头到尾地了解中国历史?先把结论放在最前面。北大张帆教授的《中国古代简史》,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缺点是成书于30年代,止笔于20年代,半文半白,了解大致意思即可。大陆简体版第四第五第十七章删减严重。

先把结论放在最前面。北大张帆教授的《中国古代简史》,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缺点是成书于30年代,止笔于20年代,半文半白,了解大致意思即可。大陆简体版第四第五第十七章删减严重。我看的是繁体电子版。此书为早期作品,史料上引用自有粗陋之处,例如景善日记及太平野史之运用。笔者擅长近代外交史,而对政治史军事史部分固有所不熟,然是书属近代史开山门阶段之作,其类似同比可比拟箫一山之清代通史(自然也有类似缺点,比如文字半古半今,史料运用不符现代学术规则自出引处,史料粗疏错误之处再说难免等等) 是书引用原文史料甚多,观点有致,然文笔一般,喜欢轻松阅读的就不必看了)或18年1月出的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1921年以后的就不客观了,考虑成书年代,推荐顺序优于陈恭禄的近代史),21年后读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大陆版删除了不少对mao jiang不利的史料),49年后读港中文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十卷本,杨奎松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共两本),沈志华(他和高华先生都有失偏颇,先不看。如果您还发现这些学者中有不客观的,麻烦告知我),杨奎松等人在港科大的讲座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港大国史不全的遗憾。没讲的部分读香港张家敏先生的建国以来(1949-1997)。那位大人之后的历史只能通过名人回忆录(朱相的价值最高),文集,政治学,经济学(政治史社会史可能骗人,经济史绝不会说谎,推荐一本很难啃的红色资本)社会学(孙立平先生的断裂第一,第二章)著作来了解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前面写的书太多,买了这么多最后也许就这样。毕竟“教学之难莫过于打好初学者的基础”,

一旦第一本书给你了打击,之后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但是不要担心,看或学历史从来都不嫌晚。“Zahme Xenien(慢慢来,不要放弃)”

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入手,你一定要先“尝到知识的滋味”,之后,“一旦养成了对知识的品味,对于卓越的追求自会激励你,将来只要有心向学,不论有没有老师,都能一日千里。”

买历史方面的书(其实包括各种的书)一定要读完一本再买下一本。

上来就推荐24史,《资治通鉴》的人的话别信。他们可能比较特殊,不具有普适性。(以我的智商,这种大书,我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放弃。)先从24史说起,前四史的水平最高,其余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哪怕是水平最高的《史记》也有一些文章难读。(特别是关于天文历算方面)《资治通鉴》的问题在于,比较枯燥,不如纪传体史书有趣。(如果题主认为自己文言功底不行,我建议先读白话翻译,再读原文。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白话翻译很可能有些地方没有翻译出原文的韵味儿。白话翻译,相当于拐杖,不应过分依赖。)《二十四史》不是入门级读物,若非没有必要,不建议深读。如果硬要阅读《二十四史》

建议拆开读。

想了解四千年职官变动,就去读各史的职官志。

想了解古今行政变化,就去看地理志。

想经天纬地,就连带着天文志一块读。

想了解边疆民族,去读土司等传。

想了解中外联系,去读外国传。

想了解历史上数千年大事年表,读本纪。

想看历史上的花边不正经,读五行志。

想了解汉服华章之美,读舆服志。

想了解中国礼仪之教,读礼志。

想看具体人物的生平,直接去找此人列传。

觉得文字太枯燥,看不下去,去看诸史的表。

一般来讲,纪传体的历史一般都会比编年体的好看,因为纪传体更加依靠作者的编排,更主观,甚至有时更像是小说。

举个例子,中国历史中,《史记》要比《资治通鉴》好看,比如司马迁描写项羽刘邦的时候,完全出于自己的想象,却又如此合情合理,引人入胜。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看见秦王出游,跟项梁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爷能取代丫!)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看到秦王出游,叹气说:爷们儿这么活着才过瘾!)

要不司马迁也不能信心满满地说他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他历史书籍慢慢你会发现的。

不要再去看初中,高中历史课本,大学的《近现代史纲要》,这是典型的“秽史”(尽管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政治宣传不是历史。而且说实在的你就是想读,恐怕也读不下去。

先不要去纠结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等你越看越多越看越深的时候,世界本来的面貌会慢慢向你呈现。

当然,还要说一句,偶尔是年龄还没有到该对历史产生兴趣的时候,比如你很难让小学生初中生都去热爱学习历史,也许时间到了,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老老实实把前四史捎带《资治通鉴》读完,水平已比袁腾飞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剩下的时间去读点诸子百家,历代文选,这才是与先贤交心,以古为鉴的正确打开方式。二十四史里面,对于非历史研究的普通人来说,看完前四史基本上就行了。但是前四史只是将历史从远古说到三国,对于三国以后的,那就需要资治通鉴来讲述了。如果觉得辞职重建太过乏味,可以阅读《通鉴纪事本末》和吴调侯先生编的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的编者)。如果你的古文功底还不足以支持阅读这两本古籍的话,建议阅读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这十一本书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重史轻文,水平尚在一般小说之上。上述三本书只能当故事看。如果想深入学习历史,还得转过头去看《资治通鉴》,建议同时配合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进行学习。当题主在阅读《资治通鉴》时有了感悟记下来,与船山先生的议论对比,从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1.以《资治通鉴》为总纲

我看资治通鉴主要是看人和事,什么食货、盐铁、地理之类的,如果不是为了找茬打脸,我根本不会去翻。人、事和意见才是核心,所以资治通鉴这方面水平极高。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明争暗斗撕过的逼,古人都撕过;而且能记载到史书上的撕逼,都是顶尖人物间的撕逼大战!!!个顶个好看!

看完资治通鉴,我就再也不看虚构出来一堆人物和对话的历史小说了:)但是《权力的游戏》《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老版《三国演义》老版《水浒传》《东周列国志》春秋篇《纸牌屋》《人民的名义》等还是要强推:)

2.以人物为线索

对谁感兴趣,就用这个人为线索把维基百科先读一遍,然后相关的史料记载读一遍,还可以佐证一些野史笔记等。

3.笔记摘抄

这个一说就太多了,摘抄记的是名句和事情大略,而不是全文摘抄;核心目的是为自己的写作准备素材。

4.学以致用

研究了历史以后一定要经常总结写作,否则转眼忘之脑后了。历史只是素材,只有根据素材形成的观点,才是自己的。无他,多读多看多思考

《通鉴》绝对是好书!!!唯一的缺点是实在太多本……《通鉴纪事本末》,比《资治通鉴》算是简略了不少,而且是完全遵循《资治通鉴》编制,没有任何原创。《纲鉴易知录》从三皇到明末,涵盖比较广泛,体量比起二十四史小多了,才8册,相当于简明版的资治通鉴,重要事件、人物、对话都有保留,便于系统的了解历史。当然这本书有些地方很不好,详略极不得当,该详写的地方一句话带过,不重要的地方却常常写一大段。

如果想深读廿四史(初学者不要这么做)第一步:推荐王力的《古代汉语》,学习古文,这一本书足矣(这本书全书有四册,如果比较大的话郭锡良版的《古代汉语》也可)。重点看字形分析、常用字解析、古代文化常识这几个章节。(只要不是考试,语法等等不是重点,大量阅读文章获得语感后会自然掌握)

第二步:熟练掌握几篇范文,以先秦两汉文章为主,南北朝到初唐的骈体文也颇有特色,也值得注意。经典史传类范文例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史记《项羽本纪》、汉书《苏武李陵列传》等,力求把每个词义搞准,越熟悉越好。(这些文章《古代汉语》上都有,而且有精确的解析)

有以上基础,相信再来看史书类原文就好多了,至少看《资治通鉴》看慢一点是没问题的。

很负责任的说,网络上的东西,无论是史料的运用还是笔锋,真心不够看。(例如被吹为中文论坛第一神帖的地缘看中国,真的只能算国际政治学的入门性读物,不必深究。十年前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基本上在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的基础上,用比较傻和二的语言以及作者比较天真的正邪二元论重新叙述而已。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血酬定律》,张宏杰(他的老师的书我也很不推荐)先生的大明王朝的七个面孔都只能算得上是畅销书。(这三位先生的书相当于《枪炮病毒和细菌》的说明书。)如果喜欢明清易代史,推荐阅读顾城先生的《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先生的《洪业,清朝立国史》,当你读完这三本书后,你会觉得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也不过如此。另外还有一个也许带有我个人偏见的忠告:马勇啊张鸣啊雷颐啊他们的书,最好别读。怎么说呢,他们在历史学界的身份和地位,有点类似于郎咸平之于经济学界的地位。不同的是郎教授在其专业领域如企业重组这些方面至少曾经是权威,而马勇等人在近代史的任何领域都未曾有过学术意义上的贡献。)相信我,你看过史家原著之后再看网络文章,如同吃过好桃又啃烂杏。

读史是为了明智,于言行有益,不为装逼,如是而已。

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咱们应当从近现代学者的通史性书籍着手。

中华上下5000年可能题主认为浅显了。那我推荐咱们就从中国通史读起。现列举我所读过的一些通史。(那些推荐一大堆书单,自己都没读的话,不要信。)

顾颉刚曾指出中国通史写得好的有七本,今天还广为流传的且极具特色的大约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还有张荫麟《中国史纲》。其实我觉得文笔最好是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可惜只写到王莽就英年早逝(我觉得张先生是用文学家口吻叙述历史,当时定位是高中教材,读完没有余音绕梁之感)。所以从好看好读的角度,我觉得台湾的傅乐成版(一定要读先生自己写的那两本,大陆出版时删掉了民国部分,无伤大雅。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套七卷本那是他学生写的,质量差很多。)和陈致平版最好(陈先生的那一版刚在大陆出版时,编辑的比较差,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被删。不知道近些年出的改观没有,如果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建议去港台地区买。这书估计绝版了),比钱先生的好读,态度也比较客观中立。雷海宗的中国通史好看是好看,但没有令人回味的地方。吕思勉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白话本中国史,但是,说实在的文字真不好懂。被书商炒的最火的中国通史是四三年四四年出版的,从专业的角度不及白话本中国史。建议先读下册,上册进阶时选读。钱穆先生是温和派(很多人力推钱先生的《国史大纲》,但书编排不好。

我觉得最大的障碍不是繁体字,而是钱先生难读的半文半白风格,竖排排版方式。涉及到宋明理学的部分需要读一点哲学才能看懂。况且钱先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家,他是经学家,真正的学术代表作是诸子世系系年,《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都只是课堂讲义。我看到有答主说钱先生的史料翔实,相反他很多地方妄下断语,其学生严耕望也说,钱先生的结论不用看,看其推导过程),吕思勉先生是激进派(由于时代原因,作者可能会夹带私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例如岳飞是军阀。我曾经听到有教授将吕与蔡东藩先生并称)。柏杨先生我觉得是愤青派,最好等读了大量的书籍,有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再去读他的《中国人史纲》。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类大学教材、陈恭禄《中国史​》类讲话稿 、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文言味较重、有时用词很古怪。

均属未完之作,还不如钱先生的书有创见。《中国断代史系列​》总篇幅在千万字以上,对进阶爱好者来说是学习中国史最好的入门,但对初学者就只好远观了。更何况隋唐以后部分不及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能不能超越“国史四大家”之钱、吕的通史,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大家都“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且年代不如张帆先生的《中国古代简史》新。所以严格地讲,今天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接近完美的中国通史读本。写作优秀的中国通史读本,其实是要多人合作的。司马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每个历史学家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只有多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不过通史的寿命一般只有20年(我只说了个大概,别较真),学者也不会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当然也还有大近代史的说法,比如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从清代开始说起,要是从经济上来说,从宋代开始说起也无妨):关于中国近代史,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编写思路不一致,体制内采用的是“毛——范近代通史体系”,讲的是悲情史;体制外的论述方法各有千秋,比如费正清,采用“冲击——反应论”来说明中国近代史;郭廷以,采用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思路来写中国近代史,等等。体制内外,思路有差异,就导致了参看不同书籍时,会陷入一方攻击另一方的现象。历史的编写需要不同思路、理念的碰撞,采用论从史出,而非史从论说的写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看的更加清楚。近代史的编写,讲求不同的史观,但不管是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也好,还是革命史观也罢,存在即是合理,我们需要的是将其中庸,不偏不倚,形成一套自己认可的近代史体系就行。其实近代史的编写,主要的目的就是宣扬伟大的爱国主义,体制内外,思路不一,但殊途同归。

提到中国近代史,名气最大的有如下几部。像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在大陆出版的时候删去了,我估计有1/3的内容。原版有两本,现在只有一本。建议如果读实体书去港台地区买,如果想读电子版自己去找,不是很难找。),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虽然,陈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著书,但此书并不像教材那般机械死板。值得注意的是,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断代史,他是从社会角度去分析近代史。在这里我建议咱们先把基本通史读透之后再去阅读陈先生的书。)李剑农(中国近代政治史)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三卷本),胡绳,近代史研究所编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刘广京、陈永发等编著的从晚清到中共的近代史三部曲,剑桥晚清民国共和国,这些书都值得一看,各有所长。都是断代史。恐怕不符合题主的要求。但我还是会推荐。

不过上述几本虽然有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初学者最好阅读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台湾学者),郭廷以的这本如同《中国近代史事日志​》和《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的简本,排比史实较多。其次推荐阅读章开沅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大陆学者)。我认为学习历史不能光从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多个维度去看问题。只有阅读两本以上的中国近代史才能比较完整的了解近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常识。因此我推荐了大陆和港台学者的书。在研究中国历史方面大陆首屈一指,不必崇洋媚外。而港台和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历史也有很深的理解。但西方汉学家对于获取中国史料难度较大,他们对咱们国家有一定的偏见,有些观点现在看来有明显的错误,初学者刚阅读时可能会被意识形态的偏差而带着沟里去,所以不建议阅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由于时代局限,现在看来有点儿旧了,而且观点比较激进。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文采虽好,但阶级史观较重。吕思勉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建议他的书不应当在入门时期读,因为他的观点现在看来有些问题,而且文风强势,很容易让读者不加思索他认同他。)

打一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咱们中国人写通史是站在门内看问题;港台日本学者是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西方学者是站在门外看问题。如果想换一种角度可以看到外国人写的。首推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但是这是一个系列,内容特别多,我不建议初学者通读,应当挑喜欢的时期喜欢的人物选读,而且不要认为外国人写的就很客观,就是好书本国人写的就很偏颇就是垃圾。在中国历史方面还是应当多读咱们中国人写的书。像。《剑桥中国史》系列前几本书,对中国的成见较深,后几本书偏见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有不少结论在费正清先生去世前就被推翻。况且只翻译了几本,未全部翻译并且如果要看外文书籍,最好去读原本。如果你说我外语不好,那你把英语学好,英译版的也不错。你跟我说我英语也没有学的那么好,那我建议你去读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系列。值得注意的是我不是针对历史方面,而是针对所有的外国书籍。)《哈佛中国史》的内容就比《剑桥中国史》系列要精炼了不少,可以读一读,只不过质量要差不少。

我觉得学历史最好是先读通史,然后看自己喜欢哪一时期,哪个方面再去读经典的书(就好比建房子,先搭一个框架,有了基本的框架后,再往里面填东西就比较容易了,否则你会感觉到只有部分没有整体。)。

个人认为最好先看学者的专著,再去读史料。否则只看专著会觉得泛泛而谈,收获并不是很大。(如果是要应对高考历史的话,最好的还是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纲要》,剪伯赞先生的是我爸那个时候的考研指定书目,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文采最好的。如果去除教条的阶级史观的时代烙印,与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差不多。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是评价最低的,不推荐。吕轻羽先生《简明中国通史》我没读过,不敢妄言,不过这书早绝版了,估计您也读不到。卜宪群先生主编的那一套质量比前两代学人的要差,还是大部头,不推荐。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太浅。黄仁宇先生不是史学家,他是汉学家,《大历史》实质上是历史类散文。像白寿彝版中国通史(22卷本),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十卷本),史仲文的中国全史(百卷本)应该是专业人士的参考书,相当于《现代汉语词典》)

我认为如果你要学历史的话,最好还是读北师大的那个本科教材。其次可以读北大历史系张帆教授的《中国古代简史》或者张岂之先生写的《中国历史十五讲》。如果你为了考研直接去读目标院校的指定书目,并辅以历年真题效果最好。

我还想再多说两句,咱先把专业课学好,学有余力再读历史。经典书籍必读,因为经过时代的挑选,绝对是价值很大的,不需要我们再去选择。再然后,找到这些书自己仔细的去看,看后有感悟了再看别人的评论与解读。建议卸载网络论坛(无论是什么论坛。如矢囗乎也不例外),一些用处不大的社交软件,好好看书,少上网(网上很多人胡言乱语,不负责任。例如我这种喜欢信口开河的人。如果你认认真真的把几本书,有系统有安排,有计划的阅读后,你在该专业的功底和能力绝对超过九成以上的网民。如果你连一本书都无法进行看下去,说实在的,你的水平真的只跟评论区的人一样,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还特别喜欢与人辩论。看似变得很精彩很有道理,实际上狗屁不通,漏洞百出。况且辩论技巧还不如《两小儿辩日》的两个孩童高明。我真的很佩服这种人把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网上看人谈论国家大事上。你永远都只是精华评论的搬运者。拾人牙慧者如鹦鹉学舌,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不懂的向身边人请教。不要怕麻烦,感情都是麻烦出来的。(不过凡事都有一个度,你别把别人惹烦了。)最后还是希望题主,能认认真真的看几本书。

上一篇: 民族学考研: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是构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主体。
下一篇: 第三课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