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段姓是中国第八十位姓氏,在中原和西南地区分布较集中。当今段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0.24%,总人口大约有320万。
得姓始祖共叔段,姬姓,名段,一说名叔段。春秋时,郑武公妻子武姜生长子寤生(郑庄公)时,难产,故不喜之。幼子叔段颇讨武姜欢心,遂求武公立叔段为嗣子,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由拒绝。庄公寤生即位后,将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封予叔段,人称“京城太叔”。后叔段反叛终遭失败,叔段逃至共(今河南省辉县),时称共叔段。其子孙为与郑国王室有所别,遂以名为氏,称段氏,尊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段,指锤击,以锤击物。金文的段字,像手持锤在崖下凿石锤击之国形,两小点代表打碎的石屑,是一个会意宁。它的引申之义为锤击,所以,凡是以段为偏旁的字,大多有锤打之义。后来又引申为部分之义,如分段、段落等。段人当以打石或打铁作为自己的职业,因而段人以此为氏族的图腾,命段氏族之名和族徽,段人居住过的地方称段,最终形成段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段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姬姓和赢姓。
第一支源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叔段初封京,封地在今河南荥阳京襄村,号太叔,称京城太叔或称太叔段,公元前722年,太叔段谋反,为郑庄公所伐,北渡黄河逃到共邑、即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其中一支后商以共叔段的字为氏。这支姬姓段氏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赢姓高阳氏颛顼的后裔皋陶,赢姓。皋陶氏族的首领在尧舜时代世为大理官,即刑官。夏朝时其后裔以官名为氏,有理氏。商末大臣理征被害,其妻携幼子理利贞出逃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靠树上的果子(木子)才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春秋时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老子)是理利贞的后裔、春秋时老子之裔孙李宗为鲁国大夫,先食采于段,即今山东济南历城西的段店,后封于干,今山东冠县北的干集,其子孙遂以两封地名合为段干氏。至魏文侯时段干木之子段隐如改单姓为段,赢姓段氏的历史有24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在汉朝前,一支姬姓段氏北迁入鲜卑,居辽西徒河,与鲜卑人融合而成为段部。两晋南北朝时,一直活跃于华北地区,隋唐之际全部落融入汉族。甘肃武威的一支段姓南下进入云南大理地区,到五代后晋时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后裔除部分成为今天的白族先祖外,其余均逐渐融入汉族。这是中国姓氏演化过程中先夷化后汉化的典型事件。西南汉族多段姓正是这个原因。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发源于河南的段姓随后向河北、山东和辽宁扩散。秦汉时期,段姓主要向西北的陕西,甘肃移民,随后南下人四川、云南,东晋南北朝时,段姓移民湖北、江西,随后散播到安徽、江苏、浙江。唐朝时期,段姓已经出现在长江南面的湖南宋朝时,段姓进人福建。明朝时,段姓已经分布到大江南北。
宋朝时期,段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五位。段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段姓总人口的26%。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江西、湖南,这四省段姓大约占段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广东,这三省集中了段姓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南面赣湘两块段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段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九十位。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段姓人口的增长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山西为段姓第一大省,约占段姓总人口的2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云南、甘肃,这三省段姓大约占段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湖南、陕西,这四省集中了段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600余年,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北部和西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西北晋秦陇、西南四川、东南江苏三大块段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段姓人口已达320万,为全国第八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段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320万,增长了16倍多。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段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主要分布于河南、云南、湖南、河北、山东五省,大约占段姓总人口的47.3%;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湖北、陕西,安徽,这四省集中子段姓总人口的27.5%。河南占段姓总人口的12.3%,为段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十字形段姓高比率分布区在600余年间,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继续向西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段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武威、辽西,齐郡。段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者外,主要还有君轼堂。“君轼”堂号典出战国时段干木。段干木是贤人,魏文侯亲自登门拜访,他不肯做官,跳墙躲避了。魏文侯很器重他,每次从段干木家门过,一定站起伏在车上的横木上以示敬意,他解释说:“段干木是位大贤人,我怎能不伏轼呢?”轼,就是古代马车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伏轼就是致敬之义。
2、宗祠楹联
踰墙避主;击笏除奸。
学博酉阳;忠留丹纺。
平羌锡士;梦凤呈祥。
文称二妙;国立一王。
3、族规家训
古寨传人,叶茂根深,英才辈出,惟勤惟谨。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精耕细读,恩泽子孙。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睦邻友善,身体力体。
兄恭弟友,尊长宽仁,广结贤良,天地一新。
自强自立,处事以忍,积德行善,和顺永存。
积极进取,勤学上进,博学善思,不耻下问。
安贫乐道,休慕虚荣,谦虚谨慎,明辨昭昏。
振家旺族,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
万世不竭,积厚载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段姓族谱64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段姓历代名人85名,占总名人数的0.19%,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一位。段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2%,并列排在第一百三十一位;段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2%,并列排在第一百一十七位;段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八位。
历史上段姓重要人物
西汉名将段会宗:东汉并州刺史、新丰侯段颍:西晋辽西公段务目尘;东晋十六国后凉凉州牧段业:唐朝大将段志玄,文学家段成式,宰相段文昌;五代后晋大理国君主段思平;北宋金国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已;南宋大理国国王段智兴;清朝文字训诂学家兼经学家段玉裁;民国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辉县市(发源地)段姓发源地——春秋时共城、段姓始祖的居住地
辉县市远古为共工氏族居住地,殷商后称共国,段姓最早的祖先即居于此。是段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今天和段姓发源地有关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了,但是辉县市风景秀丽,文化远源流长。被誉为“北国小西湖”的百泉,是河南省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园林,已有3000多年历史,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此外,唐佛教盛地白云寺、还有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游隐的竹林寺、元代天王寺善济塔、文昌阁、赵国古长城、仰韶文化遗址等,风格迥异,各有绝妙之处。
交通:在新乡乘坐客运车到辉县,车程约l小时,车票5元。
游线二:云南省大理市(段家巷)
云南省大理市段家巷——段王爷后人居住地
段姓为云南的大姓之一,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段姓在云南最早始于汉代,发展到五代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大理开创了大理国。此后段氏统治大理长达200年之久,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武侠名《天龙八部》中的段王爷——段正淳。大理段氏子孙繁衍至今已是第40代了,这里还存有很多段氏遗迹。大理段家巷居住着40多户姓段的人家,大都是段思平的后裔。现存的民舍建筑多为明清建筑。
千年古城大理曾是唐代的南昭国、宋代大理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三坊一照壁”的民居,白族的“三道茶”,都让人深切感受到独特的白族风情。虽然这个城市就像在古城里随外可见的“五朵金花”——有着浓艳而夸张的化妆和身着改良白族服装的白族少女一样,因为旅游的需要,不断地被改造翻新,已经掩饰了太多的真实,但仍不失为一个美丽的地方。
交通:在大理市内乘出租车一般不打表,在城内行驶一般在6—7元之间。到大理古城可在市区乘4、8路公交车前往,车票l元,也可乘出租车前往,上车前先与司机谈好价,一般在25元左右。
住宿:除了旅游高峰期,在大理住宿便宜而且会有很多规格的选择。民居的价格更为便宜,还能给人回家的感觉。活动:大理白族传统的贸易集币,在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五至七天。据传这种习俗自唐朝时就开始了。顺道游:从大理乘车3个小时,花费45—50元,就可以到美丽的丽江古城了。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正在上传...
取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