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党史研究与教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CSSCI南大期刊,影响因子0.3。

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纪念话语的时代演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纪念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因应国家和社会需要,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念话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主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纪念话语围绕中苏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展开以表达政治诉求,此种话语一直延续到“”结束,有较为明显的政治烙印。改革开放后,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孙中山纪念话语凸显“建设”的一面,开始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繁荣富强”及“祖国统一”也被纳入纪念话语范畴。20世纪末以来,孙中山纪念话语在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实现祖国统一的同时,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民族情感,希望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和平崛起。

11-18

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会动员的微观考察——以河南省光山县吕围孜大队为例

摘要:在1962年底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各地大都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吕围孜大队是中共光山县委确定的22个试点大队之一,于1963年12月18日至1964年5月25日开展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吕围孜大队的大部分干部和群众惶恐不安,顾虑重重。为了消除干部和群众的顾虑,社教工作队运用了多种社会动员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社会动员中,坚持了政治正确原则,使国家意志迅速渗透到基层。同时,由于地方性等因素的制约,工作队和贫、下中农组织在社会动员的实际运作中,并未出现有些学者所说的困境。

19-39

嵌入社会:上海“五反”运动中的团组织与青年学生探析

摘要:建国初期,中共通过群众组织,以政治动员方式,逐渐嵌入社会,将不同社会阶层有效组织起来。“五反”运动旨在打击不法工商业者,清除腐败的外部环境和阶级根源。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举足轻重。在上海团市工委领导下,青年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成为运动的辅助力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团组织颇为审慎,力求避免年轻人斗争性强的特点,使之有序参与政治运动。同时,团组织大力发展、考验、吸收积极分子,纳入团内,清洗落后分子,纯洁团组织,有力地推进了团组织建设。

40-53

米高扬访华中的李敦白事件

摘要:1948年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苏联和东欧等国颂扬中共独立自主取得的中国革命成就,激起斯大林的妒忌与不满,怀疑要走“铁托路线”,摆脱苏联的控制。1949年春,美国抢先于苏联宣布拒绝参与调停中国内战,斯大林又怀疑中共中央机关里的美国人泄了密,于是,决定逮捕斯特朗,并命令中共逮捕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以考验中共对自己的忠诚度。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中共不得不违心制造了李敦白冤案,此事件体现了斯大林时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微妙关系。

54-61

用电影胶片书写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1925~1958:国际友人在华拍摄纪录电影述评

摘要:1925至1958年即大革命至建国初期,国际友人在华先后拍摄了不少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纪录电影,如《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上海纪事》、《中国要给予还击》、《南京暴行纪实》、《四万万人民》、《中国在战斗》、《在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阿拉木图——兰州》等。这些纪录电影和素材的拍摄增进了世界人民和进步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状的了解;促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纪录片的发展。

62-70

瞿秋白与《红旗周报》述论

摘要:相对于瞿秋白主编的一些党报,《红旗周报》和瞿秋白的关系不是太紧密。《红旗周报》发表瞿秋白的文章不到20篇,且篇幅大都较短。但是,瞿秋白是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才逐渐开始在《红旗周报》发表文章的,这是瞿秋白在党内遭到批判被边缘化后为重新适应“左”倾中央而做的最后努力。《红旗周报》见证了瞿秋白的努力,最终也以一篇社论和一篇署名文章宣告瞿秋白希望的彻底破灭。而《红旗周报》也在不久后的1934年初停刊。瞿秋白政治生命的基本终结和《红旗周报》的停办,伴随着中央红军的长征,正象征着“左”倾中央极端政策的破产。

71-76

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社会史论

中共湘鄂西苏区的水灾与革命策略调适(1931~1932)

摘要:北伐运动进至湖北时,正逢1926年水灾,免除自然灾害的后续威胁是新政权面临的紧要问题。在堤工经费筹集上,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下的农民协会之间产生分歧。国共分裂之后,中共将灾民视为重要的革命动员对象。在军事斗争的配合下,湘鄂西苏区建立起来。1931年水灾后,湘鄂西苏区采取在苏区内、外夺取物资的方式度荒。1932年初,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主张以灾民推动土地革命,但灾民更关心是否能获取物资供应。在春汛将到来之际,苏区被迫放弃斗争,集中力量推动苏区和国民政府的堤工建设。在自然灾害的剧烈冲击下,苏维埃地方政府被迫有选择地调整革命策略,与国民政府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引入自然环境这一要素,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77-92

“乡”考

摘要:1958到1959年间的化运动中,出现了“乡”这称谓。基层政权对化运动准备不足,对乡与公社在政权组织及经济管理组织方面的区分认识不清是“乡”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化运动的深入及中央文件的明确说明,终成基层政权和经济管理的唯一机构。

93-99

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民国史谭

施存统脱党声明事件与革命气节的考验

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量中共党员在白色恐怖面前动摇变节,书写了中共党史上最黯淡的一页。施存统作为早期党内的重要成员,也公然在报纸上发表脱党声明,其政治影响自然十分恶劣,也对其本人的名誉造成极大影响。施存统的行为,是革命的天理和一己的人欲之间相互纠缠的结果。正如沈雁冰笔名的用意一样,1927年对于革命的知识分子而言充满了矛盾。一些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产生幻灭感,从而作出了脱党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否决。血与火的考验虽然大大削减了中共的人数,却让她成长为一个更富有战斗精神的革命政党。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让中共倍感革命气节和党性的重要,通过不断提高党员素质铸就了一个具有强大行动力的革命政党。

100-112

上一篇: 在游戏“我的世界”里讲课,复旦教师带学生探索虚拟世界
下一篇: 文史委2014年工作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