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中国史学科于2011 年获批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 年增设了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2015 年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史学资源,依据错位发展的策略,聚焦中国古代文明及近现代社会变迁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拥有教师32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3名。近五年来,中国史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纵向课题50余项。拥有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浦江人才计划3项,曙光计划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Pacific Affairs、China Inform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History: The Journal of Histor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近年来与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旧金山大学、美国二十世纪中国研究学会、美国宗教学会、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长期合作,并成功举办20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形成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积极推荐博士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派遣学生前往欧美、日本等大学留学和交流。目前本学科以“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近代上海工业研究中心”、“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 “国学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顾维钧近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为平台,凝炼成如下几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先秦史。本方向结合晚近发现的新的考古资料及出土文献,重点关注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及传统先秦史相关问题在新材料支持下的重新解读。理论与材料并重,尤其关注古史在解释学工作上的推进。
2. 古代文献与学术史。本方向立足新出土文献,探讨古书的体例及形成过程,并将其与古史史料学的研究相结合,探讨建立从史料辨识到解释力评估的全新的古史史料学理论体系;本方向同时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其他断代史方面的研究。
3. 基督教及近现代中西文化。本方向依托上海是中国基督教档案文献中心和中外学术交流中心之一的有利条件,形成三个特点:一、研究内容全面,对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以及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等都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二、注重在中西互动中考察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双向历史进程,涵盖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基督教与中国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三是注意运用新方法、新资料,尝试在历史学与宗教社会学相结合、中西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的中国基督教,以丰富和深化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外关系变动的认识。
4. 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本方向着重关注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过程中若干重大的学术与思想文化问题:一是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在近现代的嬗变,二是新思想输入进程中的接受和排斥,三是关注中国传统学术在近现代的赓续和发展。本方向注重古代和近现代学术互动的研究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在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中国和世界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分隔的多重视野中,来研究和展现中国学术与思想的发展进程。
5. 近现代中国社会史及城市社会史。本方向着重考察近代以来城市社会转型进程的历史趋势和运动规律。一、关注近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研究。尤其是通过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考察城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民众的生活状态、职业经营、文化教育、团体组织、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与上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各种结构性社会问题。二、关注对近代上海为首的口岸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乃至与中外城市,在城市社会、社会生活等维度的比较研究;在多维学科视野下长期开展对长三角的区域研究,通过个案的、实证的和比较的方法,探寻中国社会长期性的历史变迁对于地方的特定意义以及对于全球的普世意义;三、在大量搜集、运用各种中外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的基础上,辩证地分析近现代中国转型的深层次社会根源,为认知评价历史发展提供社会史的依据。
6. 上海当代史。本方向主要研究1949年以后的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7. 中国佛教思想史。本方向主要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印佛教文献与思想比较研究,佛典汉译与理解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思想史研究,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思想比较研究,当代世界佛教与中国佛教现状、趋势研究,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等。
8.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本研究方向关注中文和外文世界中对于近现代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理论研究和框架构建,把握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术书写以及出版的脉搏和大历史、或主议题的设置,同时强调学术阐释分析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细腻性。在个人、群体、地方、国家民族、地区和世界视野中,研究近现代中国外交体制、理念、实践和机构变迁,外人在华经历、条约口岸制度,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是如何成为全球史的一部分,中国如何看待自身与国际理念和国际机构相遇的历史,外部世界又是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在全球体系形成中的角色。
9、历史地理学。本方向以历史人文地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等诸多层面在地理上的表现,关注空间因素与历史进程的互动。
10、敦煌学。本方向主要研究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与文物、敦煌石窟图像、敦煌石窟供养人、丝绸之路历史与艺术等。
11、西域史。本方向主要从事关于中国古代西域文化史、历史地理、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西域文化素养,研究历史上中国西北边疆民族迁徙、屯垦戍边以及丝绸之路东西交流、文化交融的发展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