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近代史的新认识
自孩提时代听老人们讲我们被压迫的惨状到上学后接触到的历史课本,近代史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看,也不想看的部分。从学生角度讲,它已没有故事性,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史料;从考试的角度讲,它除了一系列条约和屈辱,就是各种原因、意义、影响、启示,读而无味,考而有厌;从都是的民族主义情绪讲,它极具煽动性,因而从小就给我们造成这样一种感觉:近代史是我们的屈辱史,被列强瓜分和占领的奴役史。这跟人一样,没人愿意讲自己的失败,也最容易遗忘失败;每个人都想成为强者,历史也一样。
但随着看书的增多,我发现我们学到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课。这就完全违背了这门课的宗旨。到现在,我可以说对近代史,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虽然它是零散的、破碎的、甚至是片面化的。
我们都知道近代史不仅仅是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有直接战争,也有学习西方。而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个过程是完整的,我们的思想才会那样激烈地剧变。我就说说对思想上的认识。
从《新青年》到“五四”,思想改变像平地惊雷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出现以野火燎原之势得到国民的响应。但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晚清时的新学和新式学堂,它的思想可能被那么快接受么?在康有为力举“君宪”时,孙中山的革命但不被他接受,作为读书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其它百姓呢!这是我说的第一点,晚清新学的作用。
时间很快到了1912年,清朝结束,中华民国建立。我们通常说的是清政府“假宪政”“皇族内阁收买人心”等等。其实,早在1907年各地咨议局就已经建立,而且正常运转,要不然民国政府怎么能那么快成立。清朝的灭亡只能说是它的改革步伐已远远跟不上人们思想的转变了。而人们新思想的建立在于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在当时来讲,一是报纸,二就是留学。正是这两样开启了一个争取言论自由,精神独立的时代。
傅国涌老师在《笔底波澜》一书中提到了四个时期:梁启超承接王韬以《时务报》《新民丛报》为平台的“文人论政”时期,陈独秀《新青年》时期,新记《大公报》时期,储安平《观察》绝响。具体内容尽在书中,在此不赘述。这些报纸不仅刊载新闻、新知,更重要的是它们发出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评论。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用笔开启民智,唤醒民心,引领舆论,代表人民的呼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它宣扬的伦理、是非引导着人民,也间接影响中国革命。
关于留学,将留在下一文《留学之后》中述说。写此文的目的只是想说中国近代史并不是如我们狭隘般认识的那样破烂不堪,它有辉煌,对我们至今仍有影响,我们不应该忽视乃至漠视这段历史。知此段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全民族的民族民主运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