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历史”出现在很多领域,国家有国家的历史,城市有城市的历史,学校有学校的历史,家族有家族的历史,个人有个人的历史……不仅如此,不同的专业学科也都有它们自己的历史,比如美术史,文学史,艺术史,教育史,计算机史,通信史……
之前在日本乡下呆过一段时间,发现总共只有7,8千人的小地方,竟然也有一个当地的历史文化展馆,当地的文化组织会每周举办一次座谈会,来给外来移民者普及当地历史和文化。他们这种对待历史和文化的姿态让我很吃惊,也让我感到很好奇,所以希望借着这个契机好好思索一下,去梳理一下自己对于历史相关的想法。
梳理的脉络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历史”是什么?
“历史”有什么用?
如何使用“历史”?
“历史”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察视角。比如一个苹果被拿出来的时候,你可以说它是红色的,也可以说它是圆形的,还可以说它是树上掉下来的,这都没有错。同样的,观察历史也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比如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理解历史,或者以不同的叙述方法去描述历史。
但是历史和苹果不同的地方在于,苹果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当你不清楚那些抽象的定义(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的果实)具体指什么时,只要拿起一个苹果放嘴里咬一口,就明白了:哦,原来这是苹果。但是“历史”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涵盖了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和行为。事实上,我不太喜欢这个定义,因为它太宏大了,也因此变得不精准。因为如果基于这种定义,我在不小心放个屁的时候,也可以严肃地摸摸下巴说,嗯,这是一个历史时刻。
我想生活中这种放屁的历史时刻应该是有很多的,甚至你在看到这段文字的瞬间,全世界都有很多人在“噗噗”地放着或响或闷的屁。但是,我们在看历史书的时候却也很少看到有人对此有什么相关的描述,除非某个屁足够重要,比如在两国领导人会谈之间放了个响屁导致谈判失败,引发两国大战……
所以,虽然“历史”的定义是: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所有事情。但是“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却是:剔除那些不重要的信息(比如放屁)之后,被重新编排过的样子。由此可知,能够被呈现的“历史”,都不是完备(真实)的历史,而是基于某种意图的编排结果。甚至有偏激的观点认为,历史和文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史学以失真为难逃之劫”
——钱锺书
虽然历史失真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这两个概念能够稍作区分,并且意识到“被呈现的历史”是“经过编排的历史事件”的话,可能我们对于“历史是什么”的理解会了更加通透且宽容一些。
历史有作用?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我对这句话却有所保留,因为如果能够知兴替,知道历史未来的发展,然后却不能对此有所作为(比如阻止王朝的灭亡),那这种知兴替又有什么用呢?拿来吹牛吗(“你看你看,我早就知道这个朝代是要灭亡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将学习历史的方法应用在其他领域。但是我觉得这个观点也不够有力,理由是,很多研究方法本身都是共通的,可能并不存在专属于历史的研究方法,如果真的存在这种专属的研究方法,那就可能真的只能运用在历史学习的领域而不能够被其他学科借鉴。
还有些人就干脆放弃了对“历史”实用性价值的探寻,单纯地觉得读史可以明智,或者学习历史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这种理由其实也容易反驳,因为这种美好的体验可能来源于“阅读”,来源于“学习”,而不单单只是来源于学习“历史”。
这样看来,感觉学习历史真的好像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难道它真的一无是处,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意义吗?
我觉得不是的。
“被呈现的历史”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而是一连串“经过编排的历史事件”,所以它会给人一种“脉络”和“完整”的感觉。这种“脉络”和“完整”的感觉对于人们构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加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类生存的一个潜在需求就是希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历史很好地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的脉络,可以解释你身上的每一个身份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中国史”可以告诉你“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由来和去处;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史”可以告诉你“艺术家”这个身份的由来和去处;如果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历史学史“可以告诉你“历史学家”这个身份的由来和去处……
这些纵横交错的历史脉络在不同的人身上交汇成不同的结点,让他们可以以此知道自己身份的由来以及去所,并且选择某个欣喜的方向继续前行下去。
所以,解决身份认知的问题,是我认为的历史的最大意义。
如何使用历史?
如果历史可以通过梳理脉络解决身份认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认知的(思想)工具去使用,不管是去认知一个新的国家,一门新的学科,一个新的产业,一门新的技术,一个新的物种……当然除了去认知新的事物之外,也可以通过“历史”让别人来认知你,或者是让别人去认知他们自己。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了,比如:
1.当你要去学习一个新的东西时,就可以先去了解它的历史,看它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然后才有一个这个基础上的开拓方向。
2.当一个国家、企业组织要去驯化国民或者员工时,就可以用宏大的历史脉络给他们建立起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让群众变得易于管理。
3.当你要去向别人介绍你自己时,就可以按照对方的兴趣和需求去编排自己个人的历史事件,以营造出符合对方需求的形象(比如找工作的时候经常需要写简历)。
…………
基于“被呈现的历史”是“经过编排的历史事件”这个事实,我们会发现拥有更多独特的历史事件就越容易去编排一个跌宕起伏的脉络,使之成为一个迷人且完整的历史故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历史确实和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或者可以称之为“基于线性脉络的纪实性文学”。
冲突,作为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同样适用于历史的编排。冲突越强约有戏剧性,越容易被人喜闻乐道,也越容易被选进不同的历史脉络中去。淘宝,支付宝,腾讯,微信,Facebook,Google,苹果注定会周而复始地出现在未来不同历史的编排里面,而相比之下,大多数并没有站在历史前沿的普通人,则终究会像放屁事件一样,作为一些可有可无的信息,不可避免地被剔除在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之外。
所以,生活出一个故事,并且把故事串联成便于被他人认知的脉络,大概就是(对于个人而言)把历史作为一个思想工具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了。
PS:
个人历史撰写参考:《我在做什么:x++》
小广告一则:《如何知道自己在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