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寻“史语所”历史

探寻“史语所”历史

探寻“史语所”历史□ 徐庆康   1928年,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以研究历史、语言、考古诸学科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

探寻“史语所”历史

媒体滚动2022.06.2304:33

□徐庆康

1928年,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以研究历史、语言、考古诸学科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史语所”在所长傅斯年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安阳殷墟发掘、明清档案整理、方言调查等研究活动,团结陈寅恪、赵元任、顾颉刚、陈垣、李方桂、李济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培养了夏鼐、劳榦等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术力量,同时出版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上世纪“史料学派”成就的发掘和肯定,该学派的许多著作得以出版,而与之紧密联系的史语所更是成为关注的热点。然而,迄今为止,尽管“史语所”在各种论著中被屡屡提及,但还没有以它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论著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马亮宽、马晓雪、刘春强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一书较好地弥补这一空白。

傅斯年是从山东聊城走出来的著名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城大学及马亮宽教授开始对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聊城大学与台湾大学联合召开纪念傅斯年逝世6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马亮宽教授赴台湾查阅“史语所”档案目录,决定对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专题研究,2011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获批准。马亮宽多次赴台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尤其是2018年12月,应邀访学半年,系统查阅了有关“史语所”的档案书籍资料。又经过3年修改,至2021年底出版,真正是“十年辛苦不寻常”。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依托“史语所档案”“傅斯年档案”等未刊、已刊资料,以“史语所”学术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有三个特点:其一,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史语所”作为史学重镇的独特风貌。本书以精心构思的布局,8章26节近50万字的篇幅,将“史语所”的筹建历程、规制建设、组织机构、聚才、育才、用才、中西学术交流、学术创新与学术成就、资料收集与成果发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与论述,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史语所”作为史学重镇的独特风貌、邃博内涵和巨大成就,诠释了它在学术史,特别是史学史上地位的渊源有自。其二,深入探讨了“史语所”在近代中国学术范式转型更新中的重大贡献。“史语所”在大陆存在21年,几乎全是处于战乱动荡岁月之中。特别是抗战时期,迁徙频繁,资料散乱,物资匮乏,研究人员贫病交加。在这种看似生存难乎为继的情况下,它依然维持了正常运转并且发展壮大,推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在近代中国学术范式转型更新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支撑他们顽强拼搏的是对于祖国的忠诚和延续祖国思想文化血脉的矢志坚贞。其三,揭示了学术机构组织和运行规则。本书最值得珍视的,不仅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史语所”,而且更是它在客观平实地述论中力图揭示学术机构组织和运行的规则、人才成长的规律、学术创新的机制,提炼出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思考。

(作者系民革中央办公厅干部)

上一篇: 正史的意思
下一篇: 日本的亚非历史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