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系列中,介绍基础研究方式方法的书也很多,《史料与史学》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作品,是“史料学”与“历史学”这两个方面的方法论著作,既值得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学习了解,也值得其他的人从中获取一些通用的治学方法。
所谓“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一种专门学问,在这里是指研究中国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中国史料浩如烟海,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翦伯赞先生的办法是,对史料首先要分层次收集,然后就是甄别(去伪存真、提炼升华),以利于最后筛选出真实可信的史料。研究历史如此,做其他的学问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谓“历史学”,在这里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如何研究历史,其实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时候起,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的编撰者们,在对史书的编撰过程中,已经把自己的历史学观点、理论和方法充分融会贯通于其中——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包括时代局限性和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等主客观局限性。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就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历史,让历史为今所用、为“我”所用。翦伯赞先生认为,“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收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进行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使方法体化于史料之内、史料融解于方法之中”。讲解的虽然是收集、占有历史资料与利用资料的方式方法,但用于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处理人情世故,也是有可借鉴之处的,那就是要客观、诚信、细致、有针对性。
在《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中,翦伯赞先生详细讲解了历史学的“三基”,也就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个“基本”问题,其中以“基本理论”最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看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问题,立场不对,则出发点就有问题;出发点有了问题,后面难免会走偏路、误入歧途,最终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研究历史如此,做其他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今天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其实就是解决个人思想和认识问题,解决立场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关键性问题,并非可有可无。比如要清楚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就需要有正确的立场,获取一定的材料,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做学问也都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倒也并非在夸张,也是在讲做学问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能着急,要严谨、认真;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适用的方法论,才能真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