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顾
“盖以衙门中吸⾷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者⼗之⼋九,皆⼒能包庇贩卖之⼈,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
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历年未闻绞过⼀⼈,办过⼀案,⼏使例同虚设,
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A. 整顿吏治 B. 禁⽌吸⾷
C. 严惩贩卖 D. 断绝外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运⽤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的唯⼀秘籍。⽽通过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盖以“衙门”中吸⾷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衙门”当然指的就是官吏,“律
例早有明条,⽽历年未闻绞过⼀⼈,办过⼀案,⼏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说明林则徐认为鸦⽚屡禁不⽌的主要原
因在于吏治腐败,官员纵容鸦⽚⾛私,因此选A。
【答案】A
(2020.7·浙江⾼考·2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国后重铸新币(见(下)⽰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
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
造影响很⼤。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词,成为⼀件历史的悬案。有学
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
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
这说明?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词
B.⽂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新技术以“唤醒”,进⽽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甄别
【解析】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读“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读法,但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
宝”已约定俗成,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我们研究历史要有相关⽂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要对史料进⾏考证与辩
伪,故选C项;除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应有相关⽂献资料的佐证,有时学者只依据不多的史料从⼀个⾓度去研究,
应多学科多⾓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献记载详实,没有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排除B项;材
料不涉及⽤新技术“唤醒”,“开通元宝”是顺读,“开元通宝”是旋读,各有其含义,在当时社会都存在,不能说历史被表
象,排除D项。
【答案】C
命题特点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近年来此类试题往往选⽤教材之外的史料,例如新闻
时事、名⼈名⾔、谚语诗歌等,来源⼴阔,呈现⽅式多样。
史料主旨类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献、地⽅史志、名⼈⽂集或名⾔、报纸杂志、铭⽂碑刻
等)、⽂学作品类(如诗歌、⼈⽂、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字资料作为载体⽽设计
的考题,具有史料来源⼴、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察能⼒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
1、⽂字史料:是指⼀切以⽂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多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书档案,地⽅史志、传记、谱牒、
⽂集⽇记、野史笔记、报刊、信笺等。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物等。
3、⼝述史料:⼜称⼝碑史料,是反映⼝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
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等。
(⼆)、按学术价值分
1、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指第⼀⼿史料,即未经中间⼈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
2、间接史料:是指第⼆⼿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
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公⿍是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
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是直接史料……以此类推。
★按照历史学研究的流程,史料解读与运⽤可分为确定任务、收集史料、解读史料、价值判断和运⽤史料等。
解题思路
反复研读,读懂材料,抓准题眼,明确考查⽴意;重视出处、作者等信息;因此,增强判断能⼒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
键。
解答⼀般运⽤ “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
▪“读”就是阅读题⼲⽂字史料,明确题⽬⽴意及考查的⾓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 找”是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向;
▪“联”是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考查的主⼲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析”是据题⼲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注】有时候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句,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
在材料中有特定的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在材料中有特定的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趁热打铁
#1
《晋书》“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或因务迁⾰,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
料意在强调?
A. 秦朝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 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未取得重⼤突破
C .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 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秦朝改变西周的制度,⽽汉代遵循秦的制度,并未强调秦朝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
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遵赢旧”说明西汉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不是重在强调西汉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
料强调的是制度的传承发展,并不是强调秦汉时期是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或随时适⽤,或因
务迁⾰,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得出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不断
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2
元朝赵天麟说:“今⽴⾏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诸侯之权,可谓于审⼒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
⾏省?
A.拓宽选官渠道,扩⼤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牵制地⽅重⾂
C.钳制边疆地区,提⾼⾏政效率
D.削弱地⽅割据,减少财政开⽀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省制度,考查学⽣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诸
侯之权”,可得出“分割官员权⼒”的结论,背后的本质是“牵制地⽅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CD均与材料内容
不符,故B正确。
【答案】B
#3
中国共产党曾在⼀份宣⾔中提出“⼀、孙中⼭先⽣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奋⽃。⼆、
取消⼀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化运动,停⽌以暴⼒没收地主⼟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
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为建⽴⾰命统⼀战线释放出诚意
B.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以民族⼤义为重
D.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解析】题⼲中中国共产党的若⼲主张,确实体现中共中央期望与国民党建⽴⾰命统⼀战线的诚意,但这只是表⾯信
息,并没有体现这些主张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排除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题⼲中⽆从体现,与题⼲⽆关,排除B。由
题⼲中共产党表⽰重视孙中⼭先⽣的三民主义,放弃与国民党对抗等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盾已经不是国民
党共产党阶级之间的⽭盾,⽽是民族⽭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以民族⼤义为重准备民族战争,C项正确。此
时正处于抗⽇战争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从谈起,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4
《左传》记载:“晋卻⾄与周争⽥。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勿政争。”
材料反映出?
A.周天⼦丧失⼟地主宰权
B.宗法制度已经全⾯崩溃
C.⼟地私有制已普遍确⽴
D.晋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
【解析】解读题⼲材料,可知体现了晋侯与周王争⼟地,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项。材料体现宗
法制受到破坏⽽⾮全⾯崩溃, B项错误;晋侯与周王争⼟地说明⼟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普遍确⽴,C项错误;晋侯争
地⽽⾮周王认可其会盟,不能说明取得霸权地位, D项错误。
【答案】A
#5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骡、马、⽜、⽺、奴婢、妻⼦,⼩
⾄⽃粟、尺布,必于其⽇聚焉。京师朔望,及⼆⼗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此⽇皆合为⼀市者,亦甚
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商业中⼼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据题⼲“京师朔望,及⼆⼗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此⽇皆合为⼀市者,亦甚便之”信息,表
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故选B项。
【答案】B
#6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化运动,⼀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
家店”的⼝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列强的侵⼊,西学涌⼊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思想逐渐激进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器物的变
⾰要求。从三民主义到新⽂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到思想⽂化的变⾰思想。故
选C项。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答案】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