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设计思维是什么 以及设计思维是如何养成的

设计思维是什么 以及设计思维是如何养成的

设计思维是什么 以及设计思维是如何养成的写在前面不论哪种特定的思维方式,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设计思维如是。暂且不谈什么是设计思维,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活动不过是在人脑中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传递

写在前面

不论哪种特定思维方式,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设计思维如是。

暂且不谈什么是设计思维,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活动不过是在人脑中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传递,而载体就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特定的神经元连接方式会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我们从出生伊始,大脑的神经元(突触)的连接都在时刻改变着。

在不同的人身上,大脑褶皱的形状基本一致,但它在更精妙的细节上对你来自何处、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个性化的独特反应。虽然大多数变化太小,无法用肉眼观测,但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结构,从基因的表达到分子的位置,再到神经元的架构。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进行的每一场谈话,这些都全部在神经系统里留下了痕迹。这些不可磨灭的、微小的印象积累起来,造就了你是什么人,也限定了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际上脑部神经元的结构改变只是长期运用某种特定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但我想说明的是,这种特定训练产生的生理结构改变,会反过来对这种特的的思维方式产生正向刺激,也就是说,长期的特定思维方式会产生大脑特定的生理结构变化,而这种特定的生理结构变化会使人更擅长运用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循环。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即惯性思维。

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婴儿与成年人脑神经连接数量是一样的,在两周岁时达到顶峰,大概是成年人的两倍,随后开始逐步“修剪”掉“多余”的连接,而留下的则会更加粗壮。也就是说, 从神经学的角度讲,人的成长过程并不是通常认识的“逐渐丰盈”,而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惯性思维就是这把修剪我们思维模式的“剪刀”。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批判惯性思维,相反是想肯定,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惯性思维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精力来处理复杂问题。大脑占人体总体热量消耗的20%,正是惯性思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讲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更要紧的问题上,从而让大脑本就惊人的热量消耗不至于拖垮人体。对日常生活而言,惯性思维是更加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对设计师而言如是,但就设计过程来讲,则恰恰相反。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某种现象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周而复始,具有某种可以判断的规律,于是人们可以轻易地总结出可靠的经验,在顺利或者成功的时候,这种经验或方法都会迅速融入我们的思维,转化为常识 ,形成思考的惯性。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有周期性,但却不惧普遍性。如果一直是用线性思考方式去考虑,用经验的惯性来协助自己判断,得到正确结果的概率就永远都是随机的。

有人曾讲“设计师就是玩儿命的折磨自己,然后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懒”,从这个观点出发,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为别人创造某种新的惯性思维,进而让别人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然而前提则是,设计师必须能够自我突破固有的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就好比一只黑箱子,我们都生活在这只黑箱子当中,既往的生活经验限制我们无法跳到箱子外面思考问题。从我们出生起,睁开双眼目光所及,都在逐步成为我们的既往经验,什么是盘什么是碗,如何使用牙刷如何使用拖鞋。作为普通人,我们不会主动怀疑这些既成事实,哪怕这个吹风机总是让你手腕酸痛,要么自己完全不当回事,要么最多也只是抱怨一下吹风机不好用,因为你手中的这个东西已经与你固有思维中的“吹风机”模型(一个手柄,上面一个圆柱形风筒,里面有风扇能够吹出热风等等,但你无法具象的描述它)完美对应,你不可能主动删除潜意识中的“吹风机”模型,因为正常情况下,人不会察觉这个“吹风机”模型早已存在于脑海之中。

设计思维的历史_历史思维导图设计思路_思维历史设计方案

惯性思维就好比这个黑箱子,我们都是生活在其中,很难主动跳到箱子外面思考

惯性思维对日常生活而言更加高效,然而对设计工作而言,却是致命的阻碍。设计工作就是挑战惯性思维的过程,因为只有跳出既有的观念、想法、经验、模式等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解决方案,即最终的设计成果——一个不同于脑海中固有“吹风机”模型的全新“吹风机”。所以这里引出一个核心观点,培养设计思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一种打破惯性思维的惯性思维。

开篇已经说明,不论哪种特定的思维方式,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设计思维如是。单纯的知道原理并不能使自身得到提高,知道或是不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没有区别,互联网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如果有意愿,随时拨弄手指,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能否将已知的答案转化成自身经验才是关键。

针对如何培养设计思维这个问题,我想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某些方法将自己训练成一种打破惯性思维的思维模式,以至让脑神经的连接得以强化(虽然我们根本没必要检测它,或者说也根本不知道怎么检测它),但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过程是漫长而潜移默化的。我们反复练习投篮进而进球率逐渐提高,反复练习书法进而运笔更加稳健精准,这些“肢体训练”和思维训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过程。

我们练习新技能的时候,这些技能就变成了物理硬连接,沉到意识层面之下。有些人想把这叫做肌肉记忆,但实际上,技能并不存储在肌肉里,相反,它编织在大脑密密麻麻的连接丛林里。到了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不假思索地自动执行一项任务——也就是说,不需要有意识参与了。

对于设计思维的培养,不同的设计师也许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敢说孰高孰低,我只能从个人经验进行分享。

要善于在生活中找到问题,不论是产品的还是平面的、抑或是交互的,这要求设计师能够以一种很天真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怀疑既有现实,或者更简单的说,要善于在生活中找到别扭。设计师应当保持一种和极端的态度看待周围世界——一切问题都是设计师造成的,人本身没有问题。人们常在大型商场内晕头转向,并不是因为顾客方向感太弱,而是建筑设计和导视设计设计存在缺陷;总是有人被地铁闸机卡住而不知所措,不是乘客经验不足,而是工业设计存在不足;某个app经常误操作,并不是使用者不够熟练,而是交互设计师考虑不周,等等等。

找出问题只是迈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思考解决方案。首先能够基于现有问题反推出原因,再从原因着手,尝试在脑海中构思不同的解决方案,乘客被挡在进站闸机是因为走错了通道吗?还是因为越过了识别区?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如果是走错通道,应当怎么设计闸机保证乘客只会从特定的通道进入;如果是越过了识别区,应当如何设计保证乘客会在特定的位置刷卡;如果二者需要兼顾,那又应当怎样处理。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同一个问题有无数种方案,设计师要做的是选择最便捷高效的放案,也就是说要尽可能的构思出最巧妙的方法。我常以快餐店的门举例,想必大家都已经熟知,为了保证人流顺畅通过,快餐店的门应保证都是单向的,也就是进入都是拉,出去都是推。面对这个问题,当然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门内不设置可供推拉的把手,使得顾客只能向外推,门外设置纵向把手,暗合拉的行为习惯。为了达到人流顺畅通过,可以选择安排店员做门童为顾客开门,或是改装自动门,这些都是跳出惯性思维的解决方法,但都不够巧妙,要么成本过高,要么不能区分进出的先后顺序,设计师要做的是在构思出各种解决方案后选择一种最高效的,并且逐步实现它,而不是想要顾客推门,就在门上贴个大大的“推”字,切忌掉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种无意义的死循环。

这种类似物理学中的思想实验的方法非常容易操作,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日复一日的思考下去就就会养成突破惯性思维的习惯。我个人没有随手画图的习惯(我不是否定画图),我相信设计师面对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区别,关键在于养成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非积累具体的解决方案,快餐店的门设计好了,写字楼的应当如何设计呢?在“思想实验”里可以随时展开,只要具备了设计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快速切入着手设计了。

就我个人认识,书籍文字是作者大量经验的汇总和凝练,并且因为书籍本身这种载体就要求作者对自己写作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和推敲,因此书籍是我们直接获取他人经验的最有效的渠道,不同于各类简短的推文,千百字的文字数量就限制它不可能蕴含丰富的个人经验,即时性又有损其严谨性。

坦白讲,国内出版的关于设计理论(非工具)的书籍实在不多,高水平的更是寥寥无几,各类论文虽然很多但是内容质量不敢恭维,即便如此,就我们国人可怜的阅读量而言,如果能把仅有的这些相对不错的设计类书籍看一看也已经很不错了。好在设计是一门横向展开的学科,设计师可以从各个学科门类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提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

我习惯性的会将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观点往和设计相关的问题上迁移,也就是标题所说的“知识映射”。例如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中的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一文中写到“我知道自己是个挺极端的例子;另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对于干什么毫不关心,只关心积极进取,狂热推动”,在这里我添加的标注是“设计考研培训”;在同一本书中的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中写到“假设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不方便,都能成为严重的问题,使大家十分关注,恐怕也就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毕竟是些聪明人”,我添加的标注是“中国人过于善于忍耐,对设计的发展产生阻碍”;在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中写到“现代的欧美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讨论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生给别人”,标注是“设计的价值,是价值的立场”;在 跳出手掌心 写到,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标注是“评价设计,合不合理”

这种“知识映射”的阅读方式,可以让设计师在各种门类的书籍中汲取设计养分,前提自己已经对这些问题产生疑问,才能通过阅读在不同的书籍中找到各种基于不同经验、背景的“答案”(事实上只是自己“映射”过来而已)。

从惯性思维的角度上讲,那些观点和经验并非基于设计学科背景的人所写,像王小波本身有社会学背景,其他书籍的作者可能是心理学背景、哲学背景,或单纯的只是文学作家。通过“知识映射”,多样的作者背景的经验和观点就成为一种突破设计行业人员固有观念的突破口,让设计师拥有了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同样是一种惯性思维的突破。

2019年5月

写于佛罗伦萨

上一篇: 设计思维演进
下一篇: 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