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

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

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本文刊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天津市和平区,所教授的学生也大多是这一区域的学生,这条老街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途经的道路,大部分学生对其并不陌生,研究这条既熟悉而又富于历史奥秘的街道,必然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于是“一条街道折射下的近现代历史发展”项目式学习主题由此酝酿而生。

(三)寻找学科素养的生发点

由于学生所要了解的北洋金融街历史变迁的过程,在教材上并没有涉及,因而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寻找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根据项目完成的需要将这些资源与课内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多层次的学习内容体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找到多个立足点。

首先,为了理解“北洋金融街变迁的节奏性”,学生需从几个时间节点进行推进,来理解北洋金融街是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是在世界、中国、天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的。“通过对‘时间节奏性’的历史解释,学生的思维被提升到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理性认识高度,通过解释历史变迁的因果关系,获得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学会阐释历史意义。”[1]

其次,学生需要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北洋金融街变迁中的关键“点”,“了解同一场域,不同时域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连续性;以及在同一时域,不同场域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2],培养时空意识和整体观念。

再次,为了诠释这条街道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学生需将每个阶段的发展“折射”到教科书的相关章节,从教科书的“投影”中加以咀嚼、内化。然而,受编写体例所限,教科书并没有针对此问题的专题叙述,相关内容散见于多本教科书之中。要完成这个项目学习,必须将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将课内外知识进行结合。通过这样的整合梳理过程,学生掌握的不再是显性的、事实性的历史知识和结论,而是自觉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去探讨、解决历史问题,这正是历史学科赋予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正是在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理念下,笔者确定了“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探究主题,并设计了一个看似宏观、博大,但却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和平区的火炬接力传递选取了解放北路(北洋金融街)这一路段。这是一条怎样的街道?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北洋金融街’的?迥异的街区风貌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这一情境向学生呈现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主题探究从问题开始。

二、依据学科素养确定项目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一线教师重新理解历史课程目标、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项目式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学习目标上的着力点、侧重点“不是掌握事实性、结论性的知识和内容”[3],而是强调理解和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与素养熏陶的新课程理念相契合。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在设置活动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项目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需要,又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项目学习活动的开展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核心任务。在“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式学习中,笔者正是在反复考量项目顺利开展和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双重需要的基础上,酌定了具体的活动目标,并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将探究主题按时间顺序划分为6个子项目,将执教班级的全体学生纳入6个项目组予以实施。

(一)确定该项目式学习的活动目标

“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的活动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一是调查了解北洋金融街变迁的历史,归纳概括不同时间段北洋金融街的发展情况,梳理其变迁的历程。二是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北洋金融街不同时段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及影响,认识北洋金融街的变迁是天津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北洋金融街未来发展的合理性建议,懂得研究历史、回眸过去是为了前瞻未来。三是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尝试写出调查的分析报告,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展示和共享研究成果。

(二) 确定达成该项目式学习活动目标的策略

关于“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学习主题,笔者确定了6个子项目供学生去调研、分析和研究:1860—1894年的北洋金融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洋金融街,20世纪40年代的北洋金融街,20世纪50年代的北洋金融街,20世纪80年代的北洋金融街,北洋金融街的未来规划。这种活动目标和围绕目标的活动设计向学生呈现了一个综合性、完整性、现实性的任务,兼顾了活动开展和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学生要想达成上述活动目标,就要依据任务要求拟出需要解决的系列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项目学习的深入开展。这个活动目标的设计源于学科又超越学科,为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为切入点,以唯物史观为统领,着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与家国情怀品质,既不再追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单项目标的逐个达成和简单拼接,也不以知识、过程、方法为终极目标。”[4]

第一,在“了解北洋金融街的变迁历史,归纳概括不同时间段北洋金融街的发展情况”这一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学生需大胆尝试用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去研究历史问题,用史料实证等历史研究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第二,在“分析北洋金融街不同时段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影响”时,学生要将“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现象镶嵌在相对宏观的历史视野下,充分调动和迁移教材中所学到的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联系中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北洋金融街的变迁是天津历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在认识这一街区变迁时代特征的同时,学会把握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科素养。

三、依据学科素养建构项目式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媒介、素材和信息,既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条件,也是“培育和生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5]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应该在顶层设计上努力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容的整合、重组与呈现,进行系统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丰富的互动依托和拓展的空间。

(一) 围绕目标选取教材知识,整合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部编历史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系统性。”[6]各年级教材内容的编排和选择,“既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又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6]项目式学习需要围绕项目主题进行,学习内容是为达成活动目标服务的,其涉及到的知识决不仅限于教材某一章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引导学生通览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立足项目主题和活动目标,分析、比较、选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将其整合到项目学习内容之中。

(二) 立足学情,依据学习逻辑理顺学习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和取材角度,往往注重教师“教”,难以兼顾学生“学”。基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时既要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逻辑,强调遵循学生学的逻辑。同时,教师应努力使学习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资源的提供者、结论的呈现者,转而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自主获得认识和结论的历史学习情境的营造者和引领者。”[7]

(三) 挖掘丰富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社会生活是历史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它的丰富多彩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无法囊括的。项目式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特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拓宽历史课程资源的渠道,适当设计发散性的活动内容,实现历史知识的融通与灵活运用。同时,这类学习活动更倾向于由学生个体探究完成,结论往往具有开放性,可激发学生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多种途径去探究、寻找和补充信息材料,依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丰富学习内容,确保精选的内容同时具备最大的历史学科价值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在“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式学习中,参与活动的几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项目主题和各自的探究方向、活动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天津地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探究的视角从教材和课堂投向更为广阔的“新时空场”——社区、网络、金融博物馆、图书馆等。他们在这个新的“时空场”中开展了多样的观察、调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组的调研报告。各项目组搜集、精选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六个方面:一是对当地街区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的照片资料;二是走访金融老人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所搜集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访谈记录;三是中国金融博物馆《老天津金融街》等金融文献和实物、模型照片;四是《天津通志·金融志》、《金城银行档案史料选编》等相关的历史资料;五是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与这一街区相关的规划方案;六是《五大道》等相关纪录片及与北洋金融街有关的电子版材料。

在搜集、处理信息的同时,学生们梳理、回忆所学知识,将教材相关内容与自己调查、探究所得的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重组,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框架体系,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体系中找到落脚点。如第四项目组为探究20世纪50年代的北洋金融街,进行了人物专访,访谈对象是年逾90岁的王钟声老先生。王钟声老先生1943年进入天津金融系统工作,绝大部分时间在解放北路银行工作,是北洋金融街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为了获得最佳的访谈效果,学生制定了以“20世纪50年代北洋金融街上银行的经营状况”为中心内容的访谈提纲,并在征求王老先生同意的前提下对其访谈进行了录音。他们反复学习录音资料,对1949-1956年解放北路上银行的经营状况做了简单梳理:1949年天津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成立。金融街上还有十几家银行,以私营银行为主。1952年底,私营银行都改称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1955年,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储蓄部。

那么,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学生们回顾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措施,查阅了《天津通志·金融志》,在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整合、梳理的前提下做出如下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措施,并于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这对天津的金融界、对北洋金融街产生了影响。

天津市军管会和市人民银行及时采取措施,废除外国银行操纵外汇的特权,接管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对私营金融业进行改造。1952年,私营银行在联营、合营的基础上组成全市性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随着三大改造的深入,1955年初,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储蓄部。1956年,外商银行相继结束业务。自此,多种金融机构合并成统一的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形成“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这种资料的搜集、处理与学习内容的整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历史往事与现实生活、历史教材与课外资源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与统整,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拓宽了资源渠道,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多个生发点。学生们在搜集、利用历史资料对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了史料实证意识;在辨析、领悟和综合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从对这条老街演变历史的梳理与探究中,体悟到家国情怀;在历史往事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中达到以史为鉴、学史明智的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历史就是要认识时代,增加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自觉地认识历史,看清社会前进的方向。”[8](p8)

四、依据学科素养实施项目学习过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考量,意在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生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把学生置于项目实施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围绕所在项目组的具体研究主题,自行设定学习任务,自行制定行动计划,自主选择研究方法,自主行动实施计划,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驱动式项目的合作探究,来实现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各项目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课题和各自的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制订主题探究计划,规划工作步骤和程序,合理分工搜集资料、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完成了任务。下面以第二项目组的探究过程为例展示项目式学习的过程。

(一)围绕项目任务,开展实地考察

第二项目组探究的主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洋金融街”。为了解这一时期解放北路的发展情况,项目组同学走进解放北路开展实地调查,进入中国金融博物馆搜集资料,归纳这一时期解放北路的发展,尤其是银行的开设情况。通过对所搜集材料的梳理,他们了解到这一时期外国银行陆续进驻天津,在解放北路先后开设了麦加利银行、花旗银行等十余家外资银行,一些较大的洋行和保险公司也争先在这里开展业务。后来,不少中资银行也选址于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放北路成了中、外资银行的集中地。1937年以前,这条街已成为北方著名的金融中心,有了“东方华尔街”之称。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些银行到底是何时在解放北路开设分行?由哪些国家出资兴建?具体地址在哪?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些银行,第二项目组同学在金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推荐下,阅读了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天津金融街》。他们分工合作,对这本书中所介绍的银行进行了分类,对这一时期解放北路上开设的部分外资、华资银行用表格形式来进行总结,表格内容涉及了银行名称、创办国家、创办时间、地点等诸多方面。

(二)依托重大问题,探究发展原因

在梳理北洋金融街发展概况和诸多老银行的过程中,同学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一时期解放北路上的中、外银行突然多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翻阅了历史书籍,梳理了所学过的知识,并在网络上进行了搜集,对这一时期解放北路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以下是学生呈现的关于外资银行开设原因的材料: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并于战后与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第四款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正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外资银行纷纷进驻天津,在解放北路开设了分行。

此时华资银行的大量出现又是何原因?学生在查阅资料中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趋于新式,国人均以发达工商业为职志。其时适欧洲大战期中,银涨金跌,各外商银行因资力及战事关系,均无暇经营中国事业,而中国工商业也有勃兴之势。平津一带,产业渐兴,需要金融机关,于是商业银行遂应运而生。

——金城银行档案《行史稿》

由此他们得出了结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银行资金的需要,是刺激金城等华资银行创立的主要因素。

(三)拓展延伸材料,分析深远影响

在了解了北洋金融街发展概况和银行大量涌现的原因后,学生们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些银行的出现在当时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引导其探究性活动继续深入。他们尝试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对于外资银行的设立,他们在百度上进行了搜索,了解到此时的外资银行操纵着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业,它们通过支持洋行垄断天津的进出口贸易,为本国商人的进出口生意提供方便,通过钱庄向中国商人贷款,推销外国商品,廉价购买原材料。其入驻使中街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疯狂经济掠夺的大本营,大量黄金和白银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出。

那么,此时大量银行的出现有没有积极作用?学生翻阅了相关书籍,尝试用下面的数字做出解释:

据统计,(此时)金城银行对工矿企业的放款从1919年的83万,到1923年增至700万元,增加了近八倍,在五类放款对象中占居首位。金城放款的工矿企业有100多家。

——《老天津金融街》

由此可以看出金城等华资银行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第二项目组的研学过程中,学生亲历整个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互动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通过对“北洋金融街”变迁历史的调研、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影响分析、课下的探究与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相结合,学生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对自己生活的城市、街区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期待,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而“只有经过学生的历史思考,特别是经过历史思维训练、运用历史方法和程序的思考,历史才会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历史和历史教学才会有意义。”[9]

反思“北洋金融街的变迁”这一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笔者有了以下认识。

第一,“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种项目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向协同的能动学习,由表层学习转向深入学习。“通过这种‘听+看+做’结合或‘亲身实践’式的学习”[10],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探索性的学习不断深入。学生作为历史结论的发现者、综合者和陈述者,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科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养成。

第二,“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完成从关注三维目标到立足核心素养的转变,实现历史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题规划得当、目标设置贴切、内容整合科学、过程推进合理,是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践的基本策略,也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

第三,“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如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技能背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和项目顺利开展的需要,确定项目探究主题和活动目标;二是在项目推进中及时给予学生相关调研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三是促进或帮助学生设定具体学习目标并提出驱动问题,制定项目探究计划并做好过程管理;四是要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创造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总之,项目式学习是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在教学中能够落实的有效途径。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初中历史的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也将会在探索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夏辉辉.围绕素养立意的历史课堂建构——例谈对“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再思考[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2).

[2] 田红彩.初中历史微课“知识碎片化”现象的应对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

[3] 胡佳怡.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模式与策略研究[J].今日教育,2016(4).

[4] 王生.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核心素养的“涵蕴性”与“层级性”[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4).

[5] 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7(4).

[6] 徐蓝.谈谈义务教育部编历史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2).

[7] 石鸥,张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教材·教法,2016(9).

[8] 白寿彝. 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邓凌雁.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美国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研析[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6).

[10]王晓波,陈丽竹.重识“项目式学习”——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6).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History Project-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Discipline Competency——A Project Study of the Change of Beiyang Financial Street

TIAN Hongcai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of the key competency in history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s. The project-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ency,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key discipline competency, reasonable planning, study of the theme, precise design of the activity objectives,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 contents and rigorous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Taking the project oftheChangeoftheBeiyangFinancialStreet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history cours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competency, such as proper plan of the theme, appropriate set of the objectives, scientific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rational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key discipline competency; project-based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18)02-0037-06

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18.02.008

引用格式: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18(2).

上一篇: 美术史学研究的惯性问题:以传统中国绘画为例
下一篇: 学术盛宴!上城-西湖“学科项目化学习”联合论坛在西湖区举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