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比较流行。历史教材编写者也好,考试命题者也好,逐渐的用多种史观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也用这些多元史观引领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考试当中对近代化史观是如何考的吧。先举个例子,看这个考试题: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制定的意义在于( )
A.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这个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理解了题干中的提示语“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那么这个题就变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了。这个题既涉及文明的转型,也涉及近代化的问题。历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变的标志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法治取代人治(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理想化、人的平等化)。《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政治走向民主化。故A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文本
在刚刚兴起用多种史观来进行高考命题的2008年,就有过类似的高考题: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后来的高考题越考越灵活,不会是这么直白的题了。比如2011年全国卷41题:
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问题: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此题不再是选择题了,而是观点论述题,考查的是如何看待西方近代化进程的问题,是内因还是外因的结果。2012年高考继承了这一模式,继续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该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过进程问题。与2011年的题的相似度特别高,同样考查的是内因和外力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作答此类题,相对较为开放,但需要史论结合,即你需要用史实去论证你所认定的结论,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
所以,在高中的学习中或者高考的复习中,大家需要紧扣近代化史观的基本逻辑,深入的领悟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不断去提升自己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