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考】必考专题(九):“近代化的探索”知识梳理

【中考】必考专题(九):“近代化的探索”知识梳理

【中考】必考专题(九):“近代化的探索”知识梳理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近代探索历程_中国历史四次近代化探索_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特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基础梳理:

一、洋务运动

1、背景:

国际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国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5、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7、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

8、结果: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9、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0、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1、评价(意义):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12、失败原因: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13、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二、戊戌变法

1、背景:国际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国内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5、领导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等

6、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7、宣传报刊:《时务报》《国闻报》《万国公报》

8、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9、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10、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启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年10月10日,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4)、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6)、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兼任总理。

2、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5、发展:中国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机关报《民报》,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6、高潮: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于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9、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等。

10、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新文化运动

1、时间:1915年起

2、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

3、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4、领导人物及代表作:陈独秀《青年杂志》、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5、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6、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7、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8、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

10、精神: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国际意识等。

1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

总结:

一大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经济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近代探索历程_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_中国历史四次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事件_近代探索历程_中国历史四次近代化探索

上一篇: 任务的问题探索陆地(任务内容
下一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大梳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