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外,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学中获得,而学生自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来实现的。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养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法,使其在学习中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进行学习和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概念。即要求在接触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时都要给它下一个定义,以了解每个基础知识点的基本情况。基础知识点主要指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专有名词、历史人物等,这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长平之战等是历史事件;闭关自守、门户开放、租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就是专有名词;秦始皇、洪秀全、孙中山等就是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一个基础知识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一般由时间、主体和客体(指在事件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内容(任务、目的等)、性质构成。如: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由英国发动、法美为帮凶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占领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而发动对中国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专有名词一般由内容、特点、性质构成。如:《马关条约》是1895年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历史人物一般由时间、主要活动、称谓或其阶级属性构成。如:洪秀全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中国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二、提取提纲。即指把一个知识点的各方面内容的构成完整地用大纲的形式表达出来。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有一定的规律,一节课的结构一般是按(题目、背景、简单经过出现)、特点、结果及其原因、评价(意义、功绩、影响、教训)顺序编排。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个顺序编排明白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按这个顺序简单归纳提纲,以形成对某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以揭示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形成板块。即把所阅读的基础知识内容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割,找出相关的部分。对基础知识构成部分进行分类。基础知识分为:历史事件、专有名词、历史人物、主要观点结论四大板块,在教材中把它们找出来。如洋务运动这一节。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历史名词:洋务派、顽固派,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等军事工业和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三支海军和海军衙门,新式学堂。历史人物:曾国藩等洋务派代表,倭仁等顽固派代表。观点结论: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维护清政府统治;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破产;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自己在学习时应该看什么、学什么、怎样学,就不会盲目无序、东翻西看,而是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
四、分类归纳。指在学习中,将所出现的历史基础知识点按其属性范畴分类,进行优化组合。如在学习“32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一节时,就可以把各基础知识点分成三类:军事建设,有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反“围剿”斗争;建立党的革命军队: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井冈山会师合编工农红军第一军。政治建设,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经济建设,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思想建设,有“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分类归纳的方法,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中尤其适用,经过这样处理以后,能使零碎的、孤立的、单个的历史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专题,便于记忆和总结历史规律。
五、概括中心。指在阅读教材时,要明确所阅读各部分内容的中心意思。因为一节课的内容由多个小栏目、多个段落构成,往往一个栏目、一个段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一句话就是要懂得这节课、这个栏目、这个段落到底是讲什么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本栏目、本段其他内容与之的内在联系。这一阅读的任务就是在一节课中找出许多个中心内容以及理清其与其他内容之间、各中心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的编写,一般题目就是一节课的中心句,小标题就是各栏目的中心句,而各段落的中心句则是分散在各段中,要经过查找或者分析、综合本段所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归纳才能得出,有的是课本中有的,有的课本中没有明确表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只有学生掌握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以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把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