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

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

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新疆古称西域,位于我国西北部边陲,全疆以天山山脉为界限划分为新疆北部和新疆南部,即北疆与南疆。新疆是我国疆域面积最为广阔的省份

新疆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我国西北部边陲,全疆以天山山脉为界限划分为新疆北部和新疆南部,即北疆与南疆。新疆是我国疆域面积最为广阔的省份,农牧业在其疆域内发展历史较早,绿洲农耕区与天山游牧区广布,因而农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程度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新疆历史时期农牧业地理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治理西北边疆的重要镜鉴。 历年来关于新疆农牧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因历史时期反映新疆农牧业情况的史料散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等正史文献,《回疆志》《新疆地理志》《新疆舆图风土考》等地方志资料以及《西州使程记》《西域番国志》《长春真人西游记》等古人著作中,缺乏系统梳理后的专题史料,相关信息仅存在于只言片语间,难以搜寻,又因史料体量单薄,资料匮乏,因此今人的研究成果多汇聚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西域通史》等区域或专题著作之中,与其他问题同列而谈,并无相关专题性、系统化的著作成果呈现。对于新疆南北部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历程研究,今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社科院陈家其《南疆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启迪》,以及满孝永《北疆历史农牧业地理》和陈跃《南疆历史农牧业地理研究》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之中。

然其主要关注点涉及南北疆农业区演变历程、农作物分布和耕作制度、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关系等农业众多相关问题,关注广泛,面向南北疆历史时期农牧业发展演进专题化的历时性研究似未多见,也对其发展脉络缺乏梳理。本文以历史时期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历程为线索,系统地对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的大致情况加以梳理,力求揭示其发展演变之规律。 一、新疆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燥,夏酷热,冬寒冷,气温季节性变化显著,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中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因位于“大兴安岭—河北张家口—甘肃兰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即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带,降雨稀少,农牧业生产受制于降水条件,而“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1],因此种植业并非广泛分布于全疆,而主要散布于天山南北等高山险岭边缘的绿洲地带,受惠于当地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绿洲农业。 新疆地形地势是“三山夹两盆”的地理单元构造,以天山为界限,划分出新疆的北部与南部,即所谓的北疆与南疆。北疆由北至南含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和天山所构成的“两山一盆地”。南疆为昆仑山和天山两大山系以及帕米尔高原所环抱,平均海拔在 3100 米以上,中间腹心地带由地势相对低平的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两大地理单元组成,整体地形呈现周高中低的特点。

北部阿尔泰山存在缺口,因此从北冰洋吹来的湿润空气可以由此进入新疆广阔的盆地地形,进而带来降水以满足游牧业生产所需的水量条件。可以说,新疆独特的地形地势特征为发展游牧业生产提供了特定的地形平坦和地势开阔的地理条件。 二、新疆“南耕北牧”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北疆受北冰洋湿润水气影响,降水条件明显优于南疆。尽管北疆广泛分布沙漠和戈壁,但其典型代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 4.88 万平方公里)占地比起南疆的“死亡瀚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 33 万平方公里)而言面积要狭小许多,在局地气候影响下,北疆明显比南疆湿润,其发展农业条件也要优于南疆。基于此,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地理分布格局理应呈现出“南牧北耕”的特征,但现实条件是南疆选择高山融水作为补给水源,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发展出绿洲农业,而北疆却在漫长历史条件中发展着游牧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相悖地发育出“南耕北牧”的分布格局,这一格局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进程,其发展延续至元明时期而终至强化。 (一)原始农业“耕稼均布”到两汉“南耕北牧”格局的奠定 根据考古出土的岩画史料和相关文物报告统计①,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疆地区已经出现原始农业,这时的农业从分布来看与今天新疆农业布局基本一致,多为绿洲广布的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部等高山融水較易补给的地方,南疆

上一篇: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 新疆农牧业地理分布格局演变历程研究.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