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美国的比较
1904年是韦伯学术生涯的转折点。1897-1903年,韦伯由于精神崩溃一度中止学术活动。在1903年重返学界后,1904年初,韦伯发表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知识的“客观性”》(1904年1月)。初夏,在《文献》发表了《从农业统计和社会政策看普鲁士的财产权问题》,并准备在秋天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一部分(1904年秋)。访美回国的次年完成《新教伦理》第二部分。
在系统整理普鲁士农业统计资料和发表文章之外,1904年8—11月韦伯及其夫人访问美国,新世界的景象给韦伯产生了强烈刺激,并发表病后第⼀次公开演讲《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对比了欧洲与美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根源。无论是《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还是《新教伦理》,韦伯都在有意识地在“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与性质这一问题下,比较美国、欧洲与德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与精神气质。前者更多侧重农业农村与政治问题,后者更关注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其精神伦理。
韦伯足迹东至纽约以北,西至芝加哥,南抵俄克拉荷马,考察了美国社会中的移民、教派与族群融合、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等问题。韦伯在美国的经历对其学术观点的形成与传播具有深远影响(何蓉,2016)。在后来的写作中,美国之行成为“出发点、比较的背景、例证、观察的来源和用以反思的材料”。
参考文献:
玛丽安妮·韦伯,2013,《韦伯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蓉,2016,《行走之思:作为侨易个案的1904年韦伯美国之行及其影响》,《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费孝通:《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
⭐⭐⭐: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从历史中解释当下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异;
一、概述
韦伯是以“多重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农业社区或社会的发展,他认为“农村的社会结构是最独特的,也是最受特定历史发展影响的”,所以既不能把俄罗斯、爱尔兰、匈牙利和非洲的农业农村混为一谈,也不能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社会结构具有相同的发展逻辑,这就为使用比较研究法创造前提。以美国和欧洲农村为例,美国和欧洲农村社会结构有什么不同?
美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在农奴制废除后,美国已经没有“地主-佃农”的结构及其依附性、个人化、生计型的关系,在广阔小麦生产区呈现“农民的绝对经济个人主义生活方式以及美国农民以纯粹商人的形态”(111)。英国农村虽然还保留了地主-佃农结构,但其关系也发生变化,即地主并不直接经营土地而是出租,佃农是资本家或企业家。德国农村不同于英美,保留了相当强大历史传统的影响,即围绕土地分配所形成的森严等级关系和土地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为什么有如此不同之处?
第一,人地比例不同。德国地狭人稠,因而非常重视土地所有权,土地分配对德国社会分层和整体政治经济形态至关重要,已占有土地的贵族地主不会轻盈放弃土地,这强化了德国传统的贵族地主-佃农的社会结构。新大陆的美国地广人稀,又不存在家父长或封建制的支配传统。正因两地人地比例差异,技术革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被削弱,即“土地生产力递减规律”,这是第二个原因。因为德国传统力量强大,即使技术革新能带来劳动力理性分配、资金流动、机械化等效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欧洲与英国、美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同。英国和美国农民是为市场而生产的企业家,欧洲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生存需要而非市场利润。第四,欧洲与美国的支配结构与城乡关系不同。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欧洲农民需要向附近城镇提供廉价食物、为地主提供服役和纳税,封建领主为了积累财富、获得税源和兵源会人为压榨农村而维持城镇;欧洲的农村社会是“共产主义”式的社会,农民受到村庄规范的束缚。即使大革命后,封建制度已经消亡,但欧洲农民仍无法成为美国农民那样的理性生产者。
现代资本主义与欧洲农业中保守的反对力量互相冲击。但由于传统土地分配方式及其权力关系,新兴资本主义反而强化了欧洲农村的反对力量。在德国,集约型、市场化的农业没有造就“农业企业家”,而是增加了靠地租为生、不务劳动的地主(Weber,1892)。传统和资本主义的冲突也可能导致和谐的转变。例如,城郊地租上涨、城市居民肉蛋奶和蔬菜的需求增加、雇工成本提高等为靠近城市或工业区的小自耕农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为市场而生产创造条件;此外,欧洲小农合作社运动也有利于团结农民、减少个人主义式的竞争。然而,韦伯对小自耕农的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一旦农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变成资本密集,小自耕农便会消失,沦为资本及其化身的奴隶。
资本主义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冲突不仅是经济上的,二者之间的冲突已经染上政治色彩:像传统农村贵族这类有独立经济基础,因此可以为政治和国家服务的人是否要退出政治舞台,让位于要靠政治和国家吃饭(live off politics and state)的职业政客呢(117-118)?在德国这类古老文明国家,官僚、教会、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等社会力量反对资本主义。
1.官僚:在古老文明国家,由于通过经济渠道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有限,赚钱行业及其代表地位较低。官僚经过长期特殊训练,担任无薪或低薪的工作,一般来自富有阶层,享受崇高社会地位。像德国等古老文明国家中官僚是反感资本主义与资本家。
2.教会:欧洲教会属于保守力量。天主教会和路德教会支持农民及其保守生活方式,对抗城市的理性资本主义文化。教士在农村社会的领导角色强化了这种传统力量。受教义的影响,教会欣赏封建关系中带有人的色彩,这不同于资本主义赤裸裸的商品关系。教会经常用农民与地主的关系宣扬交易,尽管事实上这种关系并不总是温情的。
3.知识分子:在古老文明国家,知识分子是“教育界的贵族”,他们对经济也没有特殊兴趣。知识分子有一种“载道者”的心态,认为自己所持有的知识和教养是不能用来赚钱的,并认为资本主义会危机自由、知识、道德,所以对资本主义是冷漠或拒绝态度。
4.无产阶级:德国无产阶级政治运动削弱了资产阶级力量,而反对资产阶级的贵族却因利乘便。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德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失败。这些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力量迥异于美国——德国资本主义带有集权色彩,美国资本主义追求的是自由主义,造成欧洲资本主义集权色彩和社会力量反资本主义的根源就是地主贵族和城市市民阶层之间的冲突(123)。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欧洲的贵族地主阶层经历了重大的内在转变。欧洲贵族地主阶层这种转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延续到了现在?
R 1:韦伯对农业、农村转型的判断与马克思的不同:
1.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的影响,会造就不同的转型路径;因而资本(技术、机械、资金等)的进入并不一定会造就农业企业和农业资本家(英国vs德国);
2.小自耕农的命运:在哪些条件下会消亡,在哪些条件下会继续存在?但面对资本的强势冲击,小自耕农的消亡是必然的?(与中国农政问题的对话);
3.韦伯对德国和美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历程的比较是尊重“多重现代性”的,但也对某些共同规律表现出担忧。一方面,农村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当它向资本主义转型时就会产生多种社会和政治问题。虽然古老的社会制度已经消亡,但制度形塑的底层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德国、美国农村社会转型呈现不同路径。另一方面,韦伯也对美国未来表示隐忧。德国的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对于农业发展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古老文明国家,所产生的问题(113),比如人地比例、社会分层等。随着美国农业的发展,人口会增加、地价会上涨、人地关系会紧张、阶层结构会固化等,欧洲农村社会目前所面对的问题迟早会对美国产生影响。这就不是德国与美国政治、社会特殊性的问题,而是现代性的共同规律?现代性的共同趋势,是否会消解掉不同国家与社会的特殊性?
二、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别及其影响
德国东西部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差别。①在德国西部和南部,农村人口密度高、小自耕农占主导、文化结构松散和多元化,农业资本集约化程度高,种植经济作物和饲养牲畜。②在德国西部和北部,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他们雇工没有土地的农庄雇工,以粗放型的方式种植稻谷、甜菜和马铃薯。
易北河以东的容克贵族是德国地主阶级的主要成分(贵族地主),他们是普鲁士的政治领袖,而普鲁士又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容克地主的风格影响到德国的外交政策、学校教育等。“容克”的特征包括:打击工人阶级、推行经济保护主义、支持国家认可的教会、集权传统等。德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容克地主造成的,而德国国内大部分政治矛盾,是基于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别。这些差别并非先天存在的,那么如何从历史中解释这种差别?
R 2:
1.比较研究、历史研究;
2.赵鼎新,2021,《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社会学研究》第5期
3.社会史/历史社会学研究对“大问题”的关怀
三、从历史中解释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别
五个世纪以前,德国东西部农村都是封建地主主宰的,具有相似的地主-佃农关系,但今天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有强烈差别,这些差别是如何从过去的、相对来说比较雷同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呢?
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欧洲革命瓦解了封建地主制度【关键event】,取消了地主和农民的世袭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赋税、劳役。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重新分配土地?在西部和南部,地主土地落入农民手中,农民也没有丧失原来土地。在东部,土地大部分归入封建地主手中,他们雇佣无地的劳动力,进行粗放式种植。东西部的这种差别并不是封建土地制度瓦解造成的,后者只不过是强化了原来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别。“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自从16世纪以来已经出现差别,这种差别并且持续扩大。在大型封建地主制度解散之前,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已经产生了内在的变化”(126)。早在13-16世纪,东部已经出现庄园主(Gutsherren)小规模、利用农户耕种土地的现象,西部是不务农的地主(Grundherren)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什么因素造成这种差异?
已有研究从政治权力行为——国王和贵族力量消长——来解释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异。小自耕农是王室的税源和兵源。因此,日益壮大的国家统治者总尝试下诏禁止圈地,即禁止地主吞并农民的土地,借此保护小自耕农的财产。统治者力量越强大,其保护小自耕农的努力便越成功;贵族力量越强大,统治者保护⼩自耕农的努力越不成功。根据这种分析,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别,主要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政治力量的消长造成的。然而,在西部和南部,不少国家的力量极端薄弱,贵族要吞并自耕农的土地也无困难,但尽管如此,贵族甚至没有尝试吞并自耕农的土地。他们根本没有打算以粗放式耕作剥削农,也没有打算亲自务农。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这⼀点也不足以解释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异。在东部,很多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条款极佳,但却无法保住土地。在西部,农民的土地拥有权条款再差,也能够保住土地,因为西部的贵族地主不打算侵犯农民的土地拥有权。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张力,韦伯试图提出新的解释。
四、新问题与新解释
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德国东西部的土地以及土地产出的分配:一方面,就土地所有权而言,德国西部和南部的贵族地主,尽管可以吞并农民土地,却没有这样做;东部的贵族地主,尽管面对国家权力的阻力,仍能吞并农民的土地。另一方面,就土地产出分配而言,西部贵族地主虽然没有吞并农民土地却仍能从土地中榨取收入,差别在于西部地主把农民变成纳税人,而东部贵族本身务农,就变成了地主,农民变成劳动力。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
(一)东西部的农村社会条件
第一,历史传统与社会结构。西部贵族地主的统治是建立在远古农民自由耕作的基础上,小自耕农享有封建时代传统的支持,如互保制度等。东部却是殖民地。德国教士、武士、商人的入侵破坏了德国东部斯拉夫的宗族结构,农民很难获得传统的支持。
第二,土地地理空间分布。西部贵族庄园与农民的土地纵横交错,土地所有权的分散、交错与冲突使小自耕农能挣扎着活下去,或者是依附于不同地主。东部整个村庄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都集中于一个贵族地主手中,所以庄园规模一般较大。
第三,交通与商品交换。西部农村的交通和货物交换比东部发达,原因在于西部农业生产结构比东部更加多元。西部和南部山麓、河谷、高原等不同的地形区和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了差异化的作物结构,交换更发达。东部平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详细,作物结构单一,交换不发达。
第四,地主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西部交通和商品交换发达,地主收入不只来源于土地,还有杂税、渡河费、关税等,而东部地主的收入几乎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必须要亲自务农、与商人竞争。因此,西部地主的生活条件比东部更好,西部赋税虽然多但农民的负担没有那么重,那为什么东部不向西方看齐?东部如果要与西部看齐,东部农民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应对沉重税负,前提是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营额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但东部农民由于城镇、交通、市场和大众需求不发达,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农业生产。
(二)东部农村社会结构的历史后果。
由于东部传统力量妨碍农民提高生产力、本地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不高、交通不发达,东部地主想要把农民当作“生财工具”来剥削、榨取更多资源就会遭遇更大困难。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地主亲自务农并不是有其技术上的优越性,而是因为这是既定历史条件下唯一的致富之道。东部农村亲自务农的庄园主—庄园农奴这样的二元结构愈发固化【社会基础】。即使存在国家权力的反对,东部庄园主依然能吞并越来越多的土地。在农奴制被废除后,庄园主依然重要,因为对于缺乏工商业基础的德国东部来说,不能失去容克贵族在行政和军事上的免费支持。“一道诏令虽废除农村社会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封建关系,但却完全没有触动最重要的一点:土地的命运”(134)。土地是地主的财产而不是农民的,如果把土地分给农民,普鲁士的庄园就会毁于一旦,整体经济命脉也会被摧毁。因此,德国东部越来越成为农业资本主义的范围,工业资本主义在西部生根。
R 3 :
1.历史遗留的影响是如此强大;制度约束;经济学中人能干什么vs社会学中人不能干什么;历史路径依赖能留下多大的弹性空间?韦伯是否夸大了历史结构的作用?
2.德国、美国与英国:德国比美国有更大的历史包袱,受传统力量制约更大,但英国的历史不是比德国更沉重吗?
(三)德国的历史与未来
英国地主与东普鲁士容克是不同社会结构下诞生的不同社会产品(social product)。英国地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土地垄断者和出租者,他们并不亲自务农;地主对土地进行资本主义企业式的经营(追求利润)。东普鲁士贵族地主追求的是地租而非利润,是悠闲的、有品位的生活,但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跌,现有的经济基础难以支撑贵族奢侈生活。【“农业资本家以企业经营方式追求农业利润、贵族地主一心只想收租和维持世袭的社会地位”(136)】。容克地主所经营的庄园承载着错综复杂的利益,但市场价格的波动是由地主本人所独自承担的。容克地主的生活容易因经济和社会矛盾威胁而波动,他们所支持活主导的政策也会因自身利益而反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利益。
随着德国西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东部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季节性劳动力短缺使得容克地主大量引进外籍劳工,他们又以更低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挤走了本地雇工。所以,东部地主不得不采用雇佣季节性工人的方式,转变为企业家或资本家(从庄园经济到农业企业)。但这只是劳资关系形式的变化,东部土地制度和权力结构并没有太大改观,容克地主还在苟延残喘。
然而,韦伯在这里似乎流露出历史出现某种“循环”或“资本主义的危机”,对美国和德国未来发展提出警告。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破除地主对土地的垄断,而当荒地开垦殆尽、经济增长滞缓时,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又会促进土地垄断,如英国工商业资本家到农村收购土地。“当土地价格上升到高水平,以至于地租能够提供高收入时;当资本集中的规模更加庞大,而工商业的经常性投资和新投资的回报又日益下降时,各行各业的精英 (captains of industry)就会开始希望通过世袭方式维持其财富,而不想通过新投资冒险逐利了;这是全球的普遍现象。真的,资本家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希望成为“贵族”,方式也许不一,实际并无分别(139)”。
总体而言,德国东部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不具备英国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无法效仿英国集约型畜牧业,只是出现收购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德国西部农村社会结构与法国类似,即小自耕农占主导。
在经济周期压力下,德国东部土地从德国人流向斯拉夫人和波兰人,古老而优越的文化发生倒退。美国是否出现类似的问题,即黑人和外籍人改变了美国文化面貌呢?
R 4:关于移民与文化,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领域。韦伯通过类比德国东部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路径,也预见了美国的问题。这说明现代化是多重的,还是有某些共同规律?
五、总结
这篇文章是韦伯旅美途中的一篇演讲稿。韦伯出国之前对德国农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体现在对德国东西部农村社会结构差异的解释中,而三个月的美国之行让他看到了欧洲与美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异。面对两种现实差异,韦伯提供了一个比较历史研究的范例。一方面,韦伯试图从历史角度阐释德国与美国的差异,迥异的历史传统造就了多重的现代化路径。另一方面,对德国东部的分析好像又对应着德国现状与美国未来——当一种文明发展至饱和状态时,无论是古老农业文明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会面临相似的土地垄断、阶层固化与“贵族”产生等社会问题。随着美国农业的发展,人口会增加、地价会上涨、人地关系会紧张、阶层结构会固化等,欧洲农村社会——相比于美国更成熟的农业文明——目前所面对的问题迟早会对美国产生影响。韦伯没有对美国的命运下定论断,但也表示出隐忧——文明成熟与饱和后该何去何从?
“我们作为美国的客人应该清楚,友好的美国还不知道这些问题,也许永远不会遇上其中某些问题。美国没有古老的贵族,因此集权传统与现代经济的纯粹商业的作风的冲突,并不存在。美国得到这片辽阔的土地,并且得到真正的历史鉴定的民主制度,可谓得天独厚,确是有理由深自庆幸的。假如美国人没有这片辽阔的土地,假如四周有强邻环峙,美国人也就不得不像我们一样披甲枕戈,抽屉里放着随时上阵作战的路条。但另一方面,今天困扰我们的问题,不出几代的光阴,也会很快困扰美国。美国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对于这片大陆未来的文化面貌有着关键的影响。回顾历史,像美国民族那样,轻而易举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可说是绝无仅有。而展望未来,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中最后一次能够享有如此自由和伟大的发展机遇。因为,在全世界,自由土地正在减少(141-142)”。
韦伯这一预测,与他的历史观有关。历史是德国人无法回避的宿命,是无法甩开的包袱:“对于德国来说,关乎德国民族利益的所有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都源于东西部农村社会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的继续扩大……我只能说,是天命(Destiny) ,赐给德国人一段数千年的历史,赋予德国人一个人口稠密、文化精致的国家,逼使我们在一个战云密布的世界里,用武器维持我古老文明的光辉。是天命,把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140)”。正是根植历史,韦伯树立起对德国文明的自信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但这是否是“历史决定论”呢?
韦伯拥有一种历史的胸襟:一个民族要在历史上永垂不朽,就需要有以历史高度指导自己角色和行动的胸襟(14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