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

11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承办的“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韩国等国家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出版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于11月11日上午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文学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和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分别致辞。

陈文学书记

张伯江所长在致辞中表示,语言学历来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在论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老一辈语言学家们亲手开创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道路,近二十年来语言学研究已经实现了内部纵横两方面的沟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沟通以及与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沟通,未来会在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打开更大的创新空间,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创造中国语言学的新辉煌。

张伯江所长

顾青执行董事表示,商务印书馆自创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服务教育、推动学术,尤其重视语言学学术图书的出版传播。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除了关注语言学本体研究成果外,商务印书馆也着力于语言应用研究和语言生活、语言战略研究成果的出版传播。未来将继续践行出版报国的初心,陪伴和推动我国语言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体系建设,与学界一同服务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

顾青执行董事

开幕式后,五位学者进行了主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研究员在题为《〈现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特色》的演讲中指出,《现代汉语大词典》是在现代语言学理论、辞书编纂理论和实践指导下,以丰富、扎实的文献和口语语料为基础,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参照而编纂的一部系统反映五四以来一百多年间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大型原创性语文词典。其编纂理念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描写性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其释义方面的特色表现在:释义追求精确化、丰富化,反映词语的概念义、附加义、搭配义;义项的增补方式多样化。

江蓝生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谈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中,以丰富的例证,讨论了汉语字词带有特殊色彩、在辞书的释义中无法直接反映的文化内涵,认为应该追溯历史来源,更好地理解汉语字词的意义。

王宁教授

法国国家高等研究中心贝罗贝教授做了题为《转折词作为溯因论理算子:汉语转折词的历时考察》的演讲,以溯因论理框架作为参照,按照时间顺序考察了汉语史中的转折词,阐明论理话语中的“转折词”用法蕴含了溯因推理的框架。

贝罗贝教授

英国威尔士大学竺家宁教授的《论汉语声韵史上的浊塞音》,观察了汉语音韵史上浊塞音的变化状况,从语音系统上来看这种发音逐渐简化的历史,并将此种变化与印欧语言的浊塞音演化进行了对比,从宏观角度来审视人类语音演化的共性与特性。

竺家宁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李佐丰教授在题为《先秦汉语的句性》的演讲中,根据在句子中的功能,将小句区分出三种句性:叙事句、论断句、说明句。不同的句性,在句类、句型上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决断词是标记句性的助词,它用于论断句、说明句,而不用于叙事句。

李佐丰教授

11月11日下午,研讨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徐丹、朱庆之、洪波、杨亦鸣、徐杰、王云路、邢向东等二十位学者分别做了不同主题的学术报告。12日上午,与会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针对“语言学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座谈,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畅所欲言,就语言研究如何延续重视材料与证据的传统、传承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和治学精神、应对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带来的便利与挑战,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12日下午,有五位学者进行了主旨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研究员发表了题为《需要一种新的范畴观》的演讲,认为汉语历时和共时的事实都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范畴观。这种新的范畴观不是着眼于范畴的性质是“离散”还是“连续”的,而是着眼于范畴的关系是“分立”还是“包含”的。在汉语里确立范畴的包含格局,确认包含格局为常态而不是非常态,不仅能对汉语历时共时的现象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得到中国传统文论和哲学理念的支撑,而且对发展普通语言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家煊研究员

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的演讲题为《演化语言学和历史比较法》,介绍了演化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异同,指出演化语言学的最基本单位是演化词,最小单位是演化语素,可以用反映语音对应关系的音变链来切分演化语素,进而确定音变的历史层次。

潘悟云教授

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字学体系的构建与学科的发展》的报告中,考察了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字学体系的构建、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名词术语系统的创立,由此梳理了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了文字学转型发展的历史动因及其局限,讨论了新时代文字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明确学科地位和学术研究定位是现代文字学学科建设的时代需求。

黄德宽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在题为《上古汉语韵律类型的演变——从汉语史研究中的“韵律绝学”谈起》的演讲中,从前人关注的韵律现象入手,根据上古汉语的韵律转型说发掘上古汉语形态、词汇、句法和音韵中的韵律现象,并分析其类型转变的原理和机制。

冯胜利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的报告《人机共生时代的语言数据问题》,指出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发展出语言智能,在人机共生时代,要解决好数据问题,保证语言智能向上又向善,让各行业、各人群都得到称心的“母语AI助手”。

李宇明教授

在会议间隙,语言所还对一些与会学者进行了录像采访,学者们纷纷回顾了他们与语言所的渊源关系,以及与语言所老一辈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点点滴滴。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主持。

李爱军研究员

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澳门大学徐杰教授、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分别对11日下午的分会场报告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本组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研究员做了大会总结,指出“传承与创新”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主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本次研讨会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小到一个具体汉字“反切”的查考,大到新范畴观、新文科理念、新语言学体系的建立等,呈现出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并重、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个案探索与宏观建构共现的特点,语言学未来必将在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工作。

相关链接: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光明日报)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人民日报)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华读书报)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语言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篇: 六年级下学期第11课《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学设计
下一篇: 一篇短文,带你了解最近热播的科幻巨制《星际探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